李永華 周彥玲







摘要 2018年8月19—20日萊陽市受臺風“溫比亞”減弱成的低壓環流影響,普降暴雨或大暴雨。此次降水過程強度大、范圍廣,強降水時段小時雨強大且持續時間較長。萊陽市位于臺風移動路徑的右側,前期臺風倒槽、后期臺風本身,正渦度中心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動控制山東半島,為此次極端降水提供了較好的動力條件。東南-偏南急流的建立和持續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深厚的濕層和上升運動區、良好的水汽供應和較長的持續時間是造成此次極端降水的主要原因。短波槽攜帶弱冷空氣入侵及不穩定能量也為此次極端降水提供了有利條件。
關鍵詞 暴雨;大氣環流;水汽;能量場
中圖分類號:P458.1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6-077-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6.028
Analysis of a Regional Rainstorm in Laiyang from August 19 to 20,2018
LI Yong-huaet al(Lai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Laiyang, Shandong 265200)
Abstract?From August 19 to 20,2018,Laiyang City was affected by the lowpressure circulation weakened by Typhoon "Wenbia",which caused heavy rain or rainstorm.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was of great intensity and wide range,and the hourly rainfall was strong and lasted for a long time during the period of heavy rainfall. Laiyang City was locat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yphoon's moving path. In the early stage of typhoon's reversal,the typhoon itself in the late stage,the center of positive vorticity gradually moved to the northeast to control Shandong Peninsula,which provided a better dynamic condition for this extreme precipitat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sistence of the southeast to South jet provided abundant water vapor conditions. The deep wet layer and ascending movement area,good water vapor supply and long duration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extreme precipitation. The short wave trough carrying weak cold air invasion and unstable energy also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is extreme precipitation.
Key words Rainstorm;Atmospheric circulation;Water vapor;Energy field
萊陽市位于山東省東部,膠東半島中部,夏季對流性天氣較多,但出現大范圍區域性暴雨天氣較少。2018年8月19—20日,受第18號臺風溫比亞減弱成的低壓環流影響,萊陽市共有12處區域站出現暴雨或大暴雨,此次降水天氣具有范圍廣、雨強大、持續時間長等特點。期間全市平均降雨量123.3 mm,沐浴店降雨量最大(175.7 mm),開發區降雨量最小(74.5 mm),8處站點降水量達100 mm以上。降水多集中于8月20日02:00—06:00,全市平均降水量79.4 mm,5處站點降大暴雨,3處站點降暴雨,最大雨強出現在20日05:00,達63.1 mm。
筆者利用Micaps客觀分析資料,試圖通過對大氣環流、動力條件及不穩定能量場的回顧總結,掌握此次大暴雨的成因。
1?強降水成因分析
1.1?環流背景分析
