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川
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命題中心主任劉芃《考試文集》中這樣寫到:“與其大量做題,不如抽出時間認真研究往年的試題,……。往年的試題是精雕細磨的產物,它反映了對考試內容的深思熟慮、對設問和答案的準確拿捏、對學生水平的客觀判斷。研究這些試題,就如同和試題的制作者對話。”的確如此,高考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歷史學界專家們運用文本的方式與考生進行的一次對話。在這個文本中,命題者把他們對歷史的理解、對歷史的感悟呈現給我們,并希望與我們產生共鳴。因為他們占有的資料多,閱歷豐富,功底深厚,所以與他們的對話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和考驗。因而高考真題于我們而言最大的意義在于歷史學習的導向和價值觀的引領,通過對高考真題的研究分析,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命題的特點和規律,以此作為突破口,確定復習備考的方向。
就全國卷而言,近幾年文綜歷史考試延續往年的命題思路,題型沒有明顯變化,考試范圍和考核要求與之前相比基本不變,堅持立德樹人,突出能力與素養考查,并呈現一些規律。在此,以2018年新課標全國II卷文綜(歷史)為例略作說明。
規律一:覆蓋面有限的主干知識反復考。
今年新課標全國II卷文綜歷史試題非常平和,難度適中。雖然試題不刻意追求覆蓋面,突出主干知識,但幾乎每一題都能找到與教材對應的知識點,如選擇題所涉及內容包括:古代中國文化先秦仁德觀念、土地制度(土地兼并與小農經濟)、唐朝君主專制(三省六部制)、中國古代戲曲藝術、近代外交、孫中山及其革命觀念、俄國十月革命、抗日戰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羅馬法、奴隸貿易、近代世界文學藝術、戰后資本主義新發展(歐洲經濟一體化)等。以上點位緊扣考試大綱、不脫離教材內容,于基礎知識牢固的學生而言非常有利。
規律二:通過材料創設情境,突出能力、素養考查。
一如既往地注重能力立意和歷史素養的考查。在“歷史素養”思想指引下的高考命題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強調“問題從材料出”而非“從教材出”,通過新材料創設新情景,靈活考查學生所學知識,將無形的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寓于有形的歷史知識中。如本套試卷選擇題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均是學生較為熟悉的,題干難度也不大,閱讀量適中,沒有出現文言文,設問也比較常規,試題真正難度體現在題干與選項的邏輯關系上,要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文字、表格、漫畫等多種材料,依據設問指引的方向,在調動、遷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突出了對學生材料信息釋讀、提煉、理解與應用等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非選擇題更是要求學生能夠依據材料回答問題,對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要求更高。
規律三:不回避有現實意義的熱點問題。
毫不回避社會時政熱點,集中考查與時代主題密切相關的內容,充分體現了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現實問題的歷史借鑒。如第41題鮮明體現了學術界研究最新成果,以中外(美)大豆種植歷程為主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經濟、世界市場等相關知識,涉及文明的交流,契合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涉及社會熱點話題——中美貿易摩擦和中國糧食安全的隱形考查,體現了高考命題為現實服務的特點,且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因此考生除了借助所學和材料答題外,還要能夠著眼當下社會現實作答。選修題部分,第45題考查我國科技體制改革,46題考查中國在聯合國創建的主要活動及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的原因;47題考查明朝的民族關系。三道選修題主題鮮明,均是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容,熟悉的是改革、聯合國、民族關系這些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陌生體現在三道題的內容全部沒有在教材中呈現。因此,高考試題表面上考查的是知識和能力,但從根本上講,考查的是歷史學科素養,以此推動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又折射出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歷史學科的價值所在一覽無余。
規律四:開放性的論證類試題成為每年必考題。
近幾年高考全國卷均有一道綜合考查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開放性試題。今年42題以小見大,以漢陽鐵廠的創辦為背景材料,要求學生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不難發現,該題同時契合時代熱點——現代化問題,考查學生對現代化內涵的理解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正確認知。與教材相關內容是洋務運動、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現代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等。考生解答本題時一定要依托漢陽鐵廠的發展歷程得出啟示,然后再結合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相關史實說明。這道題對學生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既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又要有嚴密的邏輯推理、文字表達能力及具備歷史解釋、歷史理解等各種學科素養。
西北大學附中特級教師周宏在一次高考研討會上講到高考復習要“知己知彼,精準發力”。我們了解高考試題,是為了“知彼”,如何做到“知己”?那就是要切實分析學情。不能不說目前大多數高三學生學習的現狀是“底子薄,能力弱”,主要體現在基礎知識不扎實,高考要求的能力和素養很難達到,正如周宏老師說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存在嚴重的“無知之障”,即“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其結果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學生怎樣才能在高考中做到游刃有余?制勝的法寶是什么?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知識在更新,就歷史知識本身而言,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它提供的是一種“看法”,而不是“標準答案”,在當下高考新形勢下,我們應該做的是“創新中的回歸與求索”。
首先,要做到“創新”。筆者認為,“創新”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我們的觀念要能夠與時俱進,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掉隊;第二,我們的教學必須是創新的:就教法和學法而言,我們不能固步自封,默守陳規,要根據不同的學情,采取不同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我們的學科知識必須不斷更新,養成專業閱讀和學習的習慣,不斷拓寬我們自己的視野和專業素養,同時需要了解最新的史學前沿研究成果,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歷史教學中去,以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其次,創新中要有所“回歸”,回歸歷史本源、歷史真實。歷史真實來自于哪里?當然是考古發掘、汗牛充棟的文獻等多種史料。但我們有條件從這些途徑獲得歷史真實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我們的歷史知識來自于哪里?只能來自于被有些專家定位為“素材”的教材——課本,而且別無選擇。所以教師要盡可能依據教材幫助學生把握基本史實,明確基本概念,厘清基本線索,總結基本規律。高考試題靈活多變,每年總是以嶄新的面孔出現,但萬變不離其宗,學科主干知識始終是基礎和依托,這是不爭的事實。
最后,要不斷“求索”,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探究態度。歷史知識是要“死”記住的,但它本身不是死的學問,無論是從高考需要還是學生自身的發展來看,我們教給學生的應該是有活力的歷史科學。教材是我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依據,但絕不是唯教材“馬首是瞻”,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教材中所有的內容不都是完美的、甚至是正確的,有不明的、有不到的、甚至有錯誤的知識和結論,我們應該敢于質疑(并非否定教材中的一切結論),對于不到的知識要補充史實,對于教材中講述不明的知識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對錯誤的結論要敢于推翻,以便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形成完整的認識;盡可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借助歷史學科傳遞正能量,充分發揮歷史學科在人的培養方面的重要功能。
高考是一場攻堅戰,“創新”才能勇立教育改革的潮頭,“回歸”才不會迷失高考復習的方向,“求索”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并最終使學生得到能力的提升和素養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