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摘要:作為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十分重視糧食的安全生產以及糧食的供給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糧食安全成為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從中國糧食供給遇到的問題著手,針對中國糧食供給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并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中國 糧食問題 對策與建議
一、中國糧食供給遇到的問題
(一)糧食供給數量問題
糧食供給數量問題是我國糧食供給在初期遇到的困難,雖然如今已有所好轉,但由于我國自然資源的限制,我國糧食生產仍然存在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等狀況,根據2013年《中國經濟周刊》的統計,中國基本糧食供給量雖已經達到97%以上,但仍有青海,上海,福建等8個省份糧食難以自給。并且,雖然基本糧食供給量已達到97%,但是若加上大豆等農作物產量,中國糧食供給量還沒有達到90%。另外,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在同年6月初聯合發布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中指出:“在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有限的制約下,中國的糧食供應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近年,中國糧食產量穩中有升,自2006年的49804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65789萬噸[1]。面對龐大的糧食需求,中國必須維持主要糧食自給率,并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糧食供需平衡。
(二)糧食質量安全問題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糧食的質量安全成為了中國糧食供給中的一大安全隱患。其中,土壤重金屬污染和水資源污染由于其隱蔽性很難被發現。據法制網新聞報道:“在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經濟——法律論壇暨市場流通法制論壇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高桂林在會上披露,環境污染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國的實際國情是要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超過22%的世界人口,同時由于環境問題不斷凸顯,土地面積不斷縮減。據相關統計,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污染。”由于土壤重金屬污染和水污染,無法被土壤河水中的微生物所分解,因此沉積在糧食中,最終通過糧食危害人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糧食供給結構問題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民對于飲食的追求發生改變,對含有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需求增加。但是,由于營養結構的變化,食品深加工產業發展,食品中飽和脂肪,糖類含量較高,導致人們的膳食結構越發不健康。因此,糧食營養結構的調整引發了另一結構問題——隱形饑餓問題。此類不均衡的營養結構使我國居民健康狀況堪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比例增大,兒童超重肥胖比例也逐漸增加。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2017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指出,肥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且自1975年世界成人及兒童的肥胖率快速增長。因此,如何有效調整我國糧食供給結構值得關注。
(四)轉基因糧食問題
由于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我國針對此類現象引入轉基因技術。然而,轉基因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正如在《轉基因技術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一文中提到:轉基因技術在基因轉移范圍和效率上明顯具有優勢,但另一方面又存在安全應用的潛在風險。而轉基因產品的潛在風險涉及生物學、食品學、環境學等多個領域,目前科學的發展水平還難以對其可能的潛在風險證實或者證偽[2]。保全糧食產量的同時,兼顧到轉基因糧食的安全質量問題,對于我國糧食供給存在一定挑戰。因此,轉基因糧食成為我國糧食供給質量安全的一大難題。
二、中國對于糧食供給問題的對策
(一)對于糧食供給數量問題的對策
為了應對糧食供給的數量問題,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改革。早在1950年就通過改革土地所有制關系,引導農民參與合作社,解放了生產力,為后期糧食供給奠定基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面對當時中國農村形勢,從小崗村到全國部分地區,實行了“放寬政策”“休養生息”的方針,通過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以及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重大政策措施,改變農業市場模式,打破大躍進時期人民公社的弊端,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扭轉了糧食供給量的短缺狀態。2005年12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這標志著中國農民告別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此項措施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糧食產量得到提升。當今,習近平總書記更加重視農村改革。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農業市場即將面臨新的調整。有專家表示,將傳統農業同“互聯網+”緊密結合,實現糧食供給現代化,更有利于糧食供給產量的發展。其次,實行以科技創新帶動農業發展,提高糧食產能,較大程度地增加糧食的產量。自1972年,袁隆平研制出新型雜交水稻“南優2號”,中國的雜交水稻事業蒸蒸日上,至今,在生產示范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余萬畝。另外,對于生產資料的科技創新,推廣農業機械化,是另一增加產量的有利做法。
(二)對于糧食質量問題的對策
由于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和水系污染具有潛伏性和持久性,自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方案相繼出臺。到2017年我國出臺了《農業面源污染土壤治理》《農業用地土地管理辦法》等國家層面的政策三項,以及地方對于土壤治理的若干辦法,使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有所改善。
(三)對于糧食供給結構問題的對策
針對我國現在糧食需求結構的調整,國家把國民營養與糧食安全放在同一個框架去思考,制定出農業供給側改革,調節生產環節。對于營養結構的不均衡,政府加大對于國民健康膳食結構的宣傳,如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民眾進行一定營養結構的引導。
(四)對于轉基因糧食質量安全的對策
在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科學研發中,首先優化研發路線,避免轉基因技術對糧食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力爭使轉基因技術早日成熟。同時,在研究中將轉基因新技術與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實現轉基因新技術和傳統育種的緊密連接。力爭保證糧食供給產量的同時,兼顧糧食質量安全。
在市場銷售過程中,對于群眾進行轉基因技術的知識宣傳普及,并加強轉基因食品的標注工作。據新京報報道,在2014年中國科學院與美國科學院共同主辦的“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中,農業部有關官員表示,目前中國雖然要求特定轉基因作物銷售時需要標識,但下一步將發展到定量強制標識,再一步是自愿標識。以此來保證民眾的知情權,保證糧食供給的質量安全問題。
三、中國對于糧食供給問題的建議
(一)對于糧食供給數量問題,應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生產現代化
1. 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不難發現,科技創新在推進糧食供給問題的解決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產過程中,一方面,由于極端自然資源所導致的產量短缺,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尤其是針對極端自然環境的研究,以科學技術發展帶動農業發展,對于進一步增加糧食產量有著顯著的幫助。另一方面,提高農業生產現代化、機械化,節約生產成本,增加糧食產量。因此,重視和鼓勵科學技術創新,是對于糧食供給問題的一大重要解決方案。
2. 保護農業用地面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大量農業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的縮減,無疑對糧食產量有所影響。因此,筆者建議要兼顧改革發展農村農業和保護農業用地的平衡,在保障國家糧食數量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城鎮化建設。
(二)對于糧食質量問題,應注重進行監測
應加大對于土壤安全和水系安全的監測,并將檢測結果進行公開。其檢測辦法的實施可參考大氣污染監測實施辦法。根據監測結果,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治理措施,在保障糧食安全同時也保證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三)對于糧食結構的變化調整,應注意引導
政府可以運用“助推”理論來引導居民形成健康的營養結構。“助推”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是一種全新有效的引導式管理模式。其目的在于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決策以及指導政府如何運用政策來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政府可通過此辦法來引導人們形成健康的營養結構,比如:將新鮮水果等健康食品,以更加低廉的價格或更便捷的渠道提供給消費者,引導消費者選擇更加健康的食品。
(四)針對轉基因糧食安全問題,應加強科普宣傳與市場監營
政府應加大對民眾的科普力度,防止因民眾的恐懼心理而對轉基因糧食產生抵觸,從而影響轉基因糧食的生產。同時,應健全對于轉基因糧食的市場監管,對于市場流通中的轉基因食品標注全面覆蓋,以保障群眾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
結 語
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中,中國在糧食供給問題上致力研究并大力改革。中共中央自2004年以來,連續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三農”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在此條件下,供給問題已有所緩和,但仍不能掉以輕心,爭取早日實現糧食供給與民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相適應。
參考文獻:
[1]王晨.中國糧食供給反應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8.
[2]劉培磊,趙永國,李寧,周云龍.轉基因技術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4):1-5.
(作者單位:杭州市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