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韓鶇









編者按:
無字書作為繪本中獨具特色的一類,對小讀者想象力的開發和提升,甚至其他各個層面能力的延伸和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什么是無字書?無字書是純粹用圖畫來講述故事或者表現主題的書。由于沒有或少有文字,圖畫承擔了全部的敘述功能,而圖畫的直觀性和圖畫與語言必然的聯系,使得無字書承擔了視覺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聯結作用。幼兒在閱讀無字書的過程中,會將圖像轉化成口語,在成人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從而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手法,培養良好的讀寫技能。所以這一期的“話題”欄目圍繞“如何在幼兒園里引導幼兒閱讀無字書”這一主題,以下文為例作為引玉之磚。
《藝術大書》是由法國著名童書大師埃爾維·杜萊編著,由青豆童書館翻譯的無字書繪本。作為歐洲經典的兒童藝術創意游戲書之一,杜萊以孩子對藝術的認知發展水平為依據,用符合孩子思維特點的方法,通過點和線、形狀和符號為孩子們編排各種藝術游戲。孩子閱讀這本無字書的過程與相關的觀察思考如下: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真沒意思!”
我們在閱讀區為孩子們投放了《藝術大書》。由于這本書的開本較大,一下子便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小付同學最先拿到這本書,可是沒翻兩頁,他就把它放在一邊,去書架上換了另一本書認真地看了起來,還不時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這時一點同學走過來拿起放在桌子上的《藝術大書》,一邊翻看,一邊用手戳一戳書上的洞洞,但是過一會兒就放下了,轉身開始去看其他的書。自此這本無字書再也沒有被動過。
我在旁邊觀察了一會兒之后,走過去,問道“咦?這本書怎么沒人看呀?”小付抬起頭說:“這本書太沒意思了。”一點說:“娜娜老師,這本書是什么書呀?”我將書翻到封面那一頁,指著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說“這是藝術大書。”“藝術大書是什么書?”一點好奇地問我。
第一次閱讀引發的觀察與思考:
《藝術大書》這本書,與之前孩子們所接觸到的圖書不太一樣,在這本書中沒有文字,沒有情節,也沒有故事,只有很多的圖畫。在孩子以往的閱讀經驗中沒有接觸過無字書,所以在第一次進行自主閱讀時有些無所適從,表現出似乎對這本書不感興趣的樣子。
第二次閱讀:“這本書真奇怪!”
我和圖書區的孩子們一起進行了第二次圖書閱讀,一起來看一看這本“沒有意思的大書”。
我請孩子們先自行閱讀。看了幾頁之后,熙熙對我說:“這本書好奇怪啊!”我問他:“怎么奇怪了?”他說“這本書怎么沒有字啊?”“是啊,真的很奇怪,這本書里真的沒有字。”我學著他的樣子驚奇地說。“那這里面有什么呢?”我繼續問道,他看了看說:“這里面都是畫。”“那你覺得這些畫都是誰畫的呢?”“應該是小朋友吧。”“為什么呢?”“你看,這些都是亂七八糟的線。”“咦,你看,這個像個大蘑菇。”“嗯,好像是個毒蘑菇,因為它是黑色的。”我笑著對他說。“嗯嗯,肯定是毒蘑菇,你看它上面還有很多的點點。”“這個像工地的柵欄。”他指著書上一個黃色的鏤空圖案說。“這個像藍天和白云。”站在旁邊的小魯說。“這個像太陽。”他們倆開始討論了起來。
忽然熙熙抬起頭問我:“別的書不是都是一頁一頁翻的嗎?它怎么上下都能翻啊?”我笑著對他說:“對呀,他上下都可以翻。你在翻的時候,發現了什么?”“你看這個像個煙囪。”他指著一幅圖畫說。“嗯……還真像,那我現在給你變一個,你看像什么?”說著我向上面翻了一頁。“你看現在像什么?”還沒等熙熙說出來,小魯搶著說道:“像帳篷。”“我也覺得像帳篷。”熙熙趕緊發表自己的意見。整個活動區,大家紛紛開始用《藝術大書》玩起圖像組合的游戲。
第二次閱讀引發的觀察和思考:
在第二次閱讀的過程中,孩子們被書中的“形”所吸引,圖書上下分頁翻閱的百變造型,引發了孩子們的興趣。首先,由于圖書沒有文字,也沒有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孩子們更容易去細致地觀察畫面中的圖像信息,從色彩、形狀和形狀之間的組合等圖像信息中展開聯想和想象,并將看到的形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去理解圖書反映出的信息;其次,圖書通過特有的上下分頁閱讀方式引導孩子們關注藝術元素之間組合的秘密,讓孩子去探索和發現不同的形與線相互組合可以產生和變幻出無窮的形象。
第三次閱讀:“這本書太有意思了!”
