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東 劉梓昂 徐寧 張煒
摘要: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與核心,如何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解決村民貧窮落后是這一輪鄉村振興規劃關注的重點。文章以農業主導型產業村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國外鄉村產業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案例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農業主導型產業村規劃建設的創新策略和方法,探討多元價值理論對未來鄉村發展的理念啟發和實踐指引作用。最后,以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東三棚鄉村規劃建設為例,結合該村產業特點,充分挖掘苗木產業的經濟、生態及社會文化等多元價值,針對性地提出強化“多彩苗木”品牌、拓展“花木體驗”旅游、打造“深氧宜居”環境及營造“樹上村莊”風貌等產業規劃策略,以期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規劃;多元價值理論;產業型鄉村;特色田園鄉村;唐陵村東三棚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07?中圖分類號:TU984.29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05-0040-09?文獻標識碼:A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Village under Multiple Values: A Case Study of Dongsanpeng Village
XU Xiaodong, LIU Zi’ang, XU Ning, ZHANG Wei
[Abstrac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olve the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of villagers is the focus of this 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This study takes 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ial villa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advanced ideas and successful cases of foreign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further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al-led industrial village planning, and then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 and practice guidance of multi-value theory for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Additionally, with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Jurong City, Tianwang Town, Dongsanpeng Village, this study fully evaluates the economic, ec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seedling indust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industry. Finally,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targeted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plann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brand of "colorful seedlings", expanding "flower and tree experience" tourism, creating "deep oxygen livable"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tree village" styl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planning; multi-value theory; industrial village;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countryside; Dongsanpeng Tangling Village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1]。振興產業、興旺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與難點,鄉村改革40年的發展歷史告訴人們,產業振興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從根本上提升鄉村對人才與資金的吸引力。國外鄉村發展的大量成功經驗同樣表明,推進鄉村發展的關鍵是打造滿足村民需求及與農村現狀條件相匹配的多元化鄉村產業[2]。
