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杰
1 堤堰類水利工程遺產的界定和主要文化元素
1.1 水利工程遺產的界定
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明的寶貴財富,學界一般認為文化遺產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者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后者是指“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藝術及其它藝術,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形式的聯絡和信息。[1]”
水利工程遺產是文化遺產在水利領域的具體呈現,既有諸如都江堰、鄭國渠等有形文化遺產,又有長江峽江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傳統意義上的防洪、除澇、灌溉、圍墾、漕運等工程以及現代意義上的發電、供水、水土保持等工程均屬此類,其中各類堤堰就是防洪工程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1.2 堤堰類文化遺產的特定文化類型
堤堰類水利工程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重要元素。這里的堤堰主要包括“堤”、“堰”、“壩”、“圩”等,其中“堤”是指在河流中攔腰堆筑的土壩,用于截流蓄水,《禮記·月令》記載“修利堤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堰”是較低的擋水構筑物,可以調節水的流速和水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都江堰就屬于此類;“壩”是攔水的建筑物,浙江杭州良渚發現世界最早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2]。
堤堰類文化遺產是一種體現人與水共存共生關系的遺產類型,在世界范圍內,荷蘭小孩堤防風車和貝姆斯特圩田、我國都江堰水利工程均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洪澤湖大堤也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在我國,黃河大堤和長江大堤均有悠久的歷史和綿長的規模,千年來影響和改變著兩岸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同樣是堤堰類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
1.3 堤堰類水利遺產的文化元素
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水,對于歷史上農耕為主的國家和城邦,大江大河交匯處及其河流沿線往往是文明高度發達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母親河,我國八大古都中洛陽、開封、鄭州直接位于黃河沿岸,安陽位于黃河北流故道,西安位于黃河重要支流渭河之濱。由于含沙量巨大,黃河自古就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征,黃河大堤是抵御洪水、保護城鎮、造福于民的重大工程。
以黃河大堤為例,我們能看到堤堰類水利遺產具有以下文化元素:
1.水利工程規模浩大。
2.文化遺存歷時較長。
3.歷史與自然文化共生。
2 堤堰類水利工程遺產文化旅游的價值考量
2.1 文化旅游資源多種類型合一
世界旅游組織將旅游資源分為: 潛在供給型資源、現實供給型資源、技術型資源三大類[3]。而堤堰類水利工程遺產往往同時能夠實現上述三類,具有多種類型合一的效果。以黃河河南段大堤為例,地方本身是一種重要的水利設施,但是由于具有特定的位置和意義,具有潛在的旅游資源發覺價值。鄭州、開封、新鄉的黃河大堤均有黃河游覽區或者濕地公園,焦作嘉應觀是與黃河治水密切相關的文物古跡,是屬于現實供給型資源的;而水利工程是歷史上人類掌握的眾多科技手段之一,符合技術性資源的特征。
2.2 高度融合了自然與人文的因素
3 黃河大堤河南段進發展文化旅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3.1 文化遺存豐富,但體系梳理不完善
作為水利工程本體,黃河大堤河南段從孟津到臺前沿線,有著較大的體量;此段黃河大堤是從明朝建造老堤的基礎上歷經百年不斷修繕而形成的,展現了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藝水平;黃河大堤沿線存有較多的黃河故道歷史遺存,包括古城遺跡、決口遺跡、河道遺跡、治河遺跡、渡口遺址等等;黃河作為文化長河,與之相應的詩詞歌賦和名人傳說在史料和古籍中留存極多;人們在與黃河洪水的斗爭中形成的民間信仰以及其衍生的非物質文化技藝同樣豐富多彩。然而,黃河大堤的文化研究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地方政府和學界的重視,文化遺存的體系梳理極不完善,這樣就制約了文化旅游資源的健康良性發展。
3.2 文旅需求較大,但旅游產業水平低
隨著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水平,城鄉居民的文化旅游市場規模越來越大。河南沿黃城市群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人口眾多、經濟相對發達、歷史文化豐富,對于自然與人文旅游的近途旅游需求空間較大。黃河大堤具有自然與人文雙重景觀特質,但與黃山、泰山、峨眉山與樂山大佛、武夷山等自然與人文雙遺產相比,無論知名度還是產業水平都差距極大,與都江堰等同類型文化旅游資源相比也呈現了產業水平低、品牌效應差、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
3.3 多地各自發展,但缺乏聯動整體性
4 推動堤堰類水利工程遺產文化旅游的策略建議
4.1 圍繞水文化主題明確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一個基本戰略,品牌核心價值是戰略中的核心策略。堤堰類水利工程緣起于水,發展于人,造福于民,應當圍繞水文化進行品牌定位。景區設計、資源發掘、品牌建設、文化傳播都應該以水利工程為主要著眼點,以水文化為主要傳播內容。在黃河大堤發展文化旅游,要去突出黃河水文特征,展現地上“懸河”奇觀、講述人與洪水的抗爭歷史、凸顯黃河水利的科學特色。
4.2 梳理自然與人文資源形成文旅品牌
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的資源在文化旅游產業中是稀缺資源。就黃河大堤文化遺產來說,應該利用好現有的線型文化帶優勢,充分發掘沿線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資源,設計與眾不同又適合水文化實際的文化小品,多系統多區域合作共創文化遺產品牌,甚至爭取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真正的將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文化價值體現出來。
4.3 創新融合理念提升文旅品牌價值
在新時代,面對受眾的文旅需求應該不斷創新文旅融合理念。利用黃河與大堤的資源,創新旅游業態,用實景演出、主題樂園甚至長堤馬拉松等模式增加人們對黃河、對水利的了解和融入;創新運營模式,將共享理念、私人訂制引入景區發展中;創新智慧化水平,通過信息技術調控景區人車承載量,保證黃河大堤水利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協調;創新傳播模式,利用新媒體塑造網紅“打卡地”,契合了旅游者分享需求,在吸引更多觀眾關注的同時,能為新媒體提供更豐富的傳播內容。
項目: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校內科研基金資助計劃項目《黃河大堤的河南歷史文化資源研究》。項目編號:2016QNKY016
參考文獻:
[1] 吳馨萍,無形文化遺產概念初探[J],中國博物館,2004(3):66-70.
[2] 馬黎,良渚人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壩[N],錢江晚報,2016年3月15日.
[3] 許春曉、胡婷、周羅瓊,文化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湘江帶案例研究[J].旅游研究,2014,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