隨著孩子們對這本書好奇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們都想來閱讀這本大書。這次我又和圖書區的小朋友們坐在了一起,今天安安有了新發現。安安最先發現的是很多的“凌亂”的線,她說:“娜娜老師,這個一定是小班小朋友們畫的,你看這亂糟糟的。”“這些線有什么規律嗎?”我追問道。“這些線下面是蝸牛線,上面是直的。”“這里還有很多的點,有大點,還有小點,這些小點應該是用手指點出來的,我在小班的時候也畫過。”在小意和安安閱讀大書的過程中,小意指著一個半圓和一個粗粗的豎線說:“雨傘。”但是安安卻說:“這兩個都是半圓,但一個是涂色的半圓,一個是沒涂色的半圓。”“娜娜老師,我覺得這本書上的圖畫太簡單了,我們都能做。”“嗯,你這個想法不錯,那咱們下次就來做一做這本大書吧。”
第三次閱讀引發的觀察和思考:
在這次的閱讀中,安安發現了書中有很多不一樣的點以及不一樣的線,有顏色的圓形以及沒有顏色的圓形,可以看出幼兒已經由對畫面的觀察變成了對藝術元素本質的關注,如關注到顏色、大小、不同的點與不同的線等。孩子通過對比會發現不同元素之間的關系,元素的大小、曲直、虛實、雜亂與整齊、聚攏與分散等。孩子們越來越喜歡這本《藝術大書》了。
拓展活動一:“奇妙的點和線!”
經過了對《藝術大書》這本無字書三次不斷深入的閱讀之后,結合孩子們目前對書中點、線的理解和觀察經驗,我組織班級進一步開展對藝術大師作品中的點與線的欣賞活動。首先,我邀請孩子們欣賞吳冠中和米羅兩位畫家的作品。起初孩子們完全看不出畫的是什么內容,只看見粗的和細的黑線在畫面中任意交織,大大小小的點聚散有致地分布,黑白灰的對比,藍色與黃色的對比。這些非具象的形象,反而讓孩子們嘗試聯想和想象畫面中的內容。但是,當我告訴孩子們畫作名字之后,在題目的啟發下,孩子們有了各種不同的發現。比如有的發現吳冠中作品中粗而有力的黑線是大樹的枝干,有的發現細軟彎曲的灰線是水面的波紋,有的發現綠色的點像藏在樹林中的小鳥……而在米羅的作品中,孩子們覺得大大小小的點像宇宙中的天體星球,在金黃色的宇宙中有一顆藍色星球非常美麗。
隨著欣賞活動的進行,有的小朋友好奇地問我:“娜娜老師,這些真的是大師們的畫么?”“對呀,這些都是大師們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用點和線來表現他們看到的事物。”“好簡單啊!”“那小朋友們想不想試一試呢?”“想!”于是,奇妙的點和線活動就這樣開始了,孩子們用各種材料畫出他們的點和線,并告訴我他們畫的是什么。
關于拓展活動一的思考:
《藝術大書》中有秩序的線和凌亂的線、直線和曲線、密集的線與稀松的線以及活潑的點,引起了幼兒的注意,此時引入吳冠中、米羅等大師的點、線作品,孩子們看到了運用點和線組成的畫面,會發現點與線中的豐富變化,點、線不同形式的組合可以表現或代表很多生活中的事物,從而引發了他們對用點和線進行藝術創作的思考,從對點、線的新認識、新理解提升到對點、線的靈活運用與表現層面,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孩子們對《藝術大書》的閱讀熱情,愿意從閱讀與游戲中去探索和發現。
拓展活動二:“尋找生活中的點和線!”
