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紅 楊婷婷 張海生 王軍 李方舟
摘? ?要:大豆是我國主要經濟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產量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但現階段在大豆生產種植過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病蟲害的侵襲,特別是近兩年點蜂緣蝽為害猖獗,導致大豆產量和質量下降,直接影響農民或生產單位的經濟效益。所以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大豆的種植生長,隨之也將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針對大豆田間點蜂緣蝽的為害癥狀及防治方法進行了研究與探討,以提高大豆的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點蜂緣蝽;大豆;為害癥狀;防治方法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6-0111-01? ? ? ?中圖分類號: S435.651? ? ? ?文獻標志碼: B
1? ?我國大豆市場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大豆又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我國對于進口大豆的依賴性提高,導致國內市場不佳,可以說進口食品已經嚴重地危及我國糧食安全。尤其是轉基因大豆的進入,更讓國人憂心忡忡。進口大豆的進入,不僅影響了我國大豆市場,同時也影響到我國的大豆種植面積。農業農村部針對這些狀況對我國農業結構進行了調整,2018年擴大大豆種植面積66.7萬hm2。從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入手,提高大豆產量,所以大豆病蟲害的防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如果在現有的大豆種植面積上再受到病蟲害的威脅,那么我國的大豆產量將會大幅下降,這無疑給進口大豆又打開了市場。
2? ?山西大豆種植現狀
山西的大豆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0萬hm2,單產一般為2 400 kg/hm2左右。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影響大豆生產的病蟲害不斷發生,尤其是近兩年,害蟲點蜂緣蝽的危害逐漸加重,造成大豆嚴重減產,有些豆田甚至絕收[1],其在山西南部表現尤為嚴重。關于點蜂緣蝽,我國大部分大豆產區曾受到危害,但是由于為害程度有限,對相關研究和防治方面的報道較少。針對2018年山西大豆大面積受到其嚴重危害的現狀,就現有的研究結果和防治經驗,對點蜂緣蝽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為害特點和防治措施進行闡述,為更多需要防治點蜂緣蝽的種植戶提供依據。
3? ?點蜂緣蝽的形態特征
點蜂緣蝽,屬半翅目緣蝽科,別名白條蜂緣蝽、豆緣蝽象,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等省[2]。點蜂緣蝽的主要寄主是豆類,也會為害其他谷物。但近年來在山西多地發現其為害猖獗,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收成。
點蜂緣蝽為卵生害蟲,卵長約1.3 mm、寬約1 mm,半橢圓形,附著面呈弧狀;其若蟲1~4齡體似螞蟻,5齡體似成蟲,僅翅較短;成蟲體長15~17 mm、寬3.6~4.5 mm,狹長,黃褐至黑褐色,被白色細絨毛。頭在復眼前部呈三角形,后部細縮如頸。頭、胸部兩側的黃色光滑斑紋呈點斑狀或消失。前胸背板及胸側板具許多不規則的黑色顆粒,前胸背板前葉向前傾斜,前緣具鱗片,后緣有2個彎曲,側角呈刺狀。腹部側接緣稍外露,黃黑相間。足與體同色,脛節中段色淺,后足腿節粗大,有黃斑,腹面具4個較長的刺和幾個小齒,基部內側無凸起,后足脛節向背面彎曲。腹下散生許多不規則的小黑點。
4? ?點蜂緣蝽的發生規律
