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生




中國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精神與物質、作品與產品、文化與工藝、藝術與生活等多重屬性,深含巨大的政治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歷史(收藏)價值,是名副其實的“國家金名片”。發展工藝美術事業和產業對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國家將工藝美術納入文化產業,并將其作為推動實施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對發展工藝美術事業和產業的高度重視,也指明了發展方向。在當前新形勢下,加快實施國家文化發展戰略落地,當務之急就是培養壯大規范收藏家隊伍。
一、發展工藝品收藏市場是大勢所趨
(一)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顧這70年來,在當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中,人們的衣食住行早已今菲昔比,人們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已經由主要滿足物質需求,轉化為主要滿足精神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而滿足精神需求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二)工藝品市場不斷發展壯大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長足進步,在繼承、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工藝美術產業高速發展,2014至2017年連續四年,規模以上企業營業額突破1萬億元,是20世紀末的20多倍。據了用的高檔瓷器,代表了宋代制瓷業的最高水平,所生產的各式花盆、盆奩、出戟尊、鼓釘洗等室內陳設用瓷,在造型和釉色上有別于民窯性質,具有濃厚的宮廷色彩。(圖84、85)
1974-197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對禹州鈞臺窯址進行了發掘,清理出窯爐、作坊、灰坑等遺跡,窯址出土的一件用瓷土燒制成的“宣和元寶”錢模,表明鈞臺窯是北宋晚期燒造宮廷用瓷的一處官辦作坊,是當時宮廷用瓷的重要產地之一(圖86、87、88、89)。出土的尊、花盆、盆鞭策的引領作用,引導人們的藝術欣賞取向,使人們識美、審美、愛美、珍美、藏美,同時不斷吸收和借鑒西方藝術品市場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組織形式,完善規范評估鑒定等行業標準,加強產權保護,激發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盤活市場存量、拓展市場容量,努力培育二次轉讓市場。據了解,我國已有發達省份的政府秉承“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開始收藏當今工藝精品,起到了示范作用。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突出資本帶動的整合優勢,以資本走出去帶動優質中國工藝美術文化產業和產品走出去的思維,鼓勵創新投資方式,加強出口平臺和渠道建設,走出去開展并購投資、聯合投資,擴大境外優質資產規模,拓寬海外工藝品收藏市場。
(二)發展工藝品收藏市場需要社會助力
發展工藝品收藏市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這既是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豐富文化資源的具體體現,有助于培養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更好地激發手工藝勞動者的創造力和創新力,保護、挖掘、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據了解,近年來許多企事業單位和民間組織已經開始收藏當代工藝品,對發展工藝品收藏市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要通過新媒體、網絡等形式加強對不同收藏群體有關工藝品類知識、歷史故事、大師業績的宣傳普及力度,尤其要吸引更多的“80后”“90后”年輕收藏群體關注工藝美術,熱愛工藝美術,欣賞工藝美術,進而收藏工藝美術。要積極開展多元結合,探索政府、各類商會、文物單位、企業、海內外民間文化組織等跨界聯合,培育、開拓、擴大工藝品收藏市場,使其具有強力的黏性和無限的擴張力。
(三)發展工藝品收藏市場需要業界奮力
重視文化修養、素質教育和藝術培訓對工藝美術從業者而言,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工藝美術從業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具有高超、精湛的手工技藝,然而這些技藝大多是口口相傳、師徒傳帶、父子傳承延續至今,大多從業者對現代互聯網科技的認知和掌握,明顯不如其他行業。我們現在置身于一個高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事業無不與互聯網相關,擴大工藝品收藏市場,離開“工藝美術+互聯網”難以實現。因此,全體從業者需要努力學習、掌握、運用互聯網技術,施用于工藝品的設計、宣傳、展示、數據積累和營銷等方面,樹立“藝術品生活化、生活品藝術化”的設計理念,深度研發作品的技藝、創意、寓意和使用功能,不斷提升工藝品的價值和影響力。與此同時,要繼續探索推廣經紀人制度。當前一些工藝美術大師依然缺少必要的市場經營意識,通過完善經紀人制度,由經紀人全權代理安排參展、出版作品集、營銷、宣傳等事宜,使經紀人將市場準確信息傳遞于從業者,幫助其做出符合市場的正確判斷,可以使創作和經營兩不誤,獲得發展的最佳效應。