2017年6月,江蘇省率先全力投入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活動中來,圍繞“特色”“田園”和“鄉村”三個關鍵詞展開,引導村民創造美麗村莊、特色產業、自然生態、和諧鄉風、村民富強的幸福生活愿景[3]。特色田園鄉村不是單純的固守傳統、照搬復制,而是挖掘“鄉村特色”,延續鄉村文脈,傳承鄉村精神,以鄉村現有的生態空間為載體,探索當下鄉村發展的產業模式,重塑鄉村吸引力[4],句容市天王鎮東三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如何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解決村民貧窮落后是此番鄉村規劃關注的重點內容,需要展開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相應的規劃編制。下文將在總結國外鄉村產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和成功案例的基礎上,歸納出農業主導的產業村規劃建設的創新策略和方法,并以東三棚鄉村實踐為例,探索并踐行多元價值理論對農業主導型鄉村發展所起到的理念啟發和實踐指引作用。
1產業村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產業型鄉村主要聚集于村鎮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此類村莊集體經濟基礎好,優勢產業特色明顯,當地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高,“一村一品”已初具規模并取得突出成績。目前,產業村主要可分成“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商旅主導型”和“較為均衡的綜合型”幾種類型[5]。其中,農業主導型鄉村(下文簡稱“產業村”)仍然是國內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村類型,可進一步分為“農業種植型”“漁業捕撈型”“畜牧養殖型”“采伐業與林業型”“礦產資源型”等類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一些農業型主導的產業村依托良好的市場基礎和服務體系,可進一步發揮其資源特點,以農為本,促進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和聚集效應。
與一般鄉村不同,產業村也存在或面臨自身的發展問題和困境。近年來,市場外部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產業村遇到了土地、資金、技術等門檻的限制,在向更高層次發展時,遭遇較難突破的瓶頸;另一些產業村則面臨自然資源耗損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鄉村空間布局混亂等諸多現實問題。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城鄉融合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路徑和方法,通過城市外溢功能的補充來滿足民眾的多元化需求。除了農產品供應外,鄉村地區還需要增設休閑、度假、教育、療養等新功能。綜觀國內產業村發展的現狀,以下幾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1.1產業發展未擺脫指標考核的窠臼,發展模式不具可持續性
一些產業村過于關注經濟發展,以提升經濟價值為首要目標,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再加上村民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導致農產品呈現低端化和同質化現象,缺乏創造力,產品發展的后勁不足。迄今鄉村生產仍在沿用傳統技術,沒有形成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效率不高。此外,鄉村物流體系有待完善、產業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人才較為缺乏、電商網絡發展不充分等問題,使得鄉村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
1.2 鄉村資源開發利用率低下,產業結構仍顯單一
人們對產業村發展普遍存在片面認知,覺得“農業是鄉村的唯一產業類型”“提供農產品是農業的唯一功能”等。在類似思維方式的影響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結構單一、產業附加值低、產業鏈不完善及抵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現有農業價值未得到充分利用,農業發展帶來的鄉村資源開發不充分,農業基礎產業與其他二三產業融合度不夠。長此以往,鄉村產業發展綜合效益較低,經濟活躍度相對不足,農民增收困難。
1.3鄉村環境盲目開發,原有生態格局遭破壞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人們經常會忽視鄉村整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池塘、林地、濕地、山地等原有生態基底逐漸被蠶食,從而導致這些村莊正逐步失去其較之城市最為突出的自然環境優勢,居住環境變差(見圖1)。不少鄉村仍在重蹈“先發展后治理”的歷史覆轍,后續環境治理費用將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一些村莊則依靠產業,在有了一定經濟條件后,卻盲目開發,大拆大建,缺乏系統規劃;還有一些旅游項目沒能結合現有產業、地方性特色資源,造成鄉村原有自然格局的破壞和資金浪費,后續發展乏力。
1.4公共配套不夠完善,鄉村風貌有待提升
大部分產業村在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居住條件也隨之改善,但仍無法完全達到村民的預期。一方面,給水排水、用電用網、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與城市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教育、醫療、商貿、娛樂等服務功能不完善,如公共活動中心、醫療站點、學校等服務設施不足。隨著鄉村三大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交通、通信、文化設施和旅游服務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缺乏科學指導,照搬城市的發展思路,一些已建成的配套設施存在設計不合理、鄉村風貌破壞嚴重等問題,導致鄉村地域特色式微,“千村一面”的現象日益凸顯。
2農業多元價值理論與實踐探索
2.1農業多元價值理念