卵多散產于葉背、嫩莖和葉柄上,少數2枚在一起,每雌蟲產卵21~49枚,其繁殖力極強,在孵化過程采取必要的防治手段對其控制,將大大降低蟲害發生。其成蟲和若蟲極活躍,但對氣溫敏感,早、晚溫度低時稍遲鈍,這是滅蟲的最好時機。點蜂緣蝽一年大致繁殖3代,從每年5月開始,孵化、羽化到成蟲歷經2個月時間;其每代的繁殖,一代和另一代是穿插進行的,每個成蟲從5月開始陸續產卵,一直延續到11月入冬。掌握其生長規律,對其施以必要的防控,對生產將帶來極大的幫助。其成蟲于10月下旬以后便陸續進入越冬狀態,一般躲在枯枝落葉、褐雜草叢中越冬[3]。
5? ?點蜂緣蝽的田間為害癥狀
點蜂緣蝽成蟲和若蟲吸食葉片、嫩梢及果實汁液,引起刺吸點以上葉脈變黑,葉肉組織顏色變暗枯死,易形成畸形果。其成蟲為害尤為嚴重。在大豆開花結實時,正值點蜂緣蝽羽化為成蟲的高峰期,往往群集為害,每平方米可達數十只, 造成大豆的蕾、花凋落,生育期延長,果莢形成癟粒、癟莢,嚴重時全株癟莢,顆粒無收。成蟲有翅,飛行似蜂類,行動敏捷,不易捕捉。由于點蜂緣蝽具有刺吸汁液和飛行的生活方式,同時可以傳播病毒和其他病害,危害的產區往往多種病害同時發生,如花葉病毒病、斑枯病、斑疹病等,導致農作物產量大幅度降低,甚至絕收。2018年由于其危害,植株上有莢無籽的情況大量出現,直接影響大豆產量;還造成大面積大豆成熟期落葉差、貪青等癥狀,給后期收獲、脫粒帶來諸多不便[4]。
6? ?點蜂緣蝽的防治方法
點蜂緣蝽的防治主要有兩個途徑,分別為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
6.1? ?農業防治
根據其越冬習性,合理輪作,冬前深耕,冬季結合積肥,清除田間枯枝落葉,鏟去雜草,及時堆漚或焚燒,減少地面成蟲越冬的場所,翌年蟲量將大幅度降低。
6.2? ?藥劑防治
2.5%溴氰菊酯乳油是目前對刺吸式口器害蟲防治效果較好的一種殺蟲劑,屬于廣譜、中毒、低殘留型藥劑。根據點蜂緣蝽的生活習性、具有傳播其他病害的特點,不需要單獨防治,可結合其他害蟲進行兼治。預防點蜂緣蝽發生,應該在大豆開花前進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30 mL/667 m2,兌水20 kg用彌霧機噴霧,或用2 000~2 500倍液均勻噴霧。在大豆開花期、開花盛期、鼓粒期,更應該做好防范工作,因會直接影響后期結莢成活率。應根據當地蟲發量的變化,再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1~2次,劑量同上或略有增加。
另一類防治刺吸類害蟲的有效藥劑是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其具有滲透性強、觸殺、內吸作用,藥物通過植株吸收,害蟲吸汁后中毒身亡或直接觸藥身亡。其用量為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或20~30 g/667 m2兌水20 kg用彌霧機噴霧,噴藥次數和時間同 2.5%溴氰菊酯乳油。如果將二者交替使用,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消滅蟲害[5]。
根據點蜂緣蝽的生活習性,其早晚低溫時活動遲緩,所以盡量選擇其反應遲鈍時施藥,這樣防治效果會更好。如果遇高溫天氣,點蜂緣蝽會躲于豆葉背面,所以噴藥時選擇噴藥方向尤為重要。
總之,應掌握好點蜂緣蝽的生活習性和繁殖規律,及時做好防治工作,以提高對點蜂緣蝽及其他病害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 1 ] 謝皓,陳立軍,韓俊,等.大豆害蟲點蜂緣蝽的為害特點與防治方法[J].大豆科技,2016(6):11-13.
[ 2 ] 李洪娜.大豆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吉林農業,2018(19):44.
[ 3 ] 賈慧春.菜豆點蜂緣蝽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園藝,2008(7):30.
[ 4 ] 張雷.大豆常見蟲害的識別與防治[J].農業災害研究,2014(12):21-23,28.
[ 5 ] 李志.淺談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8(12):38.
(收稿日期: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