三、發展工藝品收藏市場需要工藝精品
筆者經過對一些工藝美術產業集群、特色區域和部分大師的走訪發現,在工藝品創作方面還存在諸多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弊端,應引起重視,并通過改革的思維和創新的方法去解決。
(一)努力化解“三多三少”的矛盾
從行業整體看,工藝美術產業內作坊式經營居多,從業者“閉門造車”居多,千篇一律的產品居多,作品仍集中在傳統的佛像、山水、人物、花鳥等內容,針對市場需求設計得少,體現時代風范的設計少,真正滿足人民需求的設計少,這“三多三少”就是工藝美術市場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數量質量之間的矛盾,也是傳統發展模式到現代發展模式進程中的現象。面對收藏人群,尤其是“80后”“90后”收藏群體,如缺少與時俱進的作品,則難以獲得認同感。據了解,有一位蘇繡大師的女兒從小跟媽媽學會了技藝,長大出國留學深造歸來后,自己設計制作了上百個卡通蘇繡“寵物”,深受“80后”“90后”人群的喜歡,一售而空。因此,要解決工藝美術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就要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側方面有意識地去引導市場消費。
(二)明晰市場趨勢、定位人群、定位創作
好的思路決定出路。有生命力的工藝品,一定是既擁有青睞的群體,又適合市場的需求。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要增強對市場的敏感度,及時轉變觀念、調整對策,以新時代召喚、新市場需求為導向,“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清晰判斷整體經濟情況、市場行情,敏銳感知市場消費意識變化,加快推動品牌建設,不盲目追求“高大上”,即使“高大上”,也要接地氣。工藝美術產品按市場需求總體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好似“金字塔”,處于金字塔塔尖區域的是藝術精品,屬于收藏級的珍品,盡管市場需求相對較少,但一定要傳承創新、始終保持高端水平:二類處于金字塔塔基區域的是用于建筑、裝飾、陳設、宗教、包裝、服飾藝術類等在內的工藝美術日用品,這部分市場需求最廣泛;三類處于金字塔中部區域的是紀念品、旅游品和禮品,這部分市場受活動、氣候、季節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形成周期性漲跌。面對上述三類市場,要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和創意研發,主動調整結構,找準定位,增加藝術品的使用功能,擴大其應用領域,使更多的藝術品進入千家萬戶。同時,努力探索“工藝美術+現代設計+互聯網+文化+現代金融+現代服務”等,走共享經濟發展的道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多渠道地宣傳和展示工藝精品和技藝水平,對于弘揚工美文化、壯大收藏隊伍至關重要,這既能增強行業文化自信、廣泛傳播主流文化,還能吸引收藏家的關注、提升收藏品位,進而培育收藏意向。
(三)秉承工匠精神,苦練內功,創新發展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說到“提升消費品品質”時,強調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認為,工藝美術從業者勵志勤奮、自信自強、追求卓越、忘我奉獻,對技藝水平精益求精、對產品作品精雕細琢、對工作對事業不懈追求,最終歷練成為身懷絕技、德藝雙馨、具備傳承創新精神的行業精英的過程就是對大國“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好的工藝作品必定具備幾方面元素,即立意、技藝、創意、寓意,其缺一不可。能自如地施展這幾大元素的作者,當是文化底蘊、藝術修養、技藝功底深厚的大師。大國“工匠精神”既是工藝美術人立身從業必備的重要品格,也是實現“工藝美術品向藝術品轉變,工藝美術藝人、匠人向藝術家轉變,工藝美術作坊向產業化轉變”的重要載體和基礎。要始終堅持工藝美術技藝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只有將工匠精神和藝術文化完美結合,精心設計、精益求精、精雕細刻,才能創作出更多思想深邃、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精品。
工藝品收藏市場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需要國家給力、社會助力、業界奮力,只有這樣才能涌現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工藝精品,才能讓越來越多的收藏家樂于享受并擁有中華藝術瑰寶,從而實現工藝品收藏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