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晴

五朝古都北京常以皇城文化和各具特色的胡同著稱,但在城市的發展沿革中,“大院”也是北京重要的歷史與文化現象,卻并不廣泛地為人所知。
北京“大院”文化
簡單來說,“大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才安置的一種居住形式,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各種機關、政府部門、軍隊和學校紛紛搬進這座古城。這些各路進京人員數目非常龐大,幾乎可以和當時的北京人口旗鼓相當。到21世紀初期,北京人有四分之三是新中國成立后進入北京的移民及其后代,北京文化也由此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當時舊城區擁有產權的房子不多,一時無法容納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
1950年起,部隊大院開始在荒涼的北京西郊出現,比如空軍大院、海軍大院、總后大院等等。很多大院都是整體采用蘇軍營房圖紙設計的,每個大院都各具特色。
在空軍大院長大的馬未都曾經在節目里說,部隊大院進門都有一個寫有題詞的影壁,海軍大院寫有“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題詞,而空軍大院影壁上的題詞則是“全力以赴,務殲入侵之敵”。
大院不是北京獨有的,尤其是部隊大院,可以說有部隊的地方就有大院。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北京的各種大院已達2.5萬個。這種用墻圍起的“大院”宛如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食堂、澡堂、服務社、幼兒園、學校、禮堂、球場一應俱全,不出大院就能滿足一般生活需求。這就是“大院文化”的誕生地。
大院是一種鄰里關系特殊的“半集體生活”:鄰居就是同事,同事也是鄰居。不少大院人都有筒子樓的居住經歷。中午走廊一過,誰家做好吃的了,誰家又教育孩子了,飯菜飄香,南腔北調,特別有著熱鬧的煙火氣味。他們既有著微妙的上下級關系,又能夠在一種為共同理想奮斗的“革命情感”之下和睦相處。
而那些被外界稱為“大院子弟”的后代們,也在這一環境下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大院已經潤物無聲地成為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進京:難忘開國大典
王方的父親王慶順來北京的時候,北京還是北平。王慶順是工程兵,他們的工作非常艱巨,王慶順在戰爭中負過傷,立過功。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王慶順跟著葉劍英元帥接收傅作義的部隊,第一次來到北京。
王慶順是一大批部隊大院里的“新北京人”的縮影,他們遠離故鄉,經歷了10年至30年不等的艱苦革命斗爭后進入北平城,將自己融入首都北京的建設中,卻始終堅守著多年軍旅生活中養成的艱苦樸素。
1949年9月的北京城,正值酷暑未退的“秋老虎”,王慶順還穿著露著棉花的冬軍裝。要參加開國大典了,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怎么行呢?在收繳的美軍裝備中,年輕的王慶順找出了一條差不多合身的馬褲,穿在了身上。
“當時領導人登上城樓,我都看到了,都很年輕啊!”“毛主席按下電鈕,國旗‘嗚’地就升起來了。”后來幾乎每次國慶閱兵,王老爺子都能神采奕奕地回憶起當天的細節。
去年,王慶順老爺子病了,兒女們含淚鼓勵他,一定要活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好好看看這盛世慶典。但王慶順老爺子卻終究沒能等來這一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慶順很少提起自己當兵打仗的事,但卻總是感嘆當今和平的來之不易,說自己是在替那些沒能看到新中國曙光的戰友享受今日的新生活。
類似的話,海軍前副政委盧仁燦也說過。參加過百團大戰,遵義戰役,走過長征,參與主持北海艦隊的籌備……這位在太行山留下血跡,一只手臂失去活動能力的英雄老將軍,從不愿將自己的赫赫戰功道與別人聽。他總是說:“如果我的戰友還活著,他們有的是比我有本事的,有的是比我貢獻大的。能活下來,我擁有的東西已經很多了?!?/p>
盧仁燦常常會跟兒女講起一位戰友的故事。在部隊長征過草地艱難前行時,一位高高瘦瘦戴著眼鏡、一副知識分子模樣的戰友不慎跌入草地的泥沼之中。大家想辦法把身體撲在地上,想要扔去繩子把他拉出泥沼,但他說什么也不讓,怕其他戰士也會跟著陷下去。最后,大家只得含淚看著這位斯斯文文的戰士一點一點地陷下泥潭,看著他把自己的槍、米袋子、眼鏡一樣樣地扔給戰友,最后漸漸沒了頂……
盧仁燦的女兒盧曉渤說,父母經常把烈士子女請到家里來,對他們格外地照顧。這種同袍之情,正是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部隊大院情感聯結的基礎。
盧曉渤的弟弟盧曉濱到現在仍然記得,小時候從自己學會走路,學會奔跑,都是這個阿姨抱一抱,那個叔叔抱一抱,“滿眼都是穿軍裝的人”。因此就也形成了一種意識:穿軍裝的都是自家人。
盧曉濱一家住在青島海軍基地時,家屬區離軍營很近,他們經常趴在院子的墻頭上,看著部隊一列一列喊著口號前進或是訓練。部隊唱歌,他們也跟著唱。
盧曉濱姐弟幾個當時在基地附近的海軍子弟小學讀書時,他們在學校的“游樂場”是玩海軍訓練用的浪木和滾輪,學校會帶學生去艦艇上參觀慰問,把“五好戰士”請到學校來作講座,從小培養孩子的軍人意識。后來,五個孩子長大后,也都當了海軍。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到了第三代,兩個孩子選擇了當兵入伍。很多部隊大院長大的孩子取名大都帶著個“兵”或者“軍”。這或許是父輩的一種習慣,或許也是一種囑托。
(摘自《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