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娟 田華峰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工作,對于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探究我國環境監測的現狀,并根據目前環境監測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發揮我國環境監測對于環保的意義和成效。
關鍵詞:環境監測現狀;環境保護;對策
通過系統調查的研究手段,測量環境質量因素代表值,分析環境質量與污染狀況,并總結未來發展趨勢,這就是環境監測的定義,也是環境管理與建設的基礎性含義。環境監測作為基礎的環保工作,屬于環境科學的范疇,監測結果直接體現環境質量狀況,為管理部門制定科學決策提供保障,從而不斷完善各項環保法規、條例,因此,對監測數據的客觀性要求較高。同樣,環境監測屬于技術監督范疇,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筆者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從而掌握我國環境監測的狀況,并針對存在的不足分析相應的管理措施,旨在從理論角度為環境監測工作提供借鑒[1]。
1? ? 我國環境監測現狀
1.1? 我國環境監測的發展成效
我國環境監測工作在近30年取得了很大進步,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系統化的特色管理監測體系。監測工作包括污染減排、污染源普查、水專項等,為環保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我國環境監測的隊伍呈現擴增趨勢,監測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目前,已有國家級環境監測站2 223個,其他監測單位2 634個,從事環境監測工作的人數高達57萬。相關監測站分別負責空氣質量監測、地面水監測、環境噪聲監測、海洋監測、地下水監測、生態監測、酸雨監測和放射性監測。環境監測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自動監測技術有所發展,超過70個城市的空氣監測技術實現了自動化,水質自動監測也受到重視。很多省、市將衛星通信技術與環境監測相結合,展開了污染源廢水和廢氣的信息化自動監測工作。科技研發工作提高了預測、預報能力,目前,監測的重點工作在于環境容量、排污許可、排污控制等方面。最后,環境監測技術已初成體系,對于復雜的污染因素的控制與預測能力有所提高,結合我國具體的環境狀況和監測規范,設置了符合國情的環境監測分析方法與環境質量控制制度[2-3]。
1.2? 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
1.2.1? 環境監測隊伍素質有待提升
目前,環境監測隊伍難以勝任復雜的環境情勢,環境監測的相關激勵措施較為欠缺,導致環境監測人才嚴重匱乏,在培訓與管理方面的設置不夠合理,相關工作人員的知識層次、業務水平有著明顯差異,復合型高級監測人才嚴重不足。由于監測工作涉及很多新的檢測方式與技術,對監測工作的能力標準有所提高,需要檢測人員不斷更新與完善專業知識。另外,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面對各種新的污染源,環境監測工作具有突發性和臨時性的新特征。面對繁重的檢測工作,檢測人員數量和設備技術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導致檢測質量難以達標。為了提高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具備綜合分析能力,但由于我國很多監測站人才管理不受重視,加上缺乏有效的檢測機制,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不高,員工流失現象嚴重,導致團隊人員年齡普遍年輕化,整體監測水平還有待提升。
1.2.2? 資源配置不合理
儀器設備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物質基礎,如果儀器設備難以得到保障,就很難確保檢測的效果。為了完成高質量的監測任務,需要利用先進的檢測設備,我國很多監測站儀器較為陳舊,維修配件也不夠齊全,原因主要是資金投入的問題。除此以外,資源配置的制度不夠健全,導致資源配置失衡,很多基層監測站僅有管理者具備采購決策權,缺乏市場調研,導致儀器資源浪費,設備安裝調試等工作被忽視。
1.2.3? 監測技術不足,未能有效控制監測質量
環境監測結果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檢測技術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國環境檢測能力還有待提高,很多工作仍然以人工采樣為主,實驗質量控制具有片面性,僅重視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全過程環境監管體系還有待完善。由于污染事故對檢測反應程度和污染源的把控具有較高的要求,但實際預測、預警工作難以準確且迅速地進行自動監控,難以提供具備分析價值的有用數據,針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環境激素、重金屬等微量污染物的研究能力較差。水合肼、活性氯、黃磷、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丁基黃原酸等參數對外界環境影響因素的敏感度高,監測方法和評價技術有待完善。
2? ?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環境監測認識不足
由于環保部門領導忽視了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作用,目前的環境管理傾向于末端治理,是先出現污染再行動,而非預見性地提前做好調查監測工作,導致檢測工作長期處于被動狀態。由于重要性認識不足,相關數據的監測過于主觀和隨意,部分領導和機構認為技術監督可有可無,導致監測系統難以為環境政策提供有效依據,同時,也增加了環境監測成本。如對海水監測項目不夠重視,缺少對海水中的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半揮發性有機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SVOCs)的監測,難以滿足監測項目的發展需求。原因在于監測工作的邊緣化趨勢明顯,沒有對監測信息進行系統化的研究與運用,導致環境執法監督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4]。
2.2? 監測經費投入不足
環境監測屬于科學化的工作內容,為了提供有效的污染治理數據,就需要具備先進的監測和化驗設備為物質保障,目前,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物質條件的主要原因。設備較為陳舊、落后,難以及時地更新、添置,面對新污染源的增加、污染強度的增大,陳舊的儀器設備已經難以滿足實際監測任務的需要。