8月16日500 hPa亞歐區中高緯以緯向環流為主到18日08:00以緯向向經向環流調整,亞歐出現兩槽一脊結構,歐洲西部不斷有小槽東移,帶來冷空氣東移南下,蒙古東部低槽不斷有冷空氣南壓,臺風位于河南一帶,副高位置比常年偏北,呈塊狀。19日08:00隨著西北太平洋又有新臺風生成,帶動副高進一步加強北抬,萊陽市處于副高西北部西南氣流中,高空引導氣流促使臺風向東北方向移動。19日20:00臺風低壓與北部低槽疊加,槽后不斷有冷空氣補充,半島一帶位于高空強風區右后方,有利于高空氣流輻散和上升運動。18日08:00,臺風北部切變線位于山東中東部,臺風東側氣流大于西部氣流,有利于臺風北上,倒槽切變線偏向于山東一帶。低壓系統與西風槽合并后向東北方向移動,在中心入海后,有水汽補充,東部持續發展的強降水云團經過半島地區。19日20:00,臺風位于山東西南部,切變線穿過山東半島,低空急流從東部沿海指向山東半島,在半島一帶有明顯的風速輻合,帶來大量水汽和上升運動。從19—20日的地面形勢上看,19日08:00、20:00萊陽市位于倒槽頂部氣旋性輻合區內,地面氣旋的輻合上升運動和高空槽前的上升運動相結合。19日20:00,從低空到高空山東半島一帶有強的東南風轉為強的西南風,說明輸送到半島一帶的暖濕氣流強盛,山東西部從低空到高空由西北風轉為西南風,說明臺風西側有強的干冷空氣南下,這種斜壓大氣有利于臺風低壓加強維持(圖1)。
1.2?水汽條件分析
從水汽通量散度場和風場疊加圖上可以看出,低空急流源源不斷地把來自黃海、東海的水汽輸送至山東,8月19日08:00 700、850 hPa水汽通量輻合中心位于萊陽市上空(圖2)。19日20:00水汽通量輻合明顯加強,范圍變大(圖3)。從19日20:00 700 hPa比濕圖可以看到,半島地區比濕大于8 g/kg,為未來出現大暴雨及暴雨的發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條件(圖4)。
1.3?大氣層結穩定度分析
8月19日20:00的K指數圖(圖5)上,萊陽市位于32~36℃線以內,是高值區,說明此區域大氣層結不穩定。從對流有效位能看,半島地區CPAE值在300 J/kg左右,未來若有不穩定能量觸發釋放,易出現暴雨(圖6)。
1.4?渦度分析
對比8月19日08:00和20:00 500 hPa渦度場(圖7),正渦度中心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動控制山東半島,為大暴雨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條件。
1.5?散度場垂直剖面時間圖分析
8月19日下午到夜間,萊陽市500 hPa以下為輻合區,500 hPa以上為輻散區,抽吸作用有利于上升運動,700 hPa、200 hPa分別對應強輻合中心和強輻散中心。從垂直速度垂直剖面時間序列分布來看,萊陽市上空整層為上升運動區,19日20:00 500 hPa有上升運動的大值中心。萊陽市強降水時段集中在19日后半夜,自動站雨強達到63.1 mm/h。
1.6?雷達回波分析
8月19日夜間,半島西部方向有較強回波向東南方向移動。20日02:00后萊陽市境內出現大范圍回波強度在45~50 dBZ的區域,面積進一步擴大。強回波自西向東經過萊陽市,持續時間較長,直接導致了大暴雨的產生。
2?數值預報產品檢驗
EC模式對8月19日降水起止時間的預報較為準確,降水量級的預報偏小;對20日暴雨時段的預報滯后。歐洲中心在此次過程中始終將臺風中心位置預報得偏西,預報場與實況比較來看,前期預報的強降水落區在河北與山東交接,臨近時次向東有所調整,但仍較實況偏西,且始終未在半島地區考慮暴雨落區。EC模式對臺風東部降水考慮不足,今后參考時可以適當增加對東部降水的預報量級。
T639對8月19、20日降水起止時間的預報較為準確,降水量級的預報偏小。
華東區域模式對8月19日降水結束時間的預報過早,降水量級偏小,對20日降水預報較準確。華東區域模式在此次過程中表現較好,從8月17日20:00起報的結果就將強降水落區報在山東境內,且半島地區始終有大暴雨落區預報,臨近時次調整落區在山東北部和半島地區,與實況有較好的對應。
數值預報產品是天氣預報日常業務中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但預報仍有誤差,因此,對高空地面資料及雷達資料的分析不容忽視。
3?小結
(1)受臺風“溫比亞”影響,萊陽市普降暴雨。此次降水過程強度大、范圍廣,強降水時段小時雨強大且持續時間較長。
(2)萊陽市位于臺風移動路徑的右側,前期臺風倒槽、后期臺風本身為萊陽市此次極端降水提供了較好的動力條件。
(3)東南-偏南急流的建立和持續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深厚的濕層和上升運動區、良好的水汽供應和較長的持續時間是造成此次極端降水的主要原因。
(4)短波槽攜帶弱冷空氣入侵為此次極端降水提供了有利條件。
(5)雷達速度圖對急流有很好的表征,對臨近預報有很好的指示意義。
(6)各家模式對此次臺風路徑的預報相對較一致,為此次降水過程的預報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持。華東區域模式對降水量預報有明顯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張洪英,王英,趙敏芬,等.低空冷式切變線引發區域性大暴雨成因分析[J].氣象科技,2010,38(S1):29-34.
[2] 張杰. 一次區域性大暴雨過程分析[C].山東氣象學會2010年優秀學術論文評選活動優秀論文集.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2010:7.
[3] 張杰,張艷,亓翠云,等.一次區域性大暴雨過程的成因分析[J].山東氣象,2010,30(1):5-9.
[4] 柳林,李娜,常平,等.一次區域性大暴雨環境特征分析[J].山東氣象,2003(4):12-14.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