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軍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要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扶貧攻堅;要夯實農業基礎,推動現代農業提質發展;要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要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要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關鍵詞:新時代 農業經濟 發展策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值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期,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制度保障,統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確保到2020年順利完成到農村各項改革發展目標任務,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扶貧攻堅
(一)不折不扣完成扶貧攻堅任務
扎實穩妥開展“清零行動”,實現特殊困難群眾低保兜底,提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保到2020年低收入村全部“摘帽”。
(二)堅持把脫貧工作放在首位
加強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統籌銜接,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和就業幫扶的,合理納入救助范圍,提高兜底保障扶貧水平;對有意愿且有能力通過勞動致富的,鼓勵和引導其積極參與產業扶貧,并給予政策扶持。
(三)著力解決扶貧攻堅突出問題
選好配強低收入村黨組織帶頭人,強化駐村幫扶隊伍力量,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作用。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產業,引導和支持低收入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深入開展“百企聯百村,同走致富路”行動,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扶貧幫村。
(四)鞏固和擴大扶貧攻堅成果
攻堅期內低收入村退出后,相關扶貧政策應保持穩定,做到政策不變、力度不減,確保持續穩定脫貧。進一步豐富困難群體救助手段,加大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事業投入,切實兜住兜牢農民生產生活底線[1]。
二、夯實農業基礎,推動現代農業提質發展
(一)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按照“調糧穩菜、強果扶花、優牧富漁”要求,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求,繼續壓縮低效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保持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重視大櫻桃等特色高效水果產業發展,支持發展軟棗獼猴桃產業,鼓勵發展特色花卉產業,著力提升花卉產業生產能力。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信息化的現代畜牧業,創建優質特色畜產品供應基地。推進漁業產業綠色發展,打造“藍色糧倉”,建設江河湖海牧場示范區。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有效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建設高標準農田。進一步加強漁港監管網絡建設,提升漁港現代化監管水平[2]。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推動大櫻桃、蘋果、油桃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建設。
(三)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支持種苗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籌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推動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向農機專業合作社傾斜,向大馬力、高科技機具購置傾斜,促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新增大中型農業機械。
(四)實施走出去戰略
經濟學家劉彥海、郎咸平等人指出:要支持有競爭力的農業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加強地理標志農產品宣傳推廣,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貿易關系,舉辦優質農產品專場推介活動,農產品出口額穩定增長。
三、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
(一)強化鄉村規劃引領
縣級黨委和政府要統籌推進鄉村規劃工作,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出臺全市縣(市)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指導意見。加強農村建房許可管理,堅持“先規劃、后許可、再建設,一戶一宅,建新拆舊”原則,控制建房規模,注重農房風貌管控。
(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
全面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各項任務,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經驗,學習農村環境“三堆”和農戶庭院環境“五潔凈”經驗做法。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力度,合理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實施“百村美麗、千村整潔”行動,創建美麗鄉村。
(三)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
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垃圾處理體系覆蓋達到95%以上。深入落實河(庫)長制,嚴格水生態空間管理。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加強造林、“四旁”植樹工程[3]。
(四)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新建通村油路,力爭早日實現所有自然村通油路目標。加快推進寬帶網絡向偏遠鄉村、湖島農村延伸。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有計劃的改造農村危房。
(五)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提高農村公辦學前教育經費補助標準,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快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爭取在2020年底前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和大病保險的覆蓋范圍、醫保目錄、籌資標準統一。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展“送戲下鄉”。實施“兒童陽光工程”“綠化家園巾幗行動”,為城鄉分散供養的特困老年人辦理意外傷害保險。
四、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
統籌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支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展農產品初加工。經濟學家劉勁哲指出:要推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著力提高糧油、果蔬、水產品、畜禽產品等精深加工能力。實施農產品加工品牌戰略,打造一批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二) 著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和新型服務業
鼓勵“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著力發展大櫻桃、藍莓、草莓、海參、鮑魚、扇貝、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優勢特色產業。鼓勵開展農資供應、技術推廣、農機作業、疫病防治、土地托管、金融保險、產品分級、烘干收儲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辦好大櫻桃節等農業旅游節慶活動。
(三)支持鄉村人才培養和鄉村創新創業
建立健全“三農”工作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機制,加快推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大力宣傳有突出貢獻的優秀農村工作人才。鼓勵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培養一批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現代青年農場主。
(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推進工業產業園區、農產品深加工集聚區、服務業集聚區“三區共建”,實行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三業并舉”,增強鄉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穩定農民工就業,保障工資及時足額發放[4]。