2.3? 監測人員配置不當
環境監測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但部分地區并沒有有效調動、發揮人才的積極作用,將環境監測工作視為軟性工作,崗位設置和人員配備不夠結構化與系統化,人員選擇標準過低導致監測隊伍能力參差不齊,很多在職人員專業不對口,難以滿足復雜繁重的工作需要[5]。
2.4? 環境監管工作執法不嚴
環境監管工作的弱化主要體現如下:關于排污費的收繳忽視了實際監測數據的運用,僅以協商談判的方式進行收費,降低了公正性和執法權威性。另外,針對竣工驗收、污染治理方面的糾紛,處理方式過于隨意,僅依賴經驗或主觀感情來判斷。環保證的申報、發放不夠規范,除了收取工本費外,并無實質性的檢查、核查程序,降低了監測工作的權威性。
3? ? 環境監測的發展對策
3.1? 增強環境監測意識
環境監測對于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增強環境監測意識,為環保部門的管理提供科學的參考標準。由于科技的發展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化學物質的污染如輻射污染日益受到重視,人們開始了解環境污染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關注的污染物質類型從常規污染拓展至痕量污染。為了更好地強化環境監測力度,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污染或污染的情況,就需要完善法制建設,提高環境監督管理實力,完善的制度體系需要包含“環境影響評價”“排污收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等方面[6-7]。
3.2? 加大資金投入
儀器設備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物質保障,目前,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儀器設備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強化環保部門與地方財政部門的聯系與互動,提前規劃好監測工作的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科研經費和專項經費,并專門設置額外的經費預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逐年提升,同時,不斷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如援助資金、民間資金等。結合實際監測需要,對于儀器的購置工作,需要提前做好調研,完善審批手續,實現多樣化、技術性且信息化的有效監測。
3.3? 加強環境監測隊伍建設
環境監測工作過程為測區設局、解讀數據和運用數據,為了不斷提高我國的環境科學研究效率,需要提供真實準確的監測數據,高素質的環境監測隊伍是重要保障條件[8]。環境保護與監測涉及的知識內容較為復雜,除了監測技術要求外,還包括國家政策方針、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監測隊伍需要掌握科學的監測內容、程序和方法,結合較強的分析解決能力做好數據分析工作。其次,需要具備職業道德修養,嚴謹認真地做好監測工作。相關職能部門需要嚴格把控入職標準,確保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力達標,引進并培養高、精、尖人才。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需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定期組織各種專業活動與培訓課程。
3.4? 強化制度建設,落實監測責任制
為了解決環保監測工作的隨意性和主觀化,需要落實好監測責任制,相關部門和單位要不斷強化制度建設,采取有效的責任落實措施,針對失職人員要嚴格追究相應的責任,強化監督環境監測站的檢測工作。另外,需要專門制定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范,為了保障檢測結果的權威性,需要監測人員具備負責意識,真實、可靠、客觀地做好基礎工作。另外,需要構建系統全面的內外部質量控制體系,明確規定各崗位的工作職責,通過激勵機制和考核獎罰制度落實有效的外部監督,嚴格追究監測失誤責任,從而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規范性與合格水平。
4? ? 結語
經濟的發展使環境保護工作受到重視,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對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而環境監測數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對于環境監測能力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環境監測單位與工作者要結合實際環境狀況,結合現代化的環境監測技術,實現與國際環境監測技術的接軌,實現數據分析、處理與研究的一體化。
[參考文獻]
[1]彭剛華,梁富生,夏? ?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初探[J].中國環境監測,2006(2):2-3.
[2]徐? ?麗.淺談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和發展[J].環境科學導刊,2010(S1):43-44.
[3]尹新林.論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沙棘(科教縱橫),2010(8):22-23.
[4]張凡秀,趙? ?鵬,張思寶.淺析我國環境監測現狀及對策[J].山東化工,2008(7):17-18.
[5]馬曉曉,方? 土,王中偉,等.我國環境監測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環境科技,2010(Z2):89-90.
[6]周? ?莉,吳升紅.環境監測生產性及業務創新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18(11):35-36.
[7]旭? ?東.新起點下基層環境監測的形勢任務與對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7,42(3):65-67.
[8]陳? ?鑫.衍生氣相色譜法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7(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