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 ?要:基于農業糧食生產的惠民性、特色性和動態性特征,研究了農業糧食生產的優化策略,以達到提高農業糧食生產有效性、滿足現實農業發展需要的目標。
關鍵詞:農業;糧食生產;哲學思考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6-0021-01? ? ? ?中圖分類號: F326.11? ? ? ?文獻標志碼: A
1? ?新時期農業糧食生產的必由之路
1.1? ?實現供給側改革需要
新時期農業糧食生產工作應當按照供給側改革的理念進行,注重優化糧食供給機制,不斷消除農業生產過剩帶來的問題,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進行針對性的農業生產分析,激發農業生產的內在動力,營造良好的農業糧食生產工作的內外部環境,在量變與質變辯證統一的理念下,不斷優化和完善農業糧食生產工作細節,實現農業糧食生產工作的持續做大、做強。
1.2? ?實現糧食供給的轉型
新時代農業糧食轉型升級應當采取市場化戰略,優化糧食資源配置的方式方法,提升糧食生產的市場競爭力,在打破技術壁壘的基礎上,不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首先,應當根據市場需要,在有效的調查研究機制中找出農業發展的特色之路,在區域化、差異化糧食生產體系下提高糧食生產的科學性。其次,圍繞農業生產中的農藥、農膜和化肥價格不斷攀升的事實,轉變增長方式,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上不斷改善糧食生產結構,著力優化生產效率,達到有效減本增效的生產目標。
2? ?新時期農業糧食生產的基本屬性
2.1? ?惠民性
新時期農業糧食生產工作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要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糧食產品的需要,加強優質糧食產品供給,切實起到服務全社會的作用。其次,要保護農民利益,更好地優化和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生產工作效率,通過糧食生產達到促進農民發展的目標。第三,優化糧食生產環境,有效貫徹國家有關糧食生產的環保法規,讓民眾在糧食生產的過程中有更大的獲得感,促進區域人民群眾更好生活。
2.2? ?特色性
農業糧食生產應當從地方農業環境出發,注重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糧食生產工作,能夠根據地方的氣候、土壤、環境等情況,提高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首先,農村應當形成糧食生產的特色,注重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開發新產品。其次,應當注重鼓勵創建不同的農業糧食生產品牌,依靠生態農業、品牌農業、智慧農業,集中區域特色優勢,不斷實現農業糧食開發科學性和有效目標。
2.3? ?動態性
農業糧食生產應當構建動態的管理體系,強調根據農產品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在理清內外需求和國家經濟改革方向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以生態化的方式達到尊重農業糧食生產過程、不斷提高農業糧食生產工作全過程的管理目標。
3? ?新時期農業糧食工作的優化策略
3.1? ?創新農業糧食工作政策
新時期做好農業糧食工作應當具有全局理念,采用綜合性的糧食工作方法。首先,應當進行農業糧食管理創新,推動農業糧食工作的持續發展,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綠色農業糧食策略。農業糧食種植應當在生態循環的理念下做到綠色節約,努力形成糧食永續發展格局。其次,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注重以制度化的方式促進農業糧食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發展,全面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形成良性的生產經營鏈條,在人人共享的理念下提高農業糧食工作質量。
3.2? ?提高農業糧食工作質量
新時期應當重點提高農業糧食工作的質量,在科技興農的戰略下加強農業糧食工作的轉型,達到提質增效的目標。首先,走質量第一的農業糧食生產道路,著力在綠色農業的道路上推動糧食農業綠色科技革命,擴大優質綠色糧食的產能,建立生態宜居的農業糧食生產家園。其次,引進科學化的發展管理理念,強調建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理念,推動綠色種植技術的廣泛普及。第三,采用低碳的生產方式,在普及綠色技術的基礎上,有效降低農業糧食工作的成本,從源頭上治理農業糧食生產污染源,在生態環境與糧食種植協調的基礎上,有效督促和保障糧食生產不對周邊環境造成破壞。
3.3? ?深化供給側改革的實施
新時期農業糧食生產工作應當從我國經濟轉型實際出發,全面提高糧食生產的市場意識,進一步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推出符合市場需要的糧食品種。首先,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加強區域糧食產品的升級工作,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主動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達到精確種植、科學施肥、有效防護及水肥一體管理。其次,優化糧食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糧食服務體系,不斷把糧食生產向需求側改革的方向升級,保證糧食生產供給側與需求側相適應[2]。
總之,新時期農業糧食生產應當構建完善的體系,提高糧食生產的創新動力,著力優化糧食生產的資源配置,在專業化的管理機制與科學技術的持續投入中達到糧食生產的轉型發展,更好地滿足未來糧食生產需要。
(收稿日期: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