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道凱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省委教育工委書記。
當前教育面臨的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
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各具特色、百舸爭流的教育,走在前列的教育一定是品牌眾多、示范引領的教育。江蘇作為教育大省,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然而,面對新時代、新階段,江蘇教育面臨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都發生了變化,要想繼續保持領先的優勢,就必須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進行積極探索。
目前,江蘇教育面臨的基本矛盾已變為教育供給的單一、粗放與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多樣、個性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總量和規模方面,學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部分地區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壓力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有待擴充,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老年教育渠道有待拓寬;二是質量和結構方面,學前教育、繼續教育仍是教育體系中的突出短板,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待深化,職業教育特色和吸引力有待增強,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有待優化,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夠契合。
同時,江蘇教育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為教育運行的內向與社會對教育參與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為教育優先發展地位仍需進一步鞏固,社會參與教育停留在評判層面、主動作為途徑短缺,學校辦學自主權有待進一步落實,產教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等。
筆者認為,為了適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變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江蘇推進教育現代化總體上需要實現“五個轉變”,即發展重點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更加注重結構優化轉變,發展方式由注重剛性保障向更加注重彈性供給轉變,教育現代化發展由注重達標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轉變,發展取向由注重學校建設向更加注重師生成長轉變,發展評價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注重人民滿意轉變。
發展重點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更加注重結構優化轉變
目前,江蘇教育體系的主體框架已經確立,招生規模、校園面積、硬件設施、升學率等方面的任務基本完成,需要通過優化結構來提質增效。新時期,江蘇教育必須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戰略主題,把優化教育結構作為主要任務,推動教育區域結構、類型結構、學科結構等要素的調整和優化,實現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江蘇還將把結構優化的重點切實轉移到促公平、補“短板”上來,持續增加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做好新改擴建學校工作;創新師范教育,解決高質量師范教育不足的問題;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省級層面建立中小學教師周轉編制專戶,完善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等等。
以江蘇省基礎教育為例。近年來,江蘇省實行教育資源預警預測機制,綜合運用匹配系數法、回歸模型法等統計分析方法,充分考慮生育政策調整、城鎮化進程和人口流動等多重因素,科學測算各地各學段學齡人口數,并發布年度預警報告,為各地政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供科學依據。根據預警預測結果,南京市2019年出臺了一系列適應社會需求的新政策、新舉措。包括今年將新建幼兒園30所左右,新增學位不低于1萬個,逐步提高全市幼兒園標準規模和班額比例,以及各區每萬常住人口幼兒園配置率。做好全年不少于30萬人次的以骨干為主的分層次分類別教師(校長)培訓,調整優化“百校千師攜手共進”計劃,建好12個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每年培訓不少于600人等。南京新出臺的這一系列舉措正是拓展教育資源供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發展重點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更加注重結構優化轉變的重要實踐。
新時代賦予江蘇教育現代化新的內涵,新形勢下,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需要教育結構的不斷優化。當然,優化調整教育結構是一項巨大工程,我們既要有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心和勇氣,又要始終將協調發展理念貫穿整個改革過程,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教育平衡充分發展。
發展方式由注重剛性保障
向更加注重彈性供給轉變
彈性供給是滿足社會對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因地制宜,針對經濟發展實際、人民對教育的需求,適時發展多樣化的、滿足不同需求的教育。彈性供給給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用有效供給去滿足多樣需求,這正是教育改革要做的事情,但做好彈性供給并不容易,同時也無法實現無限供給。這便需要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最終由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一起,完成這場既盡力而為,又有效而行的努力。
2018年底,江蘇將維護基礎教育秩序作為重要任務,創新引入紀檢監督力量,經過一系列組合拳,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服務的期盼、如何減輕家庭課外教育經濟支出負擔等問題仍擺在面前。為了切實解決這些難點、熱點問題,江蘇繼續探索以“彈性離?!闭n后服務、“名師空中課堂”線上教育平臺為抓手,集納體育、藝術、科技各類資源進校園,豐富校內資源供給,做強學校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春季新學期,江蘇向全省推廣中小學校課后延遲托管的“彈性離?!闭?,積極聯合社會各界,共同建立課后服務優質資源供給長效機制,并會同省體育局、省科協研制科技類、體育類、實踐類課程推薦菜單,在南京市試點推送462門免費體育和科技類課程,邀請科學家、院士、體育教練員和專業人士進校園,豐富孩子們的課后服務內容,促進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經初步統計,目前江蘇全省城區小學和初中開展課后服務比例分別達到53%和24%,吸引53.7萬城區中小學生參與了課后服務,小學和初中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數分別占比18.7%和23.2%。
課后服務不僅在校園內,還在校園外。江蘇教育系統正探索運用信息化手段向中小學生提供線上教育服務。江蘇教育系統依托互聯網、有線電視、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優化全省教師和課程兩大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啟動建設“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工程,構建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課堂家庭全覆蓋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體系,面向全省中小學生提供公益普惠、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輔導服務,設有“在線答疑”“互動課堂”“點播課堂”“家長課堂”等主要功能,致力破解教育資源供給“不均衡不充分”難題,滿足孩子和家長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成為遏止校外補課、減輕學生課業與家庭經濟負擔、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平臺。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空中課堂類在線服務課程資源25.26萬課時,注冊在線服務教師1.95萬人,注冊受益學生298.89萬人,使用量近2200萬人次。
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充滿活力、開放包容的教育。筆者認為,未來,江蘇將在資源供給和政策體系建設上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提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靈活度和自由度。
(本文根據“新華訪談2019·兩會特別報道”嘉賓訪談內容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