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張寧

摘要:目的 探討同伴支持教育對臨時回腸造口患者術后自護能力的影響。方法 將2018年3月至 2019年3月在我科行臨時回腸造口術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90例患者造口手術均采用開腹手術。對照組采用責任制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同伴支持教育。出院前和出院后一個月應用造口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進行效果評價。結果,觀察組患者出院后一個月自我護理水平顯著優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同伴支持教育能夠較好地提高臨時回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 同伴支持;腸造口;自我護理
臨時回腸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多腐蝕性強,并發癥多[ ],且造口存續時間相對較短,護理意愿相對較低不能主動承擔造口自我護理的責任[ ],導致患者居家期間仍不能獨立護理造口。研究[ ]顯示,造口人出院后,20%的病人有相關并發癥,這與病人住院期間依賴醫護人員,較少參與自我護理有關。如何提高造口病人自我護理能力,改善病人生命質量就成為臨床護理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同伴支持教育逐漸應用到臨床疾病的治療與護理中,對住院患者的情緒有正向引導作用[ ]。同伴支持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經歷,由于某些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情感、行為技能的形式[ ],可以作為專家教育的一種補充。本研究主要探討同伴支持對臨時回腸造口患者術后自護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2018年3月至 2019年3月在我科首次接受結直腸癌臨時回腸造口并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的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
納入標準:①術后有臨時性回腸造口的結直腸癌患者;②能醫護正常溝通,意識清楚;③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調查;④生活能夠自理,無嚴重影響生活的殘疾和(或)慢性病;⑤無抑郁、精神分裂、認知功能不全等精神障礙。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選定后,護士為對照組所有的患者都進行4次造口相關健康教育。出院后造口師定期電話回訪,一個星期一次。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除了接受和對照組相同的常規護理指導外,同時參加同伴支持教育。
(1) 同伴成員的選擇:在往期住院患者中選擇同伴支持教育者6名,表達溝通能力好,有親和力,熱心于公益事業。
(2) 同伴成員的培訓:由主治醫生、造口專科護士、心理治療師等教育人員對同伴成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造口基本概念,造口產品選擇,造口并發癥觀察,造口護理的技巧以及同伴組長的管理能力和授教能力。一周3次培訓,每次1小時,共6次。
(3) 培訓結束后,成員通過考核后方可成為同伴支持者參與本研究,考核方式包括知識測評、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擬。
(4) 同伴教育活動的實施[ ]:在對照組護理措施的基礎上,觀察組同時接受同伴支持指導。首先醫務人員幫助同伴支持者與患者建立互信關系,由1 名同伴支持者和4-6例患者組成同伴小組。患者出院后,同伴支持者不定時提供微信咨詢。每周一次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解答患者的問題,分享自己的經驗等,應用自身的事例及實踐經驗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1.3 觀察指標 自護能力
分別于出院時及干預后1個月應用張俊娥[ ]編制的造口自我護理量表-早期版(SSCS)評價,共 10 個條目,采用 Likert5 級評分法。從 1-5 分代表非常不熟練、不熟練、一般、熟練和非常熟練,量表總分范圍(0-50)分,得分越高患者自我護理造口的能力越好高。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數據用百分均數表示.計量資料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出院前兩組自我護理總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個月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同伴支持教育較常規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效果更顯著。
3 討論
由于造口對機體完整性的破壞以及心理的創傷,患者對造口的適應程度低,易出現焦慮、羞恥等負性情[ ],難以面對造口,不愿意參與造口的自我護理。這種體驗只有病友才能夠共享,這種情感支持是家人和朋友難以實現的。同伴支持教育是相同患病經歷的人分享經歷和感受,不同與傳統的護士填鴨式灌輸,易于產生共鳴,增強被支持者的信心,增加歸屬感[ ]和自我認同[ ],對患者術后負面情緒和心態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引導患者參與造口的自我護理中。本研究顯示,兩組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出院后一個月自我護理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同伴支持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造口自我護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