(五)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經濟學家文力、厲以寧等人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鄉村、把利益鏈連上農民。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聯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開展興村強縣示范行動,推進城鎮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飛地經濟”。
五、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一)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經濟學家厲以寧、劉勁哲等人指出: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重點支持有經營能力的農民創辦家庭農場,全面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質量[5]。培育家庭農場、示范專業合作社,扶持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完成土地全程托管服務、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探索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加快推動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不動產登記工作。按時保質完成“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堅持農地農用,防止非農化。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增減掛鉤,用以支持鄉村振興、扶貧攻堅、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用地需要。
(三)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完成改革任務。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確保責任和人員落到實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四)完善農業財政金融支持政策
進一步改革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創新財政投入方式,確保扶貧攻堅、涉農補貼、“三農”公益事業、重點涉農建設項目的扶持力度不減。做好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探索開展大櫻桃保險試點。因地制宜采取設立產業基金、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全產業鏈投入開發、產村整體投入開發等有效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有序穩妥投入鄉村振興建設。
六、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增強鄉村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群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加強自治組織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指導農村制定完善村規民約,落實“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推進農村基層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啟動并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深入開展農村地區文明實踐活動。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有效遏制婚喪陋習、老無所養等不良風氣。
(二)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村霸”等農村黑惡勢力。推進“平安網格”“雪亮工程”建設,開展平安鄉鎮、平安村莊創建。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厲查處虛報冒領、貪占挪用和優親厚友、吃拿卡要等現象。推廣有效經驗,促進農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
七、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一)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
健全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制,縣鄉黨委要定期不定期排查并及時解決基層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全面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備案管理制度。深化“鄉村筑壘”工程,注重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的黨員中培養選拔村黨組織書記。貫徹落實村黨組織五年任期規定,推動村“兩委”換屆與縣鄉換屆同步進行。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推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提高村委會成員和村民代表中黨員的比例。
(三)發揮村級各類組織服務作用
理清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農村社會組織等各類村級組織功能定位,在村黨組織領導下,發揮好服務農民群眾作用。強化集體經濟組織健康運行,發揮管理集體資產、合理開發集體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功能。建立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正常增長機制,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補助,支持縣鄉加強村級運轉經費保障力度,保障村級公共服務運行維護等必要支出。
八、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一)貫徹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制度
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機制要求,切實做好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落實,加強督查考核。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堅持鄉村振興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由黨組織討論決定機制。根據省委統一部署,做好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工作,并加強考核結果應用。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抓緊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強化工作舉措,確保2020年底前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二)落實“四個優先”要求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落實“四個優先”要求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績考核聯系在一起,層層落實責任。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把優秀干部充實到“三農”戰線,把精銳力量充實到基層一線,注重選拔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充實地方各級黨政班子。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堅決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動格局,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新增主要用于支持鄉村振興的貸款。地方政府債券資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實現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
(三)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
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通過民辦公助、籌資籌勞、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形式,引導和支持村集體和農民自主組織實施或參與其直接受益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簡化村莊建設項目審批程序,規范招投標適用范圍,讓農民更多參與并從中獲益。
參考文獻:
[1]王壽辰.新常態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芻議[J].中國農業會計,2019(1):24-25.
[2]翟利竹.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思考[J]. 商場現代化, 2017(10):257-258.
[3]張社霞.加強農業安全生產管理的思路與措施[J].農業裝備技術,2018(5):4-7.
[4]孫穎慧.加強人力資源就業扶貧的思考[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8(2):17-20.
[5]劉勁哲.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策略研討[J].糧食問題研究,2017(1):24-29.
(作者單位: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吾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