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摘 要: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首要素養,是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進行客觀、合理解釋與理解的前提與基礎。筆者以人教版必修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為例,談時空意識在高三歷史復習課中的運用。
關鍵詞:時空意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三歷史復習課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首要素養,是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進行客觀、合理解釋與理解的前提與基礎。筆者在多年高三教學中發現,學生歷史學習時的一個最大困難就是時空意識的缺乏,尤其像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時間跨度大,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講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學生在學習這個單元時由于時空意識嚴重缺乏,往往造成時間與事件對應不起來。下面筆者結合人教版必修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談時空意識在高三歷史復習課中運用,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一、擬定大事年表,在“在大歷史觀”下掌握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對課程知識點進行了明確的要求,而且要求范圍較大,需要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中,影響社會進步或改革的會議都要熟練掌握。像十一屆三中全會、國有企業改革等內容。社會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大事件發生,所以大事件都必須按照時間順序記憶,這樣也便于記憶,還能夠了解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但是怎樣確保學生在進行系統化學習時,對知識點掌握的更全面,知識結構更系統?筆者認為,應該讓學生對不同時代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或事件進行梳理,找出漏洞點,并在復習中廣泛使用,這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手段。通過整理大事年表,能夠提高學生對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認識,通過對各個階段問題進行重新整合與分析,完成通史性知識結構,為深入學習、提升認識打下基礎。
二、時空結合,分析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原因
人教版《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課包括“偉大的歷史轉折”“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三部分,三部分內容與本課標題有明顯的內在邏輯關系,但學生要從宏觀上理解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原因,還必須選取適當材料,將其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分析、比較,在此基礎上作出合理的解釋。因此在學習時就要幫助學生選取恰當的時空材料。例如:
材料一。從1970年開始,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時的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的提升遇到瓶頸,當時的計劃經濟控制任何物品的產量,無法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導致供需矛盾嚴重,也導致當時勞動力無法充分發揮出來,諸多勞動力資源存在浪費,企業的經營效率低下,生產力與生產需求矛盾不斷增加,必須要打破當前的計劃經濟模式,隨后出資了市場經濟。
——摘自梁艷麗《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到市場的轉變分析》
通過對前期材料的分析,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原因。在上世紀70年代,計劃經濟并沒有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停滯不前。“同一時間內,社會主義國家在進行經濟改革時,影響到了中國經濟,也讓中國經濟出現了轉折點”。“通過對二戰后多個國家的經濟變化來看,市場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能夠帶動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完全與計劃經濟不同,從而能夠對比出不同的經濟效應”。“中國借鑒其他國家經濟的改革,市場經濟讓中國的經濟開始騰飛,也有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向”。“全球經濟的有效融合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中國經歷了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全球經濟的推動發展”。
以上能夠看出,歷史能夠讓我們學到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已經出現當前局面的原因,通過歷史能夠還原當時的改革背景,這才是學習歷史的真諦。
三、時空結合,理解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
(一)是由點到面,分步推進,漸近發展的過程
關于“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一課,人教版相關表述理論性、概括性強,主要以幾個會議幾個重大決定的形式呈現,具體史實性內容單薄。再加上很多教師在講授這一課時往往會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含義、前提、目的、目標、實質等內容先呈現出來。學生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即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很容易。復習教學時不妨從時空角度作些補充,使學生從感性與理性兩方面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作全方位的認識與體驗。
第一階段,1978年12月--1982年(十三屆三中全會——十二大)
該階段是脫胎換骨的階段,也是推陳出新的階段,經濟體制發展戰略目標明確。首先,文革后中國經濟開始被重視,國家要求從農村入手,樹立安徽和四川農村作為典型,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作為中國經濟的首次試點地區。另外,在城市改革方面,重點以四川寧江機床廠等6個企業作為改革試點,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其次,通過召開黨的十二大,明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向和社會主義發展目標。要求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第二階段1984年10月——1987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十三大)
該階段處于中國深化改革階段,由于前期的試點相對較好,從而加大了改革開放力度,確定了戰略目標。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我國的計劃經濟中要適當增加市場經濟,不要講計劃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作為對立面存在。改革范圍也將實現全農村、城市的改革;改革范圍擴大到經濟、教育等多方面;在十三大會議中,要求既有計劃經濟,又允許市場經濟的存在。
(二)是改革與開放同時并舉的過程
筆者在多次聽課中發現很多老師在復習這一課時,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與“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開來復習,給學生的感覺是先改革再開放,改革與開放沒有什么關系。從下面這張時空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改革與開放并舉,以開放帶動改革,以改革促進開放。改革與開放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基本經驗。所以復習這課時應從時空的角度將開放的過程穿插于改革過程之中。
以上是筆者從時空角度設計與實施人教版必修2“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復習課的大致情況,當然能否上出有新意的復習課,能否增強學生的時空意識等等,除課堂實踐外,也需要方家的指導與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