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編:謝沐
作者:熊亮江源黑咪陳元深等
責編篇
1.怎樣的契機讓您發現了這本優秀的童謠繪本書?
最初發現這本書,還是因為熊亮老師。得知熊亮老師和他的繪本國團隊一起做了這樣一本童謠書,很難不去多看兩眼。書中很多首童謠都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不知不覺,也能跟著念唱起來。尤其是看到“繪本國”孩子們的插圖時,會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因為它們與眾不同,它們是有特色的,值得被更多孩子看到。
2.《中國童謠》不論是裝幀設計、內容編排,還是插圖,都讓人眼前一亮,您能聊聊關于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版面編排的想法嗎?
今天市面上的這一版本,其實背后經歷了無數次的改動,就連設計師都換了3位,字體、排版上的修改,就多得數不過來了。我們很希望這本書是孩子們拿到手就不愿意放下的,所以一方面希望裝幀和版面設計可以第一眼抓住小讀者,同時又起到襯托作品的作用。
參與整體封面裝幀設計的包括國際頂尖設計團隊meat studio,以及國內擁有6年設計經驗的封面設計師。整體封面設計采用中國水墨藍這種傳統又不失時尚感的色彩。內文的版式設計和字體選擇也經過反復考慮,為了能在插圖與童謠之間做平衡而多次改版,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設計師經常調整到凌晨。
作者團隊篇
1.幼兒學習童謠可以培養樂感和提高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童謠也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淀;幼兒通過對童謠的傳誦,也成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中國的童謠很多,能談談您作為編委是如何挑選這些童謠的嗎?
其實在創作之初,我們整理出很多童謠,在和孩子們一起選擇。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也相信孩子和孩子之間有興趣和愛好上的共鳴。每個家庭,一代一代人都熟悉這些經典的童謠,這就是我們的記憶和情感啊。小朋友從還不會說話開始就聽大人們口中念著,慢慢地自己也跟讀起來,這就是符合兒童口語發展特點的,它是很自然發生的日常行為,不教之教吧,很不刻意,但是傳遞了很多常識,也將這份童年的家庭記憶和溫暖貫穿一生。
2.主編熊亮老師在《中國童謠》的前言里寫到,選擇孩子們來創作童謠插畫是為了更好地“畫出所有人心里最初的印象”,正是這個創意讓這整本書有了別具一格的靈魂,您能聊聊和孩子們一起創作的故事嗎?
參與創作的小朋友年齡在8-13歲之間,我們覺得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想法挺珍貴的,創作的時候小朋友和老師就是像朋友一樣,有良好的溝通和彼此的信任,孩子特別有耐心、有專注力地投入到自己的創作中。我們在《中國童謠》中保留孩子在童年階段優秀的作品,又將它傳遞到更多家庭中去,小作者用心畫,小讀者用心品讀,形成一種很溫暖的流動。
3.這本童謠繪本里的每幅作品,都由熊亮藝術課×繪本國的小學員和藝術指導老師一起完成,這些學員在創作前接受過針對性的訓練嗎?孩子對內容的解讀視角和成人有所不同,在創作過程中,是以孩子的想法為主還是以藝術指導老師的想法為主?作品是否經過反復修改?
小作者都是熊亮藝術課的“老”學員,他們都學習了好多年,是有體系并循序漸進地在學習,基本功都非常扎實。熊老師懂孩子也懂創作,在課程里學習和創作就是同時發生的。這些孩子在有主題的創作過程中很喜歡和老師討論,但一畫起來,就非常自主,頗有小小藝術家風范。他們自己就會畫很多草稿,然后反復思考,如有幾易其稿,也是出于他們自己的意愿。這是我們熊亮藝術課×繪本國學員的特質,比較自主,充分發揮想象力。
4.插圖所用到的美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多次運用的都是版畫,比如《數鴨子》《大吉大利歌》《我和你》《黑孩騎黑馬》等,為什么選擇這種表現形式?是兒童更擅長?還是版畫更能表現這些內容?能談談您對兒童學習版畫的看法嗎?
首先,版畫的形式本身是質樸的,在這方面和民間的童謠天然契合。指導老師像黑瞇和小魚老師本身都是擅長版畫的創作者,平時的教學中也常向學員們介紹版畫的古老歷史。其次,對孩子來說,版畫在創作的時候比較強調整體意識,在大關系中進行調整,它特有的布局、結構、造型處理方法會帶來令人驚喜的視覺效果,由孩子創作的版畫作品更富有天真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