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軍
教書近三十年來,我經歷了從“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教學到現在應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傳統教學模式中,整個教學過程表現得十分抽象,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根本無法理解文章的真正內涵。教學需要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會有生命力。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將圖像、聲音、動畫集于一體,促進了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同時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課文并及時反饋、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一、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響而產生的。信息技術的介入,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教學中學生往往對多媒體展示的圖像和聲音很感興趣,并樂意參與其中。例如我在教學《黃果樹瀑布》一文時,并不作多余的敘述,直接請學生欣賞一段黃果樹瀑布的錄像。學生被黃果樹瀑布漸近漸響的聲音和雄偉壯觀的形態所吸引,學習起來十分認真。在后來的課文講解中,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對人性情的陶冶。由此可見,運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能愉悅地、主動地學習知識的前提。
二、優化課堂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具有其它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具有直觀、有趣、易于接受的特點。例如我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課中,為了讓學生透過文本語言,感悟偉人的崇高與偉大,讓學生的情感與文章意境相融合。在教學中,我緊抓“情感”這根主線,通過多媒體音頻范讀,以讀代講,讀中悟情,讀中體驗,讓學生在讀中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更受到人文感染與熏陶。由于全部的感情基調是悲痛、低沉的,為了讓學生進入情境,在教學中我采取了先抑后揚的方法。首先,多媒體初步的感觸,激發其了解欲望。然后再適時引進補充資料,對鄧小平生平進行簡要介紹,增加學生的感情積累。再揭示課題,讓學生帶著思考走進文本,整體感知當時情景,并理清文章脈絡。再緊扣“情”字精讀細悟,層層鋪開,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升華感情,揭示主旨,回應課題,首尾呼應。全課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設計安排,教學方法及信息技術的運用上巧妙融合,使得整堂課格致精雅,渾然一體。教師詩意的教學語言、充沛的激情也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學生活躍的思維、深情的朗讀又感染著教師,師生互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信息技術圖像、音頻的運用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總之,這堂課是充滿情智的、充滿詩意的、具有生命活力的。
又如我在教學《虎門硝煙》一文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鴉片的毒害,體會侵略者的罪惡,感受虎門銷煙的偉大,我采用了“歷史再現”的手法,讓學生觀看電影《鴉片戰爭》中的精彩片段。通過信息技術展示的圖像、動畫、聲響效果等,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有了這些深刻的認識:“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粉碎了外國侵略者的美夢,喚醒了沉睡中的人們,也給了那些醉生夢死、意志薄弱的‘癮君子’一記響亮的耳光,鴉片的罪惡實在是太大了!回憶過去,看看今天,一百六十多年過去了,現在仍有人在吸毒、造毒、販毒,毒品就像洪水猛獸,摧殘著人的身體,腐蝕著人的精神,人們都應該聯合起來,鏟除毒品,還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寧!”而這些效果,是僅僅靠文字分析無法達到的。
總之,信息技術的運用,既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人文情懷,優化了課堂效果,實現了教材學習和思想教育的雙豐收。
三、提升作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作文教學一直是重難點,也是令許多教師感到頭疼、學生疲于應付的環節。主要原因在于許多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缺乏生活素材。為了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文任務,而對作文書進行東拼西湊,甚至抄襲。這樣寫出的作文像是記“流水賬”,或毫無自己的真情實感。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嘗試運用信息技術,使得作文教學變得不再形式單一,以豐富的內容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寫作習慣,全面提升了其寫作水平。我應用情境教學法創設作文情境,激發學生寫作靈感。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習作4要求寫一篇參觀游記,很多學生缺少體驗,即使有過出去旅游參觀的經歷,也是聽導游解說,沒有仔細觀察,也就是出去玩看熱鬧。在教學時,我運用信息技術在網上搜尋相關資源,如各大旅游景點宣傳片,再配以相關的詩詞歌賦及動漫作品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寫作欲望油然而生。使教學氛圍不再枯燥單調,從而提高作文質量。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在激發興趣、引生入境、達到人在畫圖中的效果;還能促進學生思考,將所學知識在實踐應用等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