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才旦
摘 要:生活化教學模式是為適應新課程改革和當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客觀需要而提出的,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能力,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基于此,本文對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途徑與策略進行了相關探索,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數學;導入;情境;作業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在“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生活化”幾種說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里的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只是針對傳統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的現象提出的,而并非全盤否定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情況,積極推動課堂導入生活化、情境創設生活化和作業布置生活化,以使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得以彰顯生活氣息,使師生在生動、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構互動,完成教學與交流。
一、注重生活化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意指無論做任何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準備。試想,如果教師一上課就平鋪直敘,照本宣科,勢必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在導入環節引入更多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景,以此來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分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對學生說道:“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蘋果,現在想把它分給四個同學,大家覺得怎么分才公平呢?”之后,我演示了不平均的分法,并詢問學生的看法,以引導學生認識到要平均分。接著,我繼續引導道:“如果要平均分,每個同學能分到多少呢?”待學生回答完畢,我讓學生觀看教材中的插圖,介紹了古時候人們在測量時也遇到了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問題,并引入了新課:“在進行分物、測量或計算時,通常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大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們就來一同探究分數的意義。”如此,通過實施生活化導入,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便為新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或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活動,將學生生活和數學學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加深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
在教學“可能性”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立足學生生活創設了如下情境:“這周末,在我縣科技館有一場精彩的電影,現在老師手里有一張電影票。小李和小林同學都是電影迷,都想得到這張電影票,老師現在很為難,不知道該把電影票給誰。現在請同學們幫我想個辦法,看看怎樣才能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決定這張電影票的歸屬。”由于這一問題十分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所以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拓寬,提出了抓鬮、抽簽、摸球、擲硬幣、石頭剪刀布等多種方法。在這之后,我順勢引入了新課——可能性。如此,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不僅拉進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誘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自覺投入到了對數學知識的研究與探索活動中。
三、布置生活化作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許多數學問題就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潛在的智力因素,適當組織發現、探索和應用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對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運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數學思維,提高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彌補課堂教學不足的目的。
在教學完“扇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家一個月內的各項支出進行調查,并將得到的數據按照“吃”“穿”“住”“用”“行”幾大維度進行分類匯總。此外,學生也可對自家一天內各類食物的攝入量進行調查,并將得到的數據按照“油脂類”“谷類和豆類”“蔬菜類”“水果類”等進行分類匯總,進而制成扇形統計圖,并與父母一同探討自家的飲食結構是否合理。如此,通過布置生活化作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與能力,使學生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從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認識實際出發,充分引入生活化內容,借助生活中的真實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探索,以拉進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生應用意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艷冰.生活化教學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現[J].課程教育研究,2017(36):144-145.
[2]皮泳波.基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