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芳

摘 要:課堂提問是當代教育中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通過課堂提問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的不足與教學難點,是教師與學生的重要交流方式。因此當代教師必須要對課堂提問這一門“藝術”重視起來。本文從當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中常見的問題作出分析,并結合案例對相關有效性提問策略予以探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育;課堂提問;有效性教學策略
引言: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標準的推動,在文化多元發展的背景下,當代課程教學的準則更加強調學生為課堂主體的重要性。這既是對現代價值觀的正確詮釋,也是將現代科技與教學相聯系的顯著體現。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對提問方式的應用,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教育者才能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輔導方案,構建符合新時代人才培育標準的高中數學課堂。
一、當下高中數學課堂提問中常見的問題
雖然我國新課程改革標準已經推行多年,但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仍未完全消除。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并未做到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或是由于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不夠準確,或是對教材中知識點的詮釋不夠到位,都會引發一些教學中的問題,使提問并不具備針對性。而這種提問方式也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啟發。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為本、舉一反三”的原則,在立足于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當下學習難度的問題,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在思考問題中收獲知識。然而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對于課堂問題的設置更多是應付教案需求,忽略教學主體的認知需求,對于學生所作出的模糊回答也不予糾正,使學生并不能夠清楚的認知到自身的不足,那么課堂提問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教學作用。教師對于提問的頻率也要予以控制,部分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頻率并不能夠進行科學的掌握。有些教師在45分鐘的課堂內提出了近40個問題,以至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印象“一邊倒”的傾向于回答問題,而無法凸顯出教學的真實內容,這都是當下高中教師所需要注重的方面。
二、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案例分析
教師在課堂進行之前,要對課堂提問的內容進行設計。其所設計的內容必須要符合當下的教育需求,提高問題的應用性,滿足課堂的主題,才能使其教學目標得以實現。針對教學內容來說,提問方式也多種多樣,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透過問題得到學生在學習層次的信息反饋。如在高中數學中關于“導數”一章的學習,是高中數學教學中首先遇到的一個難點,其難點在于對導數的認知上。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如圖1)來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導數知識,盡可能地開拓學生的自主性思維。
圖1.高中數學導數問題的示例(參考)
三、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立足于教材知識點設計問題
高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根本在與教材知識點,課堂教學活動目的也是為了落實教材知識點而進行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與教學問題的過程中,也要立足于此,才能有據可尋地設置教學框架,以教材為核心,圍繞教材來進行教學設計,從而科學地設計提問內容。教師所設置的教學問題要有所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然要帶有一定的難度,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否則淪為形式的課堂提問必然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同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差異,具有針對性地提問固然具有實效性,但卻不利于班級整體的學習能力發展,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更要渲染課堂的教學氛圍,才能促進整體發展。教師設計問題的難度要依照當下教學的標準進行,難度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要鼓勵,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越來越高。
(二)尋找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切入點
在課堂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教育者應設計好問題的切入點,要盡量避免“生硬”提問現象發生。課堂提問之所以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是由于適當的提問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簡單地說,問題的提問要與教學進度相關,與教學方式相符合,與教學對象相聯系。若是在相關知識未講授之前提出“超出教學范圍”的問題,那么就會適得其反。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要積極引導學生投入于學習中,增強提問的有效性,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保證問題的循序漸進,才能讓學生在“教學+提問”的課堂設計中收獲知識與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自信,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思維的啟發與數學能力的培育,從而更好地參與到高中數學課堂的學習之中。
結束語:關于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提問內容中,教師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控,其中包括對教學進度、提問方式、課程內容安排等方面。提問要具有針對性、實用性,才能恰到好處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點,為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課堂提問要立足于教材知識點,教育者通過提問要能夠認識到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從而構建符合當代育人標準的優質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帆.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31+148.
[2]葉偉華.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