經過了三次的閱讀活動和對大師作品的欣賞活動,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幾個小朋友把我叫了過去:“娜娜老師,我發現了點和線!”“在哪?”我好奇地問道,他們指了指球車說:“球車上的欄桿是線,里面的球是點。”
這個發現讓我太驚訝了,于是我又帶著孩子們展開了“尋找生活中的點和線”的美術活動。
孩子們開始拉著我去找身邊的各種點和線。有的小朋友找到爬網上的結和線,有的指著一棵柿子樹,跟我說:“娜娜老師,你快看,這棵樹上有一個鳥窩,它就是點,樹枝就是線。”挪動玩具交通指示牌的時候,孩子們也會敏感地發現交通玩具指示牌上的點和線;甚至孩子們回家還不忘找自己生活中的點和線,他們發現家里的頂燈上有點和線,家里的床單上也有點和線,玩具的把手上也有點和線…
關于拓展活動二的思考:
孩子們在尋找點和線的過程中,發現了球網的交織線、欄桿整齊的線、大樹枝雜亂的線、電線長長的線、男孩子的頭發短而密的線等等;也發現了在操場上大滾球大大的點、樹枝上掛著果實的點、石子路那樣有規律的點……孩子興奮地尋找和感受著生活動中的點和線,將書中的內容變成了生活中的學習與游戲,生活中的經驗又成為他們不斷閱讀圖書的動力,通過生活感受去發現作品中的美。在這個“感受生活”與“欣賞作品”相互作用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圖書的魅力,也成為了善于觀察、善于發現與善于思考的小學者。
創作無字書:“制作我們自己的藝術大書吧!”
經過了上述一系列的活動,在一次閱讀區閱讀的時候,安安對我說:“娜娜老師,這本書太簡單了,我也能做。我們可以一起做嗎?”“當然可以!”于是我們在活動區開始嘗試制作自己的“藝術大書”。很多小朋友聽說我們要自己做藝術大書,紛紛加入了我們的隊伍。
制作大書的第一個問題——紙張要怎么用?《藝術大書》的紙張類似正方形,可是我們手里的繪畫紙卻是長方形,怎么辦?安安出主意說:“因為我們還要將書剪開,所以我們就橫著用吧。”在孩子們決定要橫著用紙后;第二個問題接踵而來了,大書常常利用剪開的書頁進行重組游戲,那我們應該先畫畫還是先剪開?一菡說:“應該先畫畫,因為你們看這些畫都是能夠拼上的,如果先剪開的話,就拼不上了。”于是大家一致決定先畫畫后剪開……就這樣,孩子們有的用顏料,有的用水彩筆,有的用油畫棒……畫出各種活潑跳躍的點和生動鮮活的線條。大家一起創作,你一張我一張,很快我們的藝術大書做成了,孩子們特別開心。
關于制作藝術大書活動的思考:
孩子們在制作“藝術大書”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并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在制作前發現圖書的形狀與自己手中的繪畫紙形狀不一樣,便巧妙地想出了將繪畫紙橫著使用的辦法,比如在制作過程中發現作者用的繪畫工具是水彩筆、油畫棒等不能滿足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創造性地添加了刷子、報紙等多種工具,并不僅局限于用筆繪畫,還選擇了拓印等形式,孩子們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也獲得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