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微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展現出的人才培養觀是“立德樹人”,同時在試題材料的選擇、設置問題、答案制定過程中都呈現出了正面導向的作用,尤其在閱讀題、作文觀點中,都考查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由此可見,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筆者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本文針對新高考背景下培養高中生語文素養的方法展開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字:新高考;高中;語文;素養;方法
在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采用“灌輸式”“題海戰術”模式來對待學生,導致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知識存在一定的抵觸、厭學心理,脫離了新考考背景下對學生的培養理念,針對以上問題,高中語文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模式與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這樣學生才能夠對所學語文知識有更為透徹的理解和認知,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幫助學生取得優異的高考語文成績。
一、新高考對于學生的考察方向
當前新高考模式下較為注重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中包括尊重民族文化精神、個人思維品質等,其中尊重民族文化精神是指結合我國的民族文化來表達感情、思考問題,學生需要尊重多元文化,但是更要繼承、弘揚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具備較強的理性批判精神、公民責任意識、國民情懷等,成為一個擁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個人思維品質是指思維的準確性、清晰性、辯證性、批判性、靈活性,面對問題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認知,而不是人云亦云,能夠在生活中發現真理,具備較強觀察能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培養高中語文素養的方法
(一)在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
新高考模式下,對于高中生的人文關懷、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考察比較多,很多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透徹理解所學知識,只能夠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所以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滲透人文關懷。文屬于民族之魂,德屬于國家之根,教師要充分把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升自我綜合素養,比如,在學習古代詩詞的時候,學生需要掌握古詩詞的格律,注重運用、感悟、積累,更重要的是要去感悟詩人創作時候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之情等,更好地繼承、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
(二)實現語文和生活全方位結合
高中語文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最終也會還原于實際生活中去,所以教師要實現高中語文和生活的全方位結合,在教學中全方面展現出“大語文教育”的教學觀念。當前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可以實現全民閱讀、深度學習,教師要在這種形式下喚醒學生的閱讀思維意識,能夠暢享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加深對于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寫出獨具一格的作品,逐漸提升自我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同時,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真實學習進度、興趣愛好來設定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比如,可以設定“高中語文微課題研究”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小說、散文、詩歌文學素養,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引入文學素養新元素,讓學生閱讀各類文學作品,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而不是局限于教材知識內,不斷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三)在寫作教學中增強思維能力
寫作屬于學生展現思維能力、傳遞人生價值觀的過程,學只有有所思考、有所見聞,才能夠表達出別樣的觀點。思考、寫作屬于學生由“輸入”過渡到“輸出”的主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人生價值觀的重要過程,高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揣摩、模仿原創者的意境和思路,和作者產生心靈上的溝通、交流,比如,在閱讀余華寫的小說《活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其中的場景,并且把這種場景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身世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是增強思維能力的過程,對周圍世界、生存現狀折射出悲憫與關懷,展現出心底的聲音,長久下來,學生才能夠融入情感地寫作,寫出振奮人心的作品。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寫作素材,比如國內外優秀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去體會那種把生活體驗完全記錄下來的感覺,也能夠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描寫出來,學習其中的寫作技巧與表達方法。
總之,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要傳授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滲透人文關懷、訓練思維能力,加深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生擁有較強的思辨能力,這樣才能夠提高語文學習質量,為日后的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田睿,丘天.從高考試題看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1):28-31.
[2]張妍,林崢,王蕊,邢堅,孫宏.語文學科“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表現與教學建議——以2018年高考語文(天津卷)為例[J].考試研究,2018(0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