1988年,在歐盟《鄉村社會的未來》中“多功能農業”的概念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該報告明確指出了除生產功能外,農業的其他多功能性,如社會、文化和生態等非商品功能同樣重要[6]。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為保護“稻米文化”,將其他功能進行了開拓發展。1992年,“農業多功能性”的理念在國際上被正式采用。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楊至臻等提出挖掘農業功能的多樣性對農業推廣具有積極作用[7]。不少學者開展多功能農業村的實踐探索,如莫干山紅楓農業公園等典型開發項目已經形成積極效應[8]。房艷剛等探究了國內鄉村多元化發展的目標、路徑及對策等[9]。近年來,“三農”問題成為我國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2007年中央一號指出“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正式確立了現代農業發展體系[10];2018年的文件繼續強調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總目標。
學界對“農業多元價值”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大多學者對以下核心觀念已基本達成共識:單一的以耕作為主的傳統農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所以聯合生產是實現農業多元價值的關鍵,也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的差異所在。現今,鄉村既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居住場所和農業生產地,還包含發展產業的經濟價值、建立生態網絡維持生態平衡的生態價值,以及穩定城鄉關系、傳承鄉土文化、建設和諧鄉村的社會價值等多元價值。
綜上所述,農業作為鄉村產業的重要構成,除了提供經濟價值外,還在生態、社會等多方面存在多元價值,多元價值的疊加整合,可以有效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見表1)。未來,現代農業在多元價值的導向下將會承載更多的功能和責任。
2.2以農業多元價值為導向的鄉村規劃策略
2.2.1優化鄉村產業基礎,提升地方品牌效應
鄉村發展首先需要產業興旺,在夯實產業基礎的同時,建立完善“產業—生產—經營”的關聯體系,保障鄉村產業的健康發展(見圖2)。首先,增強龍頭產業的帶頭作用,產生品牌效應拉動其他產業發展,提高創新力,提升市場競爭力[11]。其次,注重人才培養,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實施科技創新,走精品化生產之路。第三,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強化與周邊村鎮的協作,兼顧區域發展,精細化分工,實現精準定位。此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鄉村產業還需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電商發展,實現農副產品的多渠道營銷[12]。
2.2.2從單一產業向多元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農業多元價值實現的核心抓手,在夯實產業基礎的同時,培育前中后環節的配套產業,延伸產業鏈,在過程中實現價值增值[13]。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的多元化途徑,大力扶持“信息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健康農業”等創新型業態。以“觀光農業”為例,此類產業村應依托自身資源特色,在“吃住行游購娛”六個旅游基本要素上有所體現,滿足游客多方面需求,將觀光過程串連起來,圍繞主題與核心吸引力進行資源配置[14]。
2.2.3延續村莊生態格局,創造宜居宜業環境
鄉村產業發展要堅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為指針,產業發展須將自然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通過規劃技術手段,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為鄉村持續活力的維系提供堅實保障。為此,需延續原有的鄉村生態格局、生態網絡和自然肌理[15]。此外,鄉村環境整治需要分步驟、有重點進行,諸如廁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及垃圾分類處理等,逐步改善鄉村面貌。通過上述努力,創造宜居宜業環境,讓更多的人留駐鄉村,實現良性循環。
2.2.4完善公共配套,構建城鄉聯動的“社區共同體”
產業村首先應保證產業配套設施完善,并提升交通、通信、電力等市政基礎設施;在可能情況下,建立和完善相關農產品的專業市場、展覽會場、研發中心、質量檢測機構等。其次,還應重點打造生活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村級餐飲、文化、休閑、娛樂等服務功能,提高村民及從業人員的生活品質。與此同時,積極完善旅游配套,為游客優質的游憩體驗提供物質基礎,也為發展二、三產業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現有土地資源的局部調整、流轉和安置,保障配套設施用地[16]。相關配套設施盡可能做到商服一體,對內服務村民,對外吸引游客,村民是“社員”,顧客是“會員”,積極打造“社區共同體”,推進城鄉互動,提升鄉村的社會、經濟活力。
3農業主導型產業村的規劃建設與實踐
3.1東三棚特色田園鄉村概況
2018年4月,東三棚被遴選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第二批試點村,該村位于句容市天王鎮東、南京1小時都市圈內,區位優勢明顯。東三棚是唐陵村下屬的自然村,由丁棚、王棚與東棚三個自然村構成,占地面積55hm2,常駐村民105戶。
東三棚屬于典型丘陵坡地,全村呈西高東低,遠處茅山山脈綿延。村內池塘眾多,水系豐富,土地肥沃。該村依托苗木產業發展起來,林木資源豐富,總體自然生態環境良好,遠處山巒起伏,近有碧水清渠,風景宜人(見圖3)。然而,局部環境仍有待整治,如池水較為渾濁,堤岸建造粗糙,略顯生硬,視覺效果欠佳;局部河流由于植被遭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暴露問題嚴重;村內道路及溝渠荒廢,環境雜亂。
