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希震
摘 要:中長跑“周訓練”模式是一種以體育特長生或有體育發展需求的學生為訓練對象的體育訓練模式,基本可以定位為半專業。本文對中長跑“周訓練”模式的特征進行簡單界定,主要研究這種特定訓練模式的評價指標及其標準。目的在于較系統地建立對應的評價體系并使之發揮盡可能科學、高效地指導、依據作用。
關鍵詞:中長跑;周訓練;評價;標準;指標
對于一個體育訓練模式來說,大概是需要理論依據、訓練內容、訓練對象、訓練目標、訓練方法及對應評價這幾個構件。其中,評價是一個重要內容,它的主要作用不僅在于為訓練提供結論,更重要是為其他幾個構件提供動態的、發展性的科學依據,從而完成模式的優化、調整和完善,使訓練效果不斷發展提升。
一般來說,評價可分為指標(評價什么)和標準(評價基準線)、方法、策略等內容,而其中的指標和標準是基礎性的,是評價方法和策略的設計依據。而指標和標準的設定,不能僅以通用、共識為參照,還需要與具體訓練模式相適應,才有實際的操作可能性和價值意義。所以,在研究中長跑“周訓練”模式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前,首先需要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模式,它有什么特征。
1 中長跑“周訓練”模式的特征
中長跑“周訓練”模式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它的訓練項目是中長跑。包括800m、1500m、3000m、5000m這幾個項目。是一種徑賽項目,以有氧運動為主,部分無氧運動。中長跑屬于體能類、耐力性項目,在訓練上,需要關注對運動員體能、耐力、心理、技術、戰術等方面的綜合培養。
第二,訓練周期是“周(星期)”為基本單位。一周為一個訓練單元,以四周為一個訓練周期,以數個、數十個訓練周期構成一個學期或學年或學段的周期。每個訓練小周期內的訓練內容是基本一樣的,但訓練方法和手段會根據情況進行調整。訓練的強度則以小、中、大幾種周期循環往復。這種模式的構建有兩個依據,一是運動周期性普遍規律和人體競技技能變化的周期性特征,二是學生運動員的學習作息規律。
第三,其訓練對象、教師和設施條件是非專業或半專業的。運動員是中小學中有一定運動素養、有中長跑項目發展潛力和有向職業方向發展的學生。在選材上不完全按專業水平。在訓練上,是在不影響其學業的情況下開展,也就是只能利用早晨、下午的課余時間訓練,達不到專業強度;在師資方面,體育教師和一些科任教師、教工(如化學、生物教師和校醫,以及醫療合作單位醫生),基本是準專業、半專業或非專業;在設施條件上,訓練場地是學校操場和周邊可利用環境,訓練、檢驗器材有一部分條件,但達不到較高的職業化水平。
2 中長跑“周訓練”模式評價指標
中長跑“周訓練”模式就評價的指標上來說,基本是考慮影響中長跑運動競技水平的因素、訓練模式的對象及條件。基本上,其評價指標與專業訓練模式沒有太大出入,可以依據專業結構來擬定。
2.1 力量
力量對幾乎所有體育項目都是必要指標,但不同項目對力量的類型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舉重項目,要求運動員的力量集中在肌肉的爆發力和身體支撐強度上,是一種極短效的無氧力量。從同樣的徑賽項目上說,各項目的力量也有區別。以短跑、中長跑、長跑這三個大類來分析——短跑運動員力量強調的是無氧爆發力和發力頻率;長跑運動員則力量集中于有氧的彈性和張力。而中長跑運動對力量的要求則是處于二者之間,既需要有一定的爆發力(比如在起跑和沖刺時),還需要具有力量的持久性和彈性(比如中途跑)。所以,中長跑“周訓練”的力量評價指標,基本要兼顧下肢力量的強度和彈性,而且對上肢和腰腹力量也有一定要求。
2.2 耐力
對中長跑運動員來說,耐力是個必備指標。但這個指標不完全是指肌肉、生理方面,應包括心理耐力、肌理耐力兩個大類——因為我們后面還要探討“素質”這個綜合指標,其中會涉及心理耐力,所以,從狹義上說,這里所說的耐力,是單指肌理耐力。
中長跑運動的耐力也與其他項目有區別,還以短跑、長跑為對照系進行分析:與短跑運動相比,短跑運動員基本上是不需要太多運動耐力的,對專業運動員來說,可以達到全程無氧,如果有耐力指標的話,對肌肉耐酸性要求不高;與長跑(萬米以上)運動相比,耐力指標也不盡相同。需要持久性,但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在保持耐力的同時,根據需要還可以調動出爆發力(這對長跑運動員來說是非常難的),比如在最后達到或超過體能臨界值后,還能進行加速沖刺——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考核運動員在最后階段有沒有耐力余量。
