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
化學課教學的“互動”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教學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在學生發現問題的情況下,促使教師去啟發。師生相互了解和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教與學的情境中實現共鳴。因此,教師指導學生要善于抓住時機,教學方法應善于多變,教學內容應令人向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要勤于思考、敢于打破常規,并積極參與創新,使其學習化學知識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筆者初步探索如下三種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一、營造氛圍,加強師生互動
在課堂上讓學生放松心情,是構建互動教學模式,營造和諧化學課堂的第一要旨。學生在無評價性和無拘無束的課堂氣氛下,才能充分發揮創造力。試想:如果在一種權威的控制下,學生怎敢提出跟老師不一樣的看法和答案呢。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有利于學生創新的教學環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眾多的教學實踐反復證明,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將會被壓抑、扼殺和抵毀。只有當老師與學生積極互動,民主開放,平等相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活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在這樣的氛圍里,學生才能積極思維,大膽想象,才敢于標新立異,打破常規。其次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充分自由發表意見的機會,讓學生敢想敢說。比如,在授課形式上可適當采用討論課、活動課或辯論課,有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講出思維的火花。再次,要作有利于激勵學生的評價,一旦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意見時,教師要及時地鼓勵和贊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特別要注意即使學生提出問題不正確也不要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當學生對老師和書本的觀點有異議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價值判斷,而是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理論聯系實際得出正確的結論,盡量消除學生怕答錯的思想負擔,營造出和諧的學習環境。
二、創設情景,激發師生互動
教師允許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問題。同學之間要廣泛合作,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互相幫助,集思廣益。同時,教師要創設條件,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如學習“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概念時,我借用教材必修1思考與交流,向學生提出:請列舉幾個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實例,討論并交流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區分標準。并指出物質不是電解質就是非電解質嗎?學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舉出若干例子,如氫氧化鈉溶液、氯氣、鐵、硫酸、碳酸鈣、二氧化碳等等,指出這些物質有的是電解質如硫酸、碳酸鈣,有的是非電解質如二氧化碳,有的既不是非電解質也不是電解質如氫氧化鈉溶液、氯氣、鐵,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分析總結得出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概念,然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新知。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學生自己學,而不是填鴨式教學,能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樣一節無實驗枯燥的理論概念課,在學生不斷收獲中不斷提問,在不斷提問中自主學習,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新的知識。課堂通過老師創設情景,激發師生的互動,完全排除了枯燥的課堂,也充分發揮了教材思考與交流的作用,教學效果很精彩。
三、探究討論,促進師生互動
以教學內容為載體,是化學課互動教學的核心部分。大膽地重新分配上課的時間,是課堂探討討論環節的首要任務,把課堂上三分之二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討論、去總結,這樣能夠充分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課堂上通過學生大膽猜想、熱烈討論、合作探究等形式,可以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及學習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我們都知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一個整體,都各有自己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更多地關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及學習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如《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一課,為使課堂氣氛、互動程度和教學效果更好,課堂上的時間我多數都用來發揮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相互作用。我所嘗試的辦法就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即讓學生自由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就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這個問題共同學習、相互幫助。這個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優秀生和學困生在相互幫助中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各組之間則在互相競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營造了和諧的化學課堂氛圍,真正實現了互動的教學模式。
構建互動教學模式,營造和諧化學課堂,它給我們的化學課堂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注入了更新鮮的養分。我們要在課堂中營造和諧的氣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互動中愉快地學習,并時刻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師也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鼓勵和幫助學生實現不斷嘗試,不斷開拓學習化學原動力。其實,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化學課堂才會真正多姿多彩,才真正可以謂之和諧。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