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偉 李偉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與融合,我國在國際上的貿易交流及省際間的產品往來非常頻繁,經常會從境外及省外引進一些植物和林木制品,面對目前植物檢疫方面專職人員的不足和檢測水平及技術的限制,導致一些外來有害生物入境和在省市之間傳播。對此,應該加強各地區的植物檢疫和檢查,從企業自律、行政部門強化檢疫檢查監督手段、建設方核實和抽檢調運植物檢疫等方面進行綜合管控,不僅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還能夠有效降低預防和治理上的成本,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關鍵詞:林業;植物檢疫;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6-0113-01? ? ? ?中圖分類號: S41? ? ? ?文獻標志碼: B
當前,國際交流與省際交流頻繁,林木、農產品及林產品的交易和調運會導致病蟲及雜草等具有環境危害性的物質進入新地區,其由于失去了原產地的天敵再加上周圍環境的適宜,便會加大為害程度。一旦出現蔓延,就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在治理方面也需要花費極大的成本,甚至還會出現毀滅性的自然災害,而這些危險性病蟲、雜草等也會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根據我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法及植物檢疫條例等法律的規定,只要是從一個地方調往另一個地方的植物及產品,在調運前都需要通過檢疫,其目的是限制對病蟲、草害等的人為傳播,以提高對我國農業及林業的保護力度。
1? ?外來有害物種入侵的危害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跨境貿易的數量不斷增加,各種農、林產品的運輸非常頻繁,在局部地區所暴發的病蟲害會因為貿易活動而導致向其他地區蔓延,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嚴重危害生態及人類健康安全。
1.1? ?影響本土物種
危險性病蟲及雜草等通常是因為人員的流動從而進入到新的地區,由于失去了原產地的天敵,并且環境適應性也比較高,所以在短時間內便會出現快速的傳播和發展,不僅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出現毀滅性的自然災害。
1.2? ?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因為豚草花粉所導致的枯草熱成為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其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有些外來物種,例如福壽螺便是寄生蟲的宿主,而這些動、植物的入侵對當地人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健康隱患。
2? ?植物檢疫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作用
2.1? ?預防和阻止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傳入
植物檢疫工作具有預見性、徹底性及預防性等特點,對異地植物的運輸應該進行相應的檢疫。一般異地植物不會從調出地直接進入調入地,在運輸過程中需要跨越很多地區,運輸時間及距離比較長,再加上周圍環境的影響,便會增加危險性,導致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傳播。例如,暴發松材線蟲疫區的植物在運輸的過程中,會對沿途地區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調出地需要通過植物檢疫來發現并處理危及林業發展的有害生物,或者禁止調出。
2.2? ?減輕或避免重大災害損失及防治費用支出
由于植物檢疫工作的相應法律規定具有強制性的特點,因此通過植物檢疫活動能夠有效控制外來病蟲、雜草等危害性物質的入侵,將影響林業發展的有害物質隔絕在轄區之外,這樣便能夠有效避免在運輸過程中所存在的擴散危險,同時也能夠降低對農藥等物質的使用量,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有效提升植物的安全性,能夠有效預防有害物種的傳播。這對當地植物環境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林業植物檢疫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木材加工與林木種苗經營單位的自覺檢疫意識
建立木材加工企業和林木種苗企業合法經營承諾制度。為了能夠有效地對涉林企業的營銷發展進行相應的規范,提高其自覺檢疫意識,涉林企業應該嚴格遵守我國相關植物檢疫規定,在運輸及收購等過程中要在運出地森檢機構辦理檢疫證,并且堅決不收購及存放來自于松材線蟲疫區或者沒有經過檢疫的木材和制成品。在生產加工及銷售過程中,還應該做好檢疫登記工作[1]。
3.2? ?加強行政部門的監管力度
首先,嚴格檢疫證的辦理程序。木材及林木制品生產地的森檢管理部門應該根據調運目的地森檢部門出具的申請書,對標的物進行全面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如實出具檢疫證書,在檢疫過程中逐步實現就地檢測,確保監測數據準確。其次,發揮檢查站監管的職能。充分發揮設在交通要道和省、市、縣界木材檢查站、檢疫站職能,對運輸中的林木制品及種苗檢疫情況進行檢查。最后,發揮森林公安、林政稽查的動態巡查優勢,做好各自轄區內的檢疫監督檢查,確保檢疫制度落實到位。
3.3? ?加強工程建設單位的植物檢疫意識
工程建設單位在簽訂林木種苗及園林綠化等采購合同時,需要將植物檢疫事項納入合同條款中,要求供貨商依法辦理檢疫手續,同時將所接收到的資料移交給建設方,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申請當地森防機構進行復檢[2]。
參考文獻:
[ 1 ] 陳日財.加強植物檢疫規范林業工作[J].大科技,2010(6).
[ 2 ] 王江旭.試析林業植物檢疫標準化工作的現狀及對策[J].科教創新,2012(8).
(收稿日期: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