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鳳

我畢業從教到現在當班主任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了,教過的學生中有聽話懂事的,也有調皮好動的。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正像班主任的工作總結中說的:這樣的工作生活中有勞累,有心酸,也有快樂,我也從中體會到了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健康成長的樂趣,只要自己用心地去培育這些幼苗,他必還以你精彩的綻放。
接手小學低年級當班主任,與中高年級有著很大的不同。剛出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一下子面臨適應新的學校環境,面臨新的學習任務,有好多事情都得用他的小腦瓜記住并且去一項一項去落實完成。咱們大人可能不理解對他們來說這是多么難的事情啊!很多事情要求不是老師說了學生就能記住,想辦到就能夠辦得到的。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的思維和行為還沒有達到成熟,老師要了解并理解他們,光生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得講究方法與策略。
一天早晨,我照例讓學生把作業把在桌角,轉著檢查作業。多數孩子們整整齊齊地把作業擺在了桌角就讀起書來。我繞著來到張鑫(學生假名)的桌邊,他在桌子邊坐著,很畏縮的樣子,憑我多年當老師的經驗直覺告訴我,他的作業肯定有問題。我問他:“張鑫,你的作業呢?”“作業我忘帶了。”他小聲地低到幾乎聽不清說到,眼睛也不敢看我。他這樣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我的印象里,他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跟其他同學的聽話比起來,他讓我多操了好多心,費了很多話。這時想起過往我的怒火馬上就升了起來,聲調提高了許多“怎么又忘帶了?你天天都記著什么?”學生聽到了我的聲音,都轉過頭來望著張鑫,眼神里帶著責怪與鄙視。有的還小聲說:“他又沒帶,怎么天天都是他呀?”這句話勾起了我的記憶,這個學生真是總丟三落四,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留了作業也記不住,上學來不是忘書就是忘本,讓準備什么學具也拿不來。這次我氣得不知說什么好,就讓他到前邊等我,我繼續把作業看完。等我轉了一圈下來,火氣已經消了許多,心想還是多給孩子一次機會吧,可能是真的忘了。于是對他說:“老師再給你一次機會,下午把作業帶來。”他使勁地點了點頭,我看著完全相信了他。
到了下午,我等他一來,就問他作業拿來了沒有。看他那眼神就像根本沒這件事一樣,又開始支吾了起來。我一看這情形氣就不打一處來了,簡直令我怒火中燒,怎么說他才好呢?要說他誠心和老師作對吧,這么小的孩子肯定沒有這個心思,可他為什么總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記不住該干什么呢?這種場景在這個學生身上經常出現,我也曾找過家長配合,家長說也想過很多辦法,就是沒有改觀。他的這種情形越來越嚴重,在我跟前總是一副什么也干不好的樣子,叫我很是頭疼。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課下我找時間把孩子叫到跟前,摸摸他的小腦瓜說:“你想不想把老師交給的事情辦好啊?”“想”“那為什么每次都完成不好呢?”“我當時是想好不要忘記事情的,可是過會兒到家卻一點都沒有記起來。我真的不是誠心的,爸爸媽媽說我的記憶像金魚,老師你說我該怎么辦呀?”看著孩子天真而無助的眼神,我根據孩子課上機靈的表現,判斷孩子的智商沒問題。之所以出現這種愛忘事情的情況,肯定是有原因的,得想辦法幫助他克服困難解決這個問題。
我查閱了一些理論資料,知道了初上小學的孩子,忘記老師布置的事情和作業是常見的現象。而且他們要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老師、同學、課本,教室,還有學習成績要求,比幼兒園更緊張的生活節奏。孩子們一下子難以適應,記住了這件就忘了那件,顧東就顧不了西。他們畢竟還小,生活的范圍還很小,那么忘記該做的事情丟三落四就不足為奇了。
我針對孩子的情況,找他的父母長談了一次。跟他們講作為父母應該理解孩子所承受的壓力,多一些包容。多跟孩子聊一聊學校的事情,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幫助他們應對挑戰。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會潛移默化的塑造孩子的行為。如果爸爸媽媽經常丟三落四,孩子自然也會把物品和丟失東西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爸爸媽媽要經常提醒自己養成物歸原位、有條不紊的好習慣,這勝過對孩子的千萬次叮囑與教誨。如果發現孩子最近丟落的頻率降低,就要及時表揚。這樣,孩子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爸爸媽媽的肯定,他會對自己的事更加上心,丟三落四的習性會逐漸改善的。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買個小的記事本,幫助提醒孩子在上面記好每天要完成的事,到家里逐個完成打勾,還應多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也表示在學校要督促他把當天要完成的事情記在本上,以便家長檢查督促。
家校結合過了一段時間,我注意觀察張鑫,他在努力地記住我布置的任務,并且認真完成。有一次我讓搜集關于《三字經》的資料,有的就拿來。結果第二天他很高興的舉著一本《三字經》交給我。我馬上就抓住這次機會在班上表揚了他“同學們,你們看張鑫同學的進步多快呀,他現在能記住并完成老師交給他的任務了,大家給他鼓掌。”在掌聲中我看見張鑫的臉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我想今后他會更加努力的改掉丟三落四的習慣的。
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是一朵等待開放的花蕾,他的花期或早或晚,只要用心地幫他創造適合的條件,他必將綻放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西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