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目的論是近代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內容,它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譯者才是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翻譯活動的發(fā)起者對整個翻譯過程都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理論對口譯、新聞編譯和兒童文學翻譯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驗證,在這些特殊翻譯領域中,為了達成翻譯目的,譯者常常采用變譯的方式對文本進行額外加工。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口譯
1目的論概要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國學者弗米爾(Hans.J.Vermeer)提出了翻譯目的論。他在1978年發(fā)表的《普通翻譯理論框架》一文中首次論述了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則并在1984年與萊斯合作的《普通翻譯理論基礎》一書中論述了翻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為翻譯和口譯的普遍理論,進一步推廣和明確了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論點。弗米爾認為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次范疇,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譯文文本的生產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活動,譯文發(fā)起者、譯者、原文作者、譯入語讀者、譯文文本使用者在翻譯活動中的關系是互動的。翻譯行為受到語境、社會、歷史等各個方面客觀條件的制約;而作為一種有意圖、有目的的行為,翻譯要通過語言的媒介使事件所處的狀態(tài)發(fā)生轉變。
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參與全程的各方都對產生的文本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原文文本不再處于權威中心的地位,譯文文本可以根據譯者的理解以及目標文化中的需要對原文所給出的信息做出選擇和取舍。翻譯行為的目的即翻譯活動的核心內容。翻譯目的論中的目的規(guī)則即翻譯應能在譯語文化和語境中,按譯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所需遵守的準則。
弗米爾將翻譯的目的進一步分為三類,第一類即譯者的基本目的,例如謀生;第二類即譯文文本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如教育讀者;第三類即特定的翻譯手段或策略要達到的目的,例如需要譯文重視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但總體來說,翻譯的目的是由翻譯的發(fā)起者決定的。因此發(fā)起者的要求也決定了翻譯策略,是否符合目的需要也成為翻譯的第一準則。
2目的論翻譯標準
目的論提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跨語言、跨文化行為。目的論重視對翻譯過程本身的研究,提出了充分性標準。充分性是在翻譯過程中,以目標為基礎,選擇適合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符號。根據目的論,要實現(xiàn)充分性,只有兩種語言進行轉換是遠遠不夠的。通常情況下,“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
(1)不同類型的翻譯文本在交際過程中發(fā)揮不同作用,因而具有不同的目的。賴斯將文本分為三類: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在文本類型理論的引領下,當源語和譯入語不可能達到完全等值,譯者的翻譯活動就應變成一種積極的、動態(tài)的活動。譯者應優(yōu)先考慮譯入語的功能特征來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及自身的社會文化背景以產生相應目的的譯入語。
(2)翻譯作為一項有目的的交際活動,翻譯過程中各個參與者都會影響譯者對整個翻譯目的的判斷以及選擇。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將翻譯的參與者劃分為:翻譯的發(fā)起者和委托人、譯者、原文生產者、譯文接受者、譯文使用者。翻譯的發(fā)起者決定譯文的交際目的。發(fā)起者提供翻譯的原因、譯文接受者的特征、使用譯文的環(huán)境、譯文功能等細節(jié)。譯者可以根據情況參與決定譯文的目的,當發(fā)起者因缺乏專業(yè)知識對譯文目的并不明確時,譯者可以與發(fā)起者協(xié)商,根據不同翻譯情況總結出譯文目的。譯文接受者也是關鍵因素,影響到譯者的分析判斷和翻譯目的的實現(xiàn)。諾德區(qū)分了兩類不同的接受者:預設接受者和實際接受者。預設接受者為譯文想要影響的對象。實際接受者為譯文實際影響到的對象。譯者如果不充分考慮讀者的情況和感受就不能達成所預期的翻譯目的。
(3)翻譯工作進行之前,譯者需要考慮不同參與者的目的,情況和需要。翻譯發(fā)起者的翻譯目的是整個翻譯過程中的首要考慮因素,它將指導整個翻譯過程。除此之外,還有兩大影響因素:其一是原文作者寫作意圖,原文是翻譯活動的最主要的信息來源,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原作信息,不能與原作完全相反。另一個是目標讀者的情況,譯者也需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背景情況。最后,譯者本身也會對翻譯有某種目的,譯者根據自身所具有的素質條件會參與翻譯目的制定,從而更好的達到翻譯目的。
3翻譯目的論對兒童文學、新聞翻譯、口譯的影響