2.3 速度
影響中長跑運動成績的指標有很多,比如前面所說的力量、耐力以及后面要探討的素質、生化等等,但歸根結底,對徑賽類運動來說,速度是一個核心的硬指標。也就是說,無論在訓練中對訓練和運動員進行了什么指標的評價,其最終目的就是考核速度。在比賽和運動員考核進級的時候,速度是唯一考核指標。但是,我們研究中長跑“周訓練”的速度指標時,是不能完全按比賽測評(結果性評價)為唯一內容的。
從中長跑的速度類型上看,中長跑的運動過程是變速跑,起跑加速搶位、中途勻速和最后沖刺跑(還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戰術性變速),所以,對速度指標評價,應分別從沖刺速度、中途速度及變速能力、綜合速度這幾個方面去考慮。
2.4 素質
和耐力指標一樣(分為心理耐力和肌理耐力),素質可分為身體素質和主觀素質兩大類,我們把身體素質分了很多小類指標,這里就不探討了,主要是從狹義上探討主觀素質指標——基本包括幾個主觀素質指標項:意志品質、體育道德、協作精神、戰術意識、運動信心、適應能力。
第一,意志品質指標。這是運動員心理耐力的主要指標,也可以說的心理耐力指標的構成要素。一般來說,可以將之分為訓練意志和比賽意志兩個指標。
第二,體育道德指標。體育道德是專業運動員必備品質,一般來說應包括:尊重裁判、教練及對手、隊友;遵守訓練和比賽規則;公平競賽意識這幾個要素。
第三,協作精神指標。協作精神的主要需求點有兩個。一是訓練中的協作——比如肌肉拉伸、力量對抗等輔助性訓練,大多需要隊員間的合作互助。二是比賽中的合作——中長跑雖然是個體項目,但也有考核團隊成績的比賽會使用合作戰術。在這類比賽中,一些隊員需要做個人犧牲。
第四,戰術意識指標。除了前面提到的團隊戰術外,也有運動員個體戰術。比如領跑戰術、跟跑戰術、沖刺超越、變速戰術等等。戰術意識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執行戰術的堅決,二是臨場把握戰術的水平。
第五,運動信心指標。擁有較強信心的運動員,在比賽中暫時落后仍然能控制肌肉正常發力。而信心不足的運動員,遇到比賽困難會體現為肌肉松弛或僵硬,運動節奏混亂,從而導致失利。
第六,適應能力指標。運動員日常訓練和比賽往往會有很多因素發生變化,如場地、觀眾、裁判、氛圍,甚至氣象等因素,適應能力強弱對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有較大影響。
2.5 輔助
輔助指標主要是指除奔跑之外影響運動效果和訓練水平的一些指標,這些輔助指標的評價既對運動員有參考價值,也對“周訓練”模式訓練效果具有指導意義。一般來說,根據中長跑運動特征,主要的輔助評價指標有身體柔韌性、肌肉力量、發力能力、變速能力這四個方面。
第一,身體伸展性。對中長跑運動員來說,身體伸展性主要是下肢和腰腹肌肉。作用有三,一是使運動員的奔跑步幅得到改善,二是使運動員肌肉發力更加充分,三是起到運動保護作用。
第二,負重深蹲能力。主要指標是大腿和臀部肌肉群的力量水平。但需要注意,中長跑運動員的大腿、臀部肌肉力量要求和短跑運動員不一樣,不僅關注力量,而且關注肌肉張力和彈性。
第三,奔跑發力效率。就是運動員奔跑時腳部的蹬地、抓地能力,使奔跑時的發力充分、損失小。發力效率,一般體現為步幅大、彈性好、發力清晰、落地輕穩,步幅與速率合理、身體起伏小等特征。
第四,變速能力。中長跑和短跑、長跑的顯著區別就是它是一個變速運動,而且還不止一次。一般來說,需經歷起跑搶位、中途超越、最后沖刺這幾次變速,有的還可能會使用中途減速等策略。控制變速是一個優秀中長跑運動員的基本素養。
2.6 生化
(sport biochemistry)運動生物化學指標,是從分子層面研究運動員機體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能量轉化和運動能力的發展變化。運動生物化學研究的范圍(指導意義)非常廣,基本涉及了運動的生化特點、運動訓練量、訓練方法、運動員機能、運動理論等運動訓練的方方面面。從運動生物化學的角度去評價是最科學、理性的。中長跑“周訓練”雖然是半專業訓練模式,但如果條件允許(也盡量創造條件),盡可能采用這個指標。
3 中長跑“周訓練”模式評價標準
依據中長跑“周訓練”模式訓練對象、條件等因素的特征,評價標準上我們參照專業標準可以將之分為三類,一種是按半專業標準,一種是同專業標準,一種是部(部分)專業標準。
3.1 半專業標準
中長跑“周訓練”模式在身體素養指標方面,有其與專業相同的標準,但也有自身特殊性。第一,其訓練對象不是專業運動員,所以,運動員的身體初始條件及身體發育水平不能等同于專業運動員;第二,這種模式的訓練條件是業余的,不能像專業運動員一樣全日制訓練,訓練強度達不到專業水平。此外,教師、運動場、工作人員也不具備專業的水準,只能說盡量接近了專業。所以,在評價標準上,有些是不能采用專業標準的。但因為這些運動員比一般中小學生又有一定的體育素養和發展需求,且教師、工作人員及條件也要優于一般體育課堂教學,所以,其評價標準又應高于普通學生的水平要求。
