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超
打開數學教科書,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例題,一道道練習題。雖然邏輯嚴密,也有色彩斑斕的插圖,但卻是“冰冷的美麗”。教材只是教學的依據,教師不能充當教材的“復印機”,也不能“三不”: 不能心中無數,目標是給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指明的方向。不能照本宣科,教材是給教師完成教學目標提供的范例。不能棄而不用。教材是提升學生學習的拐杖。而是要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吃透教材、感悟教材、挖掘教材、升華教材,把握教材的實質,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教材與學生的距離,對教材進行適當地換、刪、改,成為教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使教材“新鮮出爐”,即“活用教材”,預約精彩。
一、化靜為動,激活文本
數學知識總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數學學習過程卻是火熱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何點燃和激起學生的火熱思考,針對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我們應該使數學教學成為活動的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豐富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獲得數學知識,同時也經歷、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的喜悅。
(案例):求第一條線段的長度是第二條的幾倍。
有位教師對此素材進行了改進。每人紅色、綠色紙條各一條(成倍數關系),請學生求出紅紙條的長度是綠紙條的幾倍。教師"變靜為動”的舉措,立刻調動起了孩子們探究的欲望。最終有三種方法出臺:(1)先量每張紙條的長度,再列式計算;(2)用綠紙條在紅紙條上量,量一次做一個記號,幾次量完就說明紅紙條是綠紙條的幾倍;(3)折紅紙條,折得和綠紙條的長度一樣,展開紅紙條就看出紅紙條是綠紙條的幾倍。
二、創設情境,趣化文本
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教師應該提供學習的情境、材料,,讓學生的探索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美麗的童話情境;思維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源于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從而趣化文本,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案例)在《商不變性質》新課之前,有老師設計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一天,猴王給小猴們分桃子。猴王說:“給你6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吃。”小猴聽了連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說:“好!給你60個桃子,平均分給30個小猴,怎么樣?”小猴子還得寸進尺,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嗎?”猴王一拍桌子,顯得很慷慨大度地樣子說:“那好吧!給你600個桃子,平均分給300只小猴,你總滿意了吧”小猴子高興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聽完故事,班上的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時此刻,這位老師意味深長地問大家:“你們說,誰的笑是聰明的笑?為什么?”這樣設計能抓住契機,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商不變性質的奧秘。
三、聯系生活,豐富文本
“將生命融于教育,將教育融于生活,讓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凸顯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并以此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 陶行知先生指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數學不是空中樓閣,它與生活相關聯。因此我們在活用教材時,應該以情境為亮點,以情感為紐帶,以思維為核心,以生活世界為源泉,將文本融入到廣闊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長的舞臺里,使數學教育煥發勃勃生機,把無聲的“數學文本”演繹成鮮活的“生活文本”。有意識的在生活中尋找與數學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生活畫面,瞄準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接點,化“冰冷”為“火熱”, 把數學知識鑲嵌在了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大背景中,豐富了文本,使學生在“熟悉的風景”中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真正從“有為”之情走向了 “無為”之境。
四、整合文化,充實文本
我們在活用教材時還應該打通學科課堂的堡壘,以各學科的整合來制造課堂的熱能效應,拓展學習活動的外延,將學習活動立體化,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積累文化,積淀人文精神,使我們的文本充實而厚重。
(案例)《循環排列規律》中,有老師將:
文字中的規律:? ? ? 你? 對? 我? 說
對? 我? 說? 你
我? 說? 你? 對
西游記中的規律:? ? 孫? ?行? ?者
者? ?孫? ?行
行? ?者? ?孫
茶文化:? ? ? ? ? ? 可? 以? 清? 心? 也
也? 可? 以? 清? 心
心? 也? 可? 以? 清
清? 心? 也? 可? 以
請進文本中,似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再是一兩頁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遠流長的數學畫卷,這樣也讓學生充分領悟了循環排列規律,深刻體驗了數學知識。
“能夠用來促進學習的任何正當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為了促進學習,必須把教材包上糖衣,那么就不要吝惜糖衣。”
有效的教學想說愛你不容易,讓我們徜徉在活用教材、智慧課堂海洋里,堅守——“營養”的數學,創造——“好吃”的數學,兼得——“有營養、好吃”的數學;綻放出有效之花!
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能使你有個奮斗的方向,它能使你任何一刻抬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我們已來到大山的腳下,努力向著山頂攀登。正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