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華 劉雪艷 程玉鳳
【摘要】心理活動課雖然稱為課,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科課程,心理活動課有其特殊性。心理活動課的課堂活動能否稱為教學活動都值得懷疑。”這種觀點強調心理活動課的特殊性,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心理活動課;質量教學
引言
心理活動課是一種課,就必須遵循課堂(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教學的規律。既不能以心理活動課的特殊性而否認教學的普遍規律性,也不能以教學的規律性而忽視心理活動課的特殊性。心理活動課的常規教學和教學改革,要在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構建符合心理活動課教學要求的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如果不承認心理活動課是一門課或沒有科學教學理論指導的上課,就會造成心理活動課教學的隨意性、混亂性和教學評估標準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心理活動課的教學質量的提高。
1“心理活動課就是體驗課”的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要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并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有人認為中學的心理活動課就應該是心理體驗課。誠然中學的心理活動課不應該只是心理學知識的灌輸課,但也不應該把心理活動課上成單純的情感宣泄課、動機激發課、需要滿足課、個性張揚課、態度端正課。那種沒有認知作為基礎的體驗課或沒有情感升華、個性導引的體驗課,只能是淺層次、即興、短暫的一種體驗。心理活動課所強調的體驗是一種以自我的情感體驗、價值體驗、行動體驗為主要內容的自我探索過程,這種自我的體驗和感悟,自助和互助過程,不能只重視非理性因素,而忽視理性因素;不能只重視自悟,而忽視覺悟;不能只重視誘導的功能,而忽視教導的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究竟是先體驗后認知,還是先認知后體驗;究竟是在體驗中認知,還是在認知中體驗;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去決定,并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說明的是,無論那種內容或性質的體驗,都不能脫離認知的因素和理性的思考。“由于理性是人的最高屬性,因而人必須按照深思熟慮所選擇的目的,用理性指導其天性。”心理活動課不能為體驗而體驗,為認知而認知,要情理交融,知行結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能言不由衷,行不由己。
2“心理活動課就是問題診斷課和行為矯正課”的認識。
中學的心理活動課的指導思想是立足教育,重在指導。因此,心理活動課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思想,把發展性作為心理活動課的主旨,輔之以補充性和矯正性的教育輔導。如果將心理活動課完全視為問題的診斷課或問題行為的矯正課,就可能混淆心理教育、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界限。在教育對象上就不是面對全體學生,在指導思想上就不是立足于發展。所以說,中學的心理活動課的是以創造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而不是以矯正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為目標的。
3“心理活動課的活動就是游戲活動”的認識
人類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其不同的活動形式,在嬰幼兒時期,游戲活動是他們了解世界的主要形式,在青少年時期,學習是他們認識世界和自身的主要形式;在成年以后,勞動則是他們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主要形式。但是這并不妨礙游戲在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繼續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在心理活動課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仍然可以運用游戲的教學形式,但是,游戲的智力價值和科技含量必須提高,游戲的結構、主題、內容、密度、強度、難度,必須發生相應的改變。否則,學生就會感到是“小兒科”,勢必會降低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教師要在游戲的選擇、編排、組織上下功夫,在除了采取游戲以外的活動上下功夫。游戲是心理活動課的一種形式,但絕不是惟一的形式。
4“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情境就是模擬情境”的認識
現在熱熱鬧鬧的心理活動課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一般都是模擬的情境,假設的條件,扮演的角色,虛擬的結果。這種模擬的教學情境和案例教學,可以達到直觀、形象、省時、高效的效果。但是,一味地采取這種形式,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模擬情境畢竟不是真實環境,假設條件畢竟不是現實情況,間接經驗畢竟不是直接經驗,虛擬教學畢竟不是現場教學,如此種種原因完全可以告訴我們,我們的心理活動課不能只是在課堂上煽情,在游戲中成長,在自賞中體驗,在模擬中學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油田、農村、社區,走向弱勢群體,走向英雄模范人物身邊,走向平凡百姓中間。
5“用心理學科課的教學結構等同于心理活動課教學結構”的認識
心理活動課既然是一門課,其課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結構是體現教學思想,反映教學進程、教學節奏、教學環節的一種動作方式。心理活動課教學結構不同于學科教學的教學結構,也不同于其它學科活動課的教學結構。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結構依據活動的主題,活動的形式,活動的性質、活動的內容,活動的對象、活動的條件的不同,其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結構也可能不同。我校提出了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結構模式,即,低年級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結構是:熱身運動創設情景 活動體驗 共同分享 歸納總結;高年級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結構是:創設情景 心理激蕩 自由宣泄 共同分享 歸納總結。
依據學科教學課堂結構的基本原理,從激發動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評估檢查的六個環節出發,心理活動課教學結構的設計,從其形式上遵循導入環節、展開環節、應用環節、結束環節的一般程序;從其過程上按照激發動機、揭示主題、活動體驗、分享成果、反饋升華的五個階段組織活動。但具體到是知識中心設計、學生中心設計,還是問題中心設計;是認知性課程設計、情意性課程設計,還是體驗性課程設計,其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結構設計,還會有所不同。
總而言之,中學的心理活動課需要探究的問題還很多,伴隨我們不斷的教育實踐,中學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水平也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