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薇
2018年11月初,我有幸參加了第十六屆全國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11月8日晚,我們七名參賽教師在機場集合,開始了為期5天的深圳行。除去2天的來回時間,其余每天幾乎都在比賽和聽課中度過。觀看全國各地的優秀課例,驚嘆之余受益匪淺,我將這幾天的學習及思考整理如下。
數學學科比賽分布在第二組、第三組、第十一組,分上午場、下午場、晚間場三場進行。按考號我分到上午場,比賽在學校教室進行,后排坐滿了現場觀摩的老師們。一天的時間,我欣賞了幾十節精彩的模擬展示課和研討課,像學生一樣認真聽講,學會了北師大版教材中用手指背9的乘法口訣(十指記憶法),學會了廈門胡老師自創的循環小數的檢驗方法,學會了利用動畫創設完整有趣的情境……老師們將教材中的小片段取出,從廣度和深度方面延展深挖,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以大數據為立足點,巧用信息技術手段;課例設計時應分層,各部分間獨立且有區分;模擬展示課可以以一問一答形式出現(有師生間互動),展示課更注重其在課堂中的使用效果,所以在展示時應出現實際應用的片段,要讓學生動心,動手,動腦,動情……
我的參賽作品是模擬展示課《軸對稱》,利用12分鐘時間完整展示了一堂與電子書包相結合的電教課。“軸對稱”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這部分教學內容在課程標準中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對于軸對稱新課的講授,我是這樣設計的:新課導入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創設情境,學生樂于學習。教學例1時,學生觀察圖片,大膽猜想了軸對稱圖形中A、B、C、D及其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并在小組內交流驗證,歸納出在軸對稱圖形中,對應點到對稱軸距離相等這一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滲透數學思想。補全軸對稱圖形采用先小組交流再嘗試獨立完成的方式,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自己所畫圖形并描述畫圖策略,生生互動后一起總結出補全軸對稱圖形的方法。鞏固提升時選擇“一起作業”軟件上的題目,學生在電子書包中完成后,我根據系統統計的正誤率選擇性地對試題進行講解。例2的教學放在練習中,應用總結出的補全軸對稱圖形的方法獨立完成,學生能夠指出:先找端點、再定對應點、后連線,對稱軸上點的對應點是它本身。接著,出示正多邊形,學生在電子書包中畫出各個圖形的對稱軸,再次經歷從猜想到驗證的過程,學生在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正多邊形對稱軸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動手操作能力。學完新知識要“回頭看”,通過知識梳理和欣賞軸對稱之美環節,學生既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又感受到數學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客觀地說,這節模擬展示課我有亮點,如加入以動畫形式呈現的微課,學生興趣盎然,共同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本節課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網絡;教學中多次應用電子書包、實物展臺、“一起作業”軟件等,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然而我運用多媒體手段不夠充分,整體來說有些“傳統”(師→生),而大賽中的優秀作品大多加了互動及反饋(師→生→師),掃描二維碼跳轉至答題頁面進行鞏固練習,在模擬展示課的前后加入說課環節等等。這次比賽我只得了二等獎,知恥而后勇,總結完經驗教訓,我相信自己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才能在比賽中、在教學中做得更好?在完成一件作品、一堂課課例設計的過程中,平時的累積必不可少,我常常能在以前的筆記中找到新的靈感,在查閱資料時對自己已有的設計增磚添瓦甚至推翻重來。設計一堂課如同在白紙上創作,我認為這個過程是從無到有的,不斷推翻重建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我不僅要思考讓學生有怎樣的收獲,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的長遠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也要思考自己的課堂風格是怎樣的,怎么將現成的信息技術手段更好地為我所用,如何讓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數學課例設計的過程,既是一場探索,又是一種學習,因為“一堂好課”不存在一個標準答案,因為老師和學生都在變化,也在成長。感謝信息辦給我這次外出比賽的機會,我認為在外出學習中的所得所想遠比成績重要,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俗話說“人生在勤,勤則不匱”,我需要勤奮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讓自己的學生學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