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安徒生獎”獲獎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在一次活動中表示,一個開放的語文課堂,是以閱讀為窗口,打破時空的局限,給孩子更高遠的人生體驗。如何多措并舉,引領孩子走進精彩的閱讀天地,為生命成長積蓄能量,是一個復雜的教育命題,亦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為孩子終生發展負責的角度出發,我們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在閱讀問題分析、閱讀氛圍營造、閱讀體系構建、閱讀活動開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些具有普適性的經驗。我們相信,一位又一位老師的探索,一個又一個課堂的升華,一所又一所學校的努力,一個又一個家庭的改變,將讓孩子們更好地享受到閱讀的精彩和成長的喜悅,也必將聚沙成塔,促進全民閱讀時代的加速到來。
●李玉梅:如何變“閱讀”為“悅讀”
讓孩子快樂地學、學得快樂,是語文教學的起點和終點。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能讓學生受益終生。教師要致力于讓孩子們從“閱讀”轉變為“悅讀”,因為愛上閱讀是讓學生收獲幸福的一條捷徑,是譜寫他們人生樂章的一段序曲,更是奏響生命旋律最嘹亮的和弦。閱讀能給學生帶來廣闊的人文世界和浩瀚的知識海洋。只有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才能實現“豐富見識,豐實自我;改變觀念,更新自我;日升境界,笑對自我”的目標,從而點燃生命昂揚向上的成長火焰。
為何“悅讀”成了老大難
從學生角度分析,學生的課業負擔繁重,除了上課之外,還有輔導班、興趣班,好不容易放學了,還有各科作業等著他們。于是,“舉頭望明月,低頭寫作業”“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作業”“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還沒寫作業”……這樣的網絡“神段”引發了很多學生的共鳴。這種情況下,何談“悅讀”?
從家長角度分析,一方面,家長沒有給孩子樹立起愛閱讀的榜樣,很多家長每天抱著手機不撒手,沉浸在虛擬網絡世界或者過多的社交中。另一方面,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時經常“寧濫勿缺”,盲目上綱上線,給孩子定死規定、高目標。這樣的家長,可以概括為“喋喋不休講道理,牛不喝水強按頭。名著名篇瘋狂購,幾周讀完高要求”。
如何讓孩子“好”讀書
可采取如下措施:
“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是陶淵明淡然超脫的讀書境界,也是當下孩子們實現“悅讀”的前提條件。要孩子“好”讀書,家長和老師要從這六個方面著手:
一是輔助選書。選書是一本學問,我們需要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引導,提出合理建議,最終選出那些更適合他們興趣愛好和年齡層次的讀物。這里尤其要告誡家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要將孩子的需求和喜好放在第一位。
二是限量購書。書非借不可讀也。在經濟欠發達、物資較短缺的時代,一本書借來借去,每個人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讀完,以便下一位讀者借閱。當今社會,很多人的書架上擺滿了圖書,但是真的全都讀過了嗎?也不盡然。限量購書,就是倒逼孩子將每一本書精讀細讀、讀懂讀透,不求多,但求精。
三是自由讀書。很多學生被要求每看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就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在這種情況下,讀書不再是一種輕松自在的愛好,而變成被額外布置的作業,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閱讀的興致。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一定要堅信量的積累自然會帶來質的飛躍。
四是隨意放書。書不只在書桌上、書架里,也可以在客廳,在陽臺,在床邊。從束之高閣到唾手可得,對于孩子們來說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促進。
五是親子讀書。親子共讀,是減輕孩子閱讀壓力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共讀中,家長可以主動示弱,給孩子帶來閱讀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創設書香家庭的良好氛圍。
六是一起聊書。“聊”書,對象可以是家人、同學、朋友,并且可以隨時、隨地、隨意發生。這不僅能加深孩子的閱讀印象,還可以讓他們在“聊”的過程中,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對書中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李琳:讓孩子愛上閱讀有妙招
閱讀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項高雅的興趣愛好,從最初的興趣培養到形成能力、具有一定的水準,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人來引領、來督促。“全民閱讀”已經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對于閱讀的重視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為教師,應當順勢而為,肩負起引領孩子閱讀的重任。經過對學生閱讀現狀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學生閱讀存在著“不愛讀、不會讀、閱讀層次低、數量少、閱讀指導有較多空白”等問題。可采取如下“小妙招”,讓孩子愛上閱讀。
一是通過班級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如將班級命名為“書香中隊”;在班徽設計中,非常直觀地體現書香這一特點;還可設計一系列班級文化符號,如借書卡、至尊卡、天王卡,作為榮譽的象征,都具有從班級圖書柜中借閱圖書的功能;將班級“生日”定為4月23日世界圖書日,師生共同開展一系列活動來慶祝。
二是通過一些小策略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