兒童文學翻譯的接受對象和譯文使用者都影響著譯文的形式和內容。童書市場上充斥著許多經典名作,例如《格列佛游記》、《魯賓遜漂流記》等,尤其是《書蟲》系列簡寫讀物更是大受歡迎。但是這些作品原本不是專門為兒童而寫的書,但是卻發(fā)揮了文本的潛在作用,也列入了兒童書的范疇。這類作品在翻譯時卻會為了滿足兒童文學的審美需求,進行大量刪節(jié)和修改,保存了其中兒童比較感興趣的奇幻、探險部分,以《格列佛游記》為例,譯給孩子看的書省略了一些帶有濃厚政治和反諷色彩的篇章段落。而給學齡前兒童或幼兒的作品,文本更是改頭換面,脫胎換骨,只取了其中的小人國、大人國章節(jié)。
更有甚者,根據原文本演化而來的拼音讀本完全是由父母讀給孩子聽的讀本,不僅在詞匯選擇上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就連表達的方式也更趨近日常用語。另一方面,因為兒童讀物都有相當的啟蒙影響,對少年兒童的成長發(fā)揮著無可厚非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某些出版方的要求下,兒童文學翻譯甚至還要按照社會對兒童的保護心理,有所避忌,不再談及死亡、政治、性這類的話題。小紅帽這部童話的原本中,本來是說小姑娘帶上美酒探望祖母,但在譯本中就完全改變了酒這個禮物,因為酗酒是件極其惡劣的事情,不能對孩子進行這樣的教育,因此在翻譯的版本中常常可以見到帶上“鮮花”,提著“水果”這樣的改寫。
新聞報道是觀眾了解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渠道,也是國家政府通達指令的途徑,與上層建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是政令通達的喉舌。新聞采編工作覆蓋面廣,即使投入再大,也總有無法觸及的領域,因此往往需要借助外國通訊社的渠道采集信息。但是每個通訊社都有自己本國的立場和觀點,如果新聞稿只根據外國通訊社的報道翻譯,就難免帶有相應的政治色彩,例如,我國和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對社會主義的不同看法就能充分反映這一點。所以在《新聞聯(lián)播》報道后,我們常能聽到“編譯報道”的字眼。變譯變得極為普遍,譯者也極大地影響著觀眾的認知。而變譯也必須“按照讀者和聽眾利益為最后歸依,讀者與聽眾的喜好直接支配著譯者的選擇和翻譯”。
口譯與筆譯不同,有極大的隨機性和變通性。首先口譯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交流通暢,即使譯員真的遇到語言障礙也不可能即時停止,翻看查閱一番再回到角色中來。這時就需要根據語境上下文進行推測,但這種推測也并非總是正確的。導致錯誤的原因多種多樣,臨場設備、語音障礙、發(fā)言人口誤等等都會造成誘因。但口譯宗旨是為了及時傳遞信息,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就須根據個人經驗作出相對準確的判斷,當機立斷,若出現(xiàn)錯誤也只有在下面的發(fā)言中進行及時更正和補救。因為翻譯形式的特殊性,其標準也與筆譯不同,有了更大的靈活度和譯者自主能力。即使漏譯部分信息也不可能停下腳步,反復思量造成整個交流過程的中斷。根據翻譯目的的要求,這種變譯現(xiàn)象也十分常見,也應納入翻譯研究的范疇。
4結束語
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的形成為翻譯標準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使得翻譯理論家和翻譯實踐者開始利用新的方法從新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對翻譯標準。目的充分性標準通過研究翻譯過程的目的性以及翻譯活動中各個參與者的不同情況與需求,從更加全面的層次上指導翻譯實踐活動的進行,對翻譯進行卓有成效的評估。在目的充分性標準的指導下,譯者需要在翻譯活動進行之前建立翻譯標準體系,即衡量翻譯活動中的參與者的不同目的與需求,整合所有因素,譯者做出適合的翻譯策略指導翻譯實踐。翻譯活動的發(fā)起者和委托方、原文生產者、譯者、譯文接受者都會對某一翻譯活動產生影響,翻譯是否達到目的充分性的標準取決于翻譯策略的選擇是否充分考慮到各方的需求和目的。目的充分性標準將翻譯從傳統(tǒng)理念中解脫出來,擺脫了傳統(tǒng)的將譯文與原文對照而評價翻譯質量的狀態(tài)。目的充分性標準的提出為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完善翻譯標準,指導翻譯實踐活動。
翻譯目的論的確立使評定譯文的標準也發(fā)生了變化。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了整個翻譯過程的行為,譯者出于這個既定的目的就有了相對的自由選擇。由于讀者不同,譯文功能不同等因素,文本會出現(xiàn)不確定性,成為一個開放的體系,譯本的選擇有無限的可能性,譯者、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使用者的參與使得譯文的生成變得多樣化。作為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它肯定了譯者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掙脫了傳統(tǒng)的原文文本至上的藩籬,將翻譯的功能、目的放在了一個優(yōu)先至上的位置,為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認可了為滿足翻譯目的對原文進行大幅度改動的變譯法,使得這種素來被認作邊緣翻譯的譯法能夠得到重視,并在現(xiàn)有的翻譯理論框架下蓬勃發(fā)展,走出了傳統(tǒng)理論的局限。
參考文獻
[1]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中國翻譯2002(6)
[2]郭君.談簡易英漢對照讀物中的翻譯目的.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
[3]黃健人,管筱明.譯者的責任與譯本的市場定位.出版廣角1999(1)
[4]黃忠廉.翻譯變體研究2000.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5]阮宏芳.可接受性和充分性-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研究.池州學院學報,2008.
作者簡介:于欽偉(1997.03--),男,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俄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