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關鍵詞】產婦;產后出血;報告分析
【中圖分類號】R46.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5-0254-01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它不但影響產婦健康,而且危及產婦甚至胎兒生命。臨床上如何快速診斷并有效止血,往往是影響產婦和胎兒預后的關鍵因素,所以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是產科一直面臨的重要課題[1]。根據本區年初制定的《2018年錫山區婦幼衛生工作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全區產科工作質量,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現將18年全年度產后出血發生情況匯總如下:
1 總體情況
2018年全區產后出血病例發生共計65例,出血量介于500ml-3500ml之間。其中流動孕產婦48例,占到總數的73.85%,剖宮產11例,占總數的16.92%。在產后出血病例個案報告中,經統計我們發現,大于30歲的高齡孕產婦有12人,其中超過35歲的8人;產后出血的原因,宮縮乏力的病例有59例,比率為90.77%,胎盤因素6例,比率為9.23%。詳見下表:
2018年全區產后出血病例發生共計65例,其中本地戶籍17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26.15,外地48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78.35,產后因宮縮乏力出血59人,因胎盤因素出血6人。,出血量介于500ml-3500ml之間。其中流動孕產婦48例,占到總數的73.85%,剖宮產11例,占總數的16.92%。產婦年齡20-25歲之間的20人,;25-30歲之間的33人;30-35歲之間4人;35歲以上的8人。祥見下表
2 分析
通過對65例產后出血個案報告資料的整理匯總,發現區內產后出血情況發生的變化:
2.1 2018年度產后出血發生率12.88‰,較上一年度上升3.13‰。根據產后出血定義,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失血量超過500ml,剖宮產時超過1000ml定義為產后出血。2018年本區產后出血共計65例,較2017年59例有所上升。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高危孕產婦管理存在缺陷。一是高危孕產婦宣教和監管不到位,部分孕產婦自我保健意識差,對自身高危因素不重視,難于管理;二是高危識別能力不足,如疤痕子宮再次妊娠者孕早期疤痕妊娠及孕晚期胎盤植入等妊娠并發癥風險明顯增加,但是部分產檢醫師和B超醫師對此重視不夠,早期識別能力又不足 ,導致孕晚期或剖宮產時才發現兇險性前置胎盤、胎盤植入,導致產后出血。②業務能力有待提高。一是常見疾病的診療不規范,如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診治方面,對高血壓的監控不到位,相關輔助檢查不到位,導致血壓未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病情評估不到位。包括陰道試產條件評估不到位,術前術后評估不到位;65例產后出血個案中宮縮乏力為59例,占產后出血原因的90.77%,其中存在有產程處理不到位及產后觀察不到位等產科處理問題,導致產后出血的發生。
2.2 流動孕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偏高。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流動孕產婦比率達73.85%,流動產婦產后出血發生率較本地產婦有明顯增高。一直以來在孕產婦的管理上,流動孕產婦的管理是我們區內孕產婦管理的難點,多年來為提高區內孕產婦管理質量,錫山區先后出臺多項管理措施,實行區內本外地孕產婦一樣管理,一樣優惠,一樣隨訪,一樣考核的同步模式,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外來人口,由于經濟或者本人保健意識等原因,不重視孕期的產前檢查,特別是兩胎的流動孕產婦,往往到了孕晚期或者分娩前就醫,錯失了疾病預防和救治的最好時期,產后出血也在所難免,更有甚者產后大出血,危及生命。
3 建議
3.1 進一步規范全區高危孕產婦管理。一是要加強對經產婦、疤痕子宮孕產婦等重點人口的管理,加強對她們的宣教和隨訪,增強其自我保健意識,提高其規范產檢的依從性。二是要嚴格按照《錫山區高危孕產婦篩查評估管理規范》,認真落實、規范管理高危妊娠。根據分級管理要求,對所有經本機構篩查評估的屬于本級管理的高危孕產婦進行管理,做到發現一例,管理一例,對高危孕產婦要制定專項管理方案和定期隨訪計劃,確定專人管理,督促孕產婦及時接受定期孕期保健服務。
3.2 規范產科處理。首先加強“三基”的學習,增加業務培訓的機會。從理論知識抓起,以基礎技能為根本逐步提高婦產科人員技術水平。其次規范產程處理,避免無指癥人工干預產程;二是規范產后觀察和記錄,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杜絕由于觀察不及時導致產婦發生意外。
3.3 進一步強化助產技術、產科危重癥救治等專項技術培訓,開展助產技術人員執業技能區級抽樣評價,提升婦幼健康服務人員專業素質。繼續規范剖宮產手術管理,嚴格執行剖宮產審批、剖宮產率定期通報和剖宮產病歷定期評析制度,努力控制剖宮產率[2]。定期開展專項培訓和急救演練,增強快速反應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切實保障母嬰安全。
參考文獻
[1]尹志芳.32例產婦產后出血分析[J].2009.8(15)179:60
[2]章斐然.陸淵源.產后出血死亡產婦病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