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
便秘是消化內科常見癥狀,每個人的一生中某個階段均可能發生,一般正常情況下健康成年人每日排便次數應在1-2次;或1-2日排便1次,一旦發生便秘后患者排便次數明顯減少,多體現在每周排便次數<3次,且伴隨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難、費力、量少、糞質硬結等,便秘發生后會嚴重降低生活質量,影響正常生活[1-2]。便秘可單獨發生、亦可伴隨某些疾病共同出現,且隨著年齡增長便秘癥狀可持續加重,老年人多發,非疾病導致的便秘多可能與機體攝入飲食量少、體力活動少、飲水量少、年齡增長、不良生活習慣、精神心理因素等關系密切[3]。流行病學比例表明,便秘患者中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大概比例為2:2:1。2013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與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聯合推出《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指南強調針對慢性便秘治療原則是緩解便秘癥狀,促進腸道動力恢復,建立正常排便頻率與次數[4]。
1 慢性便秘的分類
根據病理生理學可將便秘劃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其中原發性便秘分型較多,常見包括慢性傳輸型、盆底功能障礙、正常傳輸型等。繼發性便秘病因包括器質性、內分泌、神經源、腸道病變等。
2 慢性便秘形成的原因
慢性便秘的病因包括藥物影響、不合理飲食、不良排便習慣、環境、體位、營養障礙、妊娠等。
3 慢性便秘的治療藥物
西醫治療慢性便秘的目的是提高腸動力、恢復正常排便生理功能;幫助消除病因,改善便秘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一般性治療包括調整飲食、增加體育鍛煉、藥物治療等,正確合理選擇藥物是治療慢性便秘的主要措施。
3.1 潤滑性瀉劑
常見的潤滑性瀉劑包括開塞露、礦物油、液狀石蠟等,用藥后治療機制包括潤滑腸壁、軟化大便、降低糞便排出難度;且潤滑性瀉劑使用方便、價格低廉;但長期使用潤滑性瀉劑可能影響機體對脂溶性維生素、鈣、磷的吸收,因此需注意用藥時機,一般建議在餐間用藥;此外還需在日常飲食中適量增加維生素A、D、K、鈣、磷等物質攝入量[5]。
3.2 容積性瀉劑
包括2種可溶性(果膠、車前草等)、不可溶性纖維(木質素等),但容積性瀉劑使用后起效緩慢,但藥物副作用風險低、用藥安全性高、適用于部分妊娠便秘、輕癥便秘患者。但對于部分暫時性便秘患者效果較差,不可作為迅速通便治療用藥。
3.3 滲透性瀉劑
包括山梨醇、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等,適用范圍包括糞塊嵌塞、慢性便秘疾病的患者;可作為對容積性輕瀉劑療效較差的便秘患者替代療法,該類藥物使用后副作用風險低、患者耐受性高、易于控制。
3.4鹽類瀉劑
常用藥物包括鎂乳、硫酸鎂等,該類藥物治療機制是固定腸腔內水分、增加液體排泄量,但用藥后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如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對于部分腎功能、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時需斟酌用藥。
3.5 刺激性瀉劑
常用類型是植物性瀉劑(大黃、番瀉葉、蘆薈)、蓖麻油、雙酯酚汀等,該類藥物治療機制指用藥后刺激結腸動力,減少結腸吸收水分,但該類藥物藥效強烈,僅可作為其他容積性瀉劑、鹽類瀉劑使用無效情況的補充療法,不可長期使用[6]。
3.6 促動力藥
常用促動力藥包括伊托必利、普蘆卡必利、莫沙必利等;臨床醫師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用藥;其中莫沙必利與伊托必利具有促胃腸動力效果;普蘆卡必利對結腸具有可選擇性作用,可有效減少便秘患者腸道傳輸用時,降低糞便結腸通過時間,用藥后可加速胃、小腸、全結腸、升結腸排空;且用藥后副作用小。普蘆卡必利作用機制是通過提高腸動力活性、興奮腸肌間神經元的5-HT4受體釋放乙酰膽堿,促進平滑肌收縮力與蠕動,提高結腸運動能力,改善便秘癥狀。莫沙必利是促胃腸動力藥,但該藥物使用后副作用大,因此臨床多不建議使用。
3.7 益生菌
常用的腸道益生菌包括腸球菌、乳菌雙歧桿菌;是一種微生態調節劑,效果較好,用藥后作用機制包括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調節腸道微生態環境等。但臨床使用益生菌的有效劑量與菌株選擇有待進一步研究。
3.8 促分泌劑
代表性藥物包括利那洛肽、魯比前列酮等,其中利那洛肽是多肽,包括14個氨基酸,藥物作用機制指激活腸道上皮細胞管腔表面的鳥苷酸環化酶C受體,促進腸道蠕動,促進結腸傳輸,積極改善便秘癥狀,藥物副作用風險低。魯比前列酮作用機制指激活2型氯離子通道,提高腸液分泌量,軟化糞便,緩解便秘。
4 小結
便秘是消化道系統常見癥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但以老年人多發,大部分為慢性便秘人群,便秘會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針對正常傳輸型便秘人群可通過增加運動量、調節飲食結構、多食用高纖維素食物、水果、粗糧、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增加飲水量、口服酵素等措施改善便秘。臨床治療便秘無統一的治療指南,醫生需根據具體情況、個人臨床經驗選擇治療方案。
對于慢性便秘患者長期治療可考慮使用滲透性瀉劑、鹽類瀉劑;部分間歇性便秘患者可考慮使用潤滑性瀉劑、容積性瀉劑、刺激性瀉劑等。臨床針對慢性便秘患者治療時需遵循如下原則:1,根據患者便秘程度、導致便秘的病因、患者個人情況等綜合考慮后選擇治療藥物。2,避免濫用瀉藥;3,主張聯合使用藥物治療便秘,減輕藥物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洪燕秋,耿學斯.盆底失弛緩型便秘的中西醫治療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140-143.
[2]蘇靜.功能性便秘的發病機制及中西醫治療與離子通道關系的研究進展[J].東南國防醫藥,2018,20(6):618-621.
[3]張思瑤,奚肇慶.奚肇慶治療便秘經驗[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3):441-443.
[4]易小玉,李雅方,應繼榮等.功能性便秘的中醫認識[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6(1):69-70.
[5]朱正海,王學.中醫治療功能性便秘淺談[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5):42-43.
[6]孟玉,朱平生,焦炎杰等.便秘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醫研究,2018,31(1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