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郭廣恩

【摘 ?要】目的:總結分析兒童氣管支氣管異物的臨床特點,探討常見并發癥的產生及遠期預后。方法:回顧性分析256例兒童支氣管異物的臨床資料,總結分析此類患兒的性別、年齡、居住地、首診診斷、治療方法、常見并發癥及遠期預后等情況。結果:支氣管異物患兒以鄉村男童較多見,好發年齡為1歲至3歲(82.4%),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菌培養結果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多見(50.0%),115例伴有肉芽組織生長的患兒,其中83例間隔3-7天(平均4.9天)復查支氣管鏡可見肉芽組織基本消失。剩余32例,電話隨訪28例患兒生長發育、運動能力未見明顯影響,4例患兒失訪。結論:對于1歲至3歲患兒若反復喘息、肺炎,應注意有無支氣管異物可能性。支氣管異物患兒出現肉芽組織等并發癥者遠期預后良好。
【關鍵詞】兒童;支氣管異物;臨床特點;支氣管鏡;遠期預后
【中圖分類號】R76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5-0045-0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17年01月-2019年03月經支氣管鏡確診支氣管異物患兒256例的臨床資料。
1.2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256例患兒臨床資料,對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居住地)、并發癥、誤診疾病、肺泡灌洗液細菌培養結果、鏡下改變等資料進行分析。電話隨訪合并肉芽組織增生患兒的生長發育情況、運動能力、有無反復喘息等表現。
2 結果
2.1一般情況 256例患兒中,男孩174名、女孩82名,男女比例2:1;居住地:城鎮77名,鄉村179名,比例約1:2.3;常見誤診疾病以支氣管肺炎為最多見,其余疾病詳見表1。支氣管異物患兒年齡以1-3歲最常見,余年齡分布詳見表2。
2.2常見并發癥 結合患兒行胸部影像學檢查及支氣管鏡檢查,以及支氣管異物存留時間不同,并發癥也不相同
2.3治療與預后 256例患兒中在耳鼻喉科行硬性支氣管鏡治療86例,其中84例安全完整取出異物,成功率97.7%。行軟式支氣管鏡治療170例,其中168例安全完整取出異物,成功率98.8%。115例伴有肉芽組織生長的患兒,其中83例間隔3-7天(平均4.9天)復查軟式支氣管鏡可見肉芽組織基本消失。剩余32例,電話隨訪28例患兒生長發育、運動能力未見明顯影響,4例患兒失訪。
3 討論
氣管支氣管異物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威脅生命安全的事件。本研究發現1-3歲是兒童支氣管異物高發年齡(82.4%),其次為1歲以內(12.5%)。本研究中發現,男童是意外傷害的高危人群,男女比例2:1,與國內外大多數研究結果相似[2],考慮幼兒期兒童活潑好動,好奇心較強,家長看護較困難,尤其是男孩;且幼兒牙齒發育不全,過早食用堅硬食物 不能嚼碎等原因所致[3]。
本組研究中發現,兒童支氣管異物發病率中,存在明顯的地域差別,其中城鎮與鄉村之比為1:2.3,顯示鄉村兒童,尤其是鄉村男童,較城市兒童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異物。考慮鄉村兒童父母看護水平較城市兒童父母低,且對支氣管異物認識較少,易忽視兒童支氣管異物的發生。
支氣管異物常伴隨呼吸道感染表現,尤其是診斷不明確、異物存留時間長等情況出現時,常合并咳嗽、發熱等表現。需要應用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療,再行抗感染治療時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菌培養結果對抗生素的選用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發現支氣管異物患兒中,肺炎鏈球菌感染占首位,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卡他布蘭汗菌、肺炎支原體、卡它莫拉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黃曲霉菌、肺炎克雷伯、惡臭假單胞菌等細菌。這與既往研究中發現,支氣管肺炎患兒肺炎鏈球菌感染為常見細菌相符合[4]。部分細菌為條件致病菌,考慮標本污染所致。
參考文獻
[1]Peng Li,Genqin Jiang,Qi Li. The Risk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in Children Receiving Bronchoscopy[J].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19.
[2]翟嘉,鄒映雪,郭永盛,劉杰.兒童氣管支氣管異物84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7,32(06):467-470.
[3]陳善佳,顧浩翔,陸敏,吳蓓蓉,唐容.兒童支氣管異物147例臨床診治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9,37(01):26-29.
[4]蔡海芳.麗水地區小兒支氣管肺炎常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8,28(11):1384- 1386.
作者簡介:
王秀芳(1964-)女,漢,河南尉氏,本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小兒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