村民住宅主要呈組團式布局,樹林環抱[17];村莊道路結構清晰,路面材料以硬質為主,伴有少量的盡端路。村內配套公共建筑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乏組團層級的公共交往空間,停車場數量不足。另外,村里建筑風格較為單一,部分建筑日益荒廢,庭院及立面缺乏精心設計。
3.2東三棚特色苗木產業的現狀與問題

苗木產業是東三棚的立足之本,是現代農業的重要部分。總體上,該村屬于典型的以農業為主導的產業村。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東三棚苗木產業迅速發展,享有江南“綠色銀行”的美譽。目前,大型花木市場——木易園工程已建成,位于東三棚北側,在其帶動下,實現年銷售額近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36000元,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近幾年,大量村民回鄉就業,積極投身到與苗木相關的產業中去。
東三棚在發展苗木產業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開始逐步顯露出來。一方面,苗木種植空間布局有待優化提升,村莊外圍部分路段因運輸量巨大,常造成交通擁堵、揚塵污染及停車難等問題;另一方面,村內已有一些旅游配套設施,但與觀光旅游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缺少成熟的旅游產品,游客參與體驗度不夠。
3.3多元價值導向下的東三棚產業發展策略
3.3.1強化“多彩苗木”品牌,夯實產業基礎
基于多元價值導向的農業產業化延伸,充分挖掘東三棚的苗木產業多元價值,強化“多彩苗木”的特色品牌,提供到從生產、銷售、包裝、運輸到售后的綜合優質服務,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

針對上述目標,規劃設計時需具體明確東三棚特色種植業的發展定位,與周邊村鎮聯動,優勢互補,避免同質化。在生產方面,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種植區域,豐富花木品種,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能突顯當地特色的中高檔觀賞苗木(見圖4)。進一步規劃花木研發中心、花木展覽中心等帶有研究和宣傳功能的產業設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東三棚苗木產業的競爭力。在物流運輸方面,升級現有運輸道路,避免與村內生活道路交叉,產生干擾;以東三棚為核心初步完成苗木物流配送基站和網絡的建設。此外,在銷售方面,進一步加強木易園的市場影響力,打造花卉苗木銷售線上平臺,融入智能技術,不斷收集行業內信息,提供給行業用戶,以引領產業發展。
3.3.2拓展“花木體驗”旅游,形成綜合多元的產業鏈
隨著東三棚苗木產業的多元發展,苗木特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不斷融合,已形成一定的先發優勢,成為產業鏈整合的重要環節。在新一輪規劃設計中,針對“花木體驗”旅游的發展目標,圍繞“綠植觀賞”“繽紛花海”“樂活休閑”“文化體驗”“深氧健康”等不同主題展開(見圖5)。

首先,打造主題鮮明的旅游線路——深氧慢行道串聯起村內主要景點,游客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等環保方式領略整個鄉村風貌(見圖6)。結合優化后的種植結構,重點建設櫻花園、梅花園、紫薇園、葵花園、海棠園、桂香深氧區及彩葉種植園等一系列主題園區,四季特色各異(見圖7)。在不同園區間設置人行步道,實現互通。在園區制高點設置生態景觀塔,使游客能親近樹木的樹冠層,一覽整個村莊的全貌,多角度接近大自然。其次,將五彩繽紛的花卉苗木產業與婚慶產業相結合,將多種多樣的觀賞花卉作為大地景觀,打造一個充滿七彩浪漫童話氛圍的花卉婚慶休閑園區。依靠各大主題園區的生態資源,定期舉辦“櫻花節”“梅花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加強文化體驗,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第三,改善水系生態,創造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拓展水植苗圃產品,開發陸上傳統采摘與水上創意活動,結合泛舟、賞荷、采菱及垂釣等項目,吸引年輕人群。利用村莊南側集中河塘資源,設計亭臺樓榭,濱水花海,形成良好對景關系,美化濱水空間,也為濱水活動廣場創造優質的休閑環境。
3.3.3延續東三棚“水、林、村”生態格局,打造“深氧宜居”環境
東三棚總體呈現出“水、林、村”的生態格局。規劃設計時應重點針對村莊形態進行優化提升,將其改造為花園組團式結構,并借此發揮苗木產業的生態價值。大面積林地可以美化環境,提升空氣質量;同時,村內溝渠池塘水系豐富,景觀良好,因此東三棚擁有打造“深氧宜居”鄉村環境的天然稟賦與優勢。針對東三棚水系分布現狀,采取貫通現狀水體、擴大較小水面及恢復水體自然形態等一系列措施,既保證了水系統的良好循環和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也豐富了濱水空間[18]。同時,選擇鄉土水生植物、地方石材和木樁等對駁岸進行生態化改造,塑造更加自然的水岸景觀。此外,還能通過雨污分流、河道清淤、設立污水處理站、設置生物凈化池和生態浮島等措施進行水污染整治(見圖8、圖9)。
鑒于目前東三棚林地的分布狀況,在控制苗木種植面積的同時,結合村莊的開放空間布局,保留天然林地和綠地,以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在村莊外圍的公路兩側種植高大喬木,可起到一定的防風、防塵、防噪作用;針對村莊內部環境,對主要道路、廣場進行升級改造,路面盡可能使用環保可滲水材料;同時清除雜物,增植綠化,優化鋪裝,以增加鄉土趣味[19]。宅間道路采用地方特色石材、碎石拼花或青磚來鋪設。通過以上一系列策略,創造生態宜居的環境,讓更多人愿意在此駐留。
3.3.4滿足配套設施需求,塑造“樹上村莊”風貌

針對東三棚村民生活設施的改善,首先,應提升現有的電力、通信、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配置水準;其次,重點打造村內公共空間節點。活動廣場及停車場宜采用滲水性較強的透水混凝土、地方石材來替代傳統混凝土,在適當的區域使用嵌草磚、碎石鋪地,有利于增強地表滲水性,減少夏季熱輻射,避免內澇發生。在濱水廣場旁,規劃鄉村大舞臺,在豐富村民文娛活動的同時,也為文化節慶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場所。第三,選用水缸、陶罐、磨盤等回收的舊物件來增強鄉土景觀特色,增加主要節點綠量。同時,進一步清除宅前屋后的雜樹亂草,采用青磚、毛石、籬笆等鄉土材料對圍墻門頭進行改造,并選用爬藤等立體植物裝飾村民住宅的墻面,既可遮擋陽光降低溫度,也能從整體上美化農宅,且與東三棚花木景觀相結合,共同營造“樹上村莊”風貌(見圖10)。