以半專業標準來評價的指標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和部分輔助(變速能力、肌肉力量)指標。
比如力量。世界級專業男子運動員5000米最后400米一般要在55秒內完成——專業頂級運動員在最后沖刺時基本是無氧的。而對非專業運動員來說,基本上達不到這個標準。其他方面的力量也是這個道理。
再如,耐力和速度,也同樣是因訓練因素,運動員達不到專業水平,所以也應采用半專業(從專業水平降低一個檔次——這根據學生訓練水平而定)。一般采用比較性的評價標準,比如運動員自身的發展性評價、運動員之間的橫向對比評價以及參照專業運動員標準的評價。
3.2 同專業標準
在中長跑“周訓練”模式的評價指標中,有些是可以完全采用專業標準來衡量的。這主要是包括兩類指標,素質(主觀)和輔助(部分——身體柔韌性、發力能力)。
就運動員的主觀素質評價來說,因為這些素質的訓練不會受到場地、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甚至在比較特殊的非專業環境條件下,其主觀素養的訓練效果會更好(比如利用農村的地形采用越野跑形式對運動員進行意志品質訓練);而一些輔助指標,比如身體柔韌性、發力能力訓練也不太受條件局限。而且,就學生運動員來說,達到對應的主觀素質水平和輔助指標水平并不是不可行的。所以,對于這兩類指標,中長跑“周訓練”應直接采用專業標準。
3.3 部專業標準
部專業標準就是部分采用專業標準進行評價,這個在中長跑“周訓練”模式中主要就是指生化指標評價。這主要是從生化指標的評價方法和條件上來考慮的。
因為,生化指標的檢測需要很多專業條件,如專業的體育生化人員、專業的生化指標采樣和分析器材,這不僅是人力資源的需求,而且有大量的資金需求。而中長跑“周訓練”是非專業的,缺少運動專業隊醫、運動生化專家及先進檢測器材。雖然基于生化評價需要,也指定了專職生化檢測教師(化學或生物教師),也盡量準備了電腦、運動生物化學實驗用儀器、人體用檢驗數值表等所需器材,還挖掘社會資源設定了定點醫院檢驗室,但還是弱于專業、職業水平。
專業的運動生化評價有ATP-CP系統(磷酸原系統)、乳酸能系統和有氧氧化系統(基本照顧到了有氧和無氧兩個方面,涉及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糖、脂肪、蛋白質等含量指標)。常用的方法有針刺取樣、動靜脈導管引流、同位素示蹤、電泳等等,直接在運動員身上取血、尿及微量肌肉組織、呼出氣體等。有些指標的檢測,中長跑“周訓練”模式是沒有條件的。比如,要對運動員血、尿指標進行評價,不太可能每天往醫院跑,全程的、即時跟蹤的評價就達不到。目前可以實現的,分為實驗室(醫院)測試和運動場測試兩類。實驗室測試有尿肌酐、乳酸、磷酸原商(AQ)、乳酸能商(LQ)、實驗室負荷等;運動場測試包括十秒快速運動評定、30米沖刺評定、400米全力跑血乳酸評定和持久(過量)跑評定等。可以實時、全程操控的有呼吸、心率、體溫、血糖等。
可以看出,部分生化指標是可以按專業標準、理論去進行評價的,但有些生化指標受條件限制,只能放棄。
以上,對中長跑“周訓練”模式的評價指標和標準進行了探討。可以歸納為幾點:第一,中長跑“周訓練”模式有其與中長跑運動共同的屬性,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在評價指標和標準上,需要從專業和非專業兩個角度考慮;第二,評價指標上,基本是可以依據專業指標體系來設置的;第三,就評價標準,應根據模式的特征、運動員條件、訓練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有些是可以按專業標準進行評價,有些則應適當降低標準,而有的受條件限制只能部分采用專業標準。
參考文獻:
[1] 陳勤. 評價運動員疲勞的部分生化指標及機理初探[J]. 安徽體育科技, 1998(4):95-96.
[2] 張華新, 田坤. 對中長跑運動訓練若干新問題的理論分析[J]. 湖北體育科技, 2001(2):70-71.
[3] 郭可雷. 《運動訓練學》若干定義的重新審定[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0(3):112-115.
[4] 朱豐. 我的“中長跑”教學與評價[J]. 中國學校體育, 2006(7):38-38.
[5] 邱俊, 陳文鶴. 有氧耐力的測試指標和訓練方法研究新進展[J]. 體育科研, 2009, 30(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