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嬌俊 陳宏偉
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2016年3月,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中心小學與北方昆曲劇院“高參小”項目簽約,為農村孩子藝術素養的提升搭建了嶄新的平臺。學校高層架構,深入落實,扎實推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
加強管理 激發興趣 循序漸進
學校將昆曲課程作為一至四年級的必修課,合理布局,做實“計劃審定—過程監督—成果考評”各環節工作。借力昆曲劇院的專業教師隊伍,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專業水準和文化情懷。
對于從來沒有接觸過傳統戲曲的孩子,我們遵循深入淺出的原則,從興趣激發入手,引領孩子們慢慢走進昆曲世界。教師借鑒大量視頻、戲曲動畫等,將圖、文、動、聲等相結合,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其興趣。結合孩子喜愛的動畫人物,幫助他們分辨戲曲人物行當的不同,如光頭強類似戲曲里面的丑行,熊大熊二類似于戲曲里面的凈行等。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優勢,把不同的孩子分到不同的興趣小組,有唱腔組、身訓組等,使他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人盡其用,最大限度普及戲曲入門知識。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教師主要是以輕松快樂的方式逐漸引導孩子,讓他們從心理上不排斥昆曲課。如讓孩子觀看《打店》《雙下山》《鬧龍宮》等戲曲動畫,它們語言簡單、動作豐富,故事情節和孩子們的理解能力相適應,教師在期間穿插講解最簡單的戲曲劇本常識。一年級下半段,逐步增加一些簡單的形體動作,學一點基本的唱念。二年級開始教孩子們整體形體動作組合和相對完整的戲曲唱段,還有相對完整系統的戲曲知識。三年級時根據孩子們的條件,更加細化地分配行當和人物。有的孩子被分配到劇目組學習專業的傳統戲曲,如花臉《蘆花蕩》、老生《彈詞》、武生《夜奔》等;有的孩子則被分到大型群體戲曲舞蹈組。這樣動靜結合也是對非專業孩子在教學中的新嘗試。
相互結合 重視傳承 百花齊放
學校借“高參小”契機,用“昆曲情結之網”網住青少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首先,將昆曲經典曲文學習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美術課上臉譜、戲服的繪制,音樂課上經典唱段的欣賞,品社課上對于“中華國粹”的感悟,語文課上孩子們學習昆曲后寫下的美文、語文詩詞配上昆曲曲調……這些都有效提高了孩子們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其次,將昆曲與學校各項活動相結合。在風采展示活動中展示名家的藝術人生,為孩子們種下勤奮、愛國的種子。人人爭做小講解員,介紹學校的昆曲長廊,增強民族自豪感。快板小組在姚昆宏老師的帶領下進行精彩的快板創編:“中華戲曲有神韻,姹紫嫣紅滿園春,木蘭替父從軍去,桂英仗義破天門……昆曲國粹真功力,生旦凈丑美絕倫,精忠報國英雄氣,秉公執法為黎民,喳喳喳,哇呀呀……”同學們目光炯炯,表演出神入化,唱響了民族文化的自豪與自信。
廣搭舞臺 濃墨重彩 成效顯著
為讓孩子們體驗成功與自信,學校廣搭舞臺,為他們創造展示的機會。學生在琉璃河鎮“弘揚傳統文化,展示教育風采”梨花節綜合實踐周和學校“陽光下成長”藝術節上都有精彩演出,節目視頻宣傳片點擊量超過1萬人次。房山電視臺“學通房山”欄目還對學校的昆曲課程進行了宣傳報道。昆曲,為孩子們架起了傳統文化傳承的橋梁,也為學校的特色發展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