進一步完善東三棚旅游服務功能,結合東三棚“花木體驗”的總體規劃,增加住宿、餐飲、接待等旅游服務設施,并在村莊入口處按需求增設停車場。避免大拆大建,將有條件的農宅改造為特色民宿;深氧木屋擬建于綠色深氧區,在優美的環境之中為游客提供停留休憩之地,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對現有公廁進行改造,改善衛生設施,提升鄉村形象。在村核心位置,結合新四軍交通紀念館等設置游客服務中心,可為村民及游客提供便利,營建和諧田園社區。
4結語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與核心,其中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在鄉村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一些農業產業村常常著眼于短期利益,產業規劃基本被簡單的鄉村旅游規劃所取代,往往導致鄉村產業發展模式過于單一。論文以農業主導型的產業村為研究對象,結合國內外農業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最新成果,以農業多元價值為導向,總結了產業村規劃設計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礎上,以句容市天王鎮東三棚特色田園鄉村規劃建設為例,結合該村產業特點,實現苗木經濟價值提升,挖掘生態、社會、文化領域的多元價值,針對性提出強化“多彩苗木”品牌、拓展“花木體驗”旅游、打造“深氧宜居”環境及營造“樹上村莊”風貌等規劃策略,以有效解決該村產業發展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可為相關產業村的規劃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5).
[2]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技推廣,2017, 33(12):69-71.
[3]彭銳,楊新海,芮勇.“陪伴式”鄉村規劃與實踐——以蘇州市樹山村特色田園鄉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0):27-33.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5.
[4]徐小東.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既要有“顏值”更要有“氣質”[N].光明日報,2017-11-19(5).
[5]李玉恒,陳聰,劉彥隨.中國城鄉發展轉型衡量及其類型——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4,33(9):1595-1602.
[6] CEC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The Future of Rural Society[M].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1988.
[7]楊至臻,陳薇宇,李澤蘭.農業多功能視角下農業推廣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7):96-102.
[8]高寧,胡迅.基于多功能農業理論的都市農業公園規劃設計——以莫干山紅楓農業公園為例[J].南方建筑,2012(5):82-86.
[9]房艷剛,劉繼生.基于多功能理論的中國鄉村發展多元化探討——超越“現代化”發展范式[J].地理學報,2015,70(2):257-270.
[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7-01-30(1).
[11]李燕,徐北靜.“岸—城融合”視角下的沿邊口岸城鎮產業規劃思考與實踐——以內蒙古自治區甘其毛都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0):92-98.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 10.015.
[12]侯靜珠.基于產業升級的村莊規劃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0.
[13]王京海,張京祥.資本驅動下鄉村復興的反思與模式建構——基于濟南市唐王鎮兩個典型村莊的比較[J].國際城市規劃,2016(5):122-127.
[14]朱哲.全域旅游視角下農業型特色小鎮案例研究——以美國納帕谷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0):106-112.doi:10.3969/ j.issn.1009-1483.2018.10.017.
[15]史瑩,金質佳,曹仁勇,等.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特色田園鄉村發展分析——以南京市江寧區錢家渡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 2018,36(10):39-45.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7.
[16]劉志超.較高發展水平地區鄉村規劃路徑探索——以鹽城市東臺市特色田園鄉村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0):34-38.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6.
[17] Xiaodong Xu,Jingping Liu,Ning Xu, et al.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ypical Rural Spatial Morphology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8,10(7):2392.
[18]徐小東,沈宇馳.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水網密集地區鄉村空間結構轉型與優化[J].南方建筑,2015(5):70-74.
[19]徐小東,王建國.綠色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