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一名老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良好的道德修養,課堂教學語言也應當鮮活、生動、具體、文明,充滿生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創造和諧美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開啟愉快的學習旅程。
關鍵詞:凝煉語言;提高修養;語言魅力;和諧美好;愉快旅程
常言道:“會說的,一句話能讓人笑;不會說的,一句話能讓人跳。”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表達藝術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已經有二十九個年頭,在多年的實踐和探索中,我覺得教學各環節的教學語言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一、導入要“簡潔有效”
課堂四十分鐘有限,怎樣才能讓學生立刻進入學習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有效的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關注。莎士比亞說:簡潔的語言是智慧的靈魂,冗長的語言則是膚淺的藻飾。課堂教學的導入語言一定要自然、簡潔、有實效。
學習《黃山奇松》我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一段精彩的視頻,請你用心欣賞,并能準確作答。導入簡潔,任務明確,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回到課堂上。學生欣賞視頻,完成填空,順利揭題、板書、齊讀課題。這樣的導入語簡潔有效,較好地體現教師課堂用語的實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蘇教版《春筍》一課寫得生動有趣,課前我準備裹著外衣的春筍和剝掉外衣的春筍。走進課堂,我向學生出示實物并問道:大家知道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嗎?同學們立刻安靜下來,好奇的看著我手里的實物,注意力馬上轉移到了課堂上。這時有的同學搶著大聲說:“竹筍。”我因勢利導地說:“對,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塊學習課文《春筍》。”
二、過渡要“清新自然”
任何學科教學各環節之間的起承轉合都十分重要,好的過渡語言能有效地引領學生從一個環節輕松愉快地進入另一個環節。它是教師鉆研教材、抓住內容之間聯系的切入口,也是教師不斷激發學生迸發思想火花的有效契機,它能使整個教學環環相扣,十分順暢。
《林沖棒打洪教頭》中,洪教頭不僅傲慢無禮、羞辱挑釁林沖,林沖一再忍讓,但洪教頭苦苦相逼。教學這一部分時,我就問學生:“如果你是林沖會怎么做?”學生答:“我會和洪教頭較量,好好教訓這個狂妄之徒。”我接著說:“俗話說,忍無可忍無需再忍,請同學用心默讀課文六、七自然段,邊讀邊批注,說說你對洪教頭和林沖又有怎樣新的認識。”同學們立刻安靜的默讀勾畫批注。像這樣的過渡語,不留痕跡,清新自然,不僅任務布置明確,而且還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和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過渡語清新自然,是一種藝術。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還能使孩子在課堂中領略到語言的和諧之美,充分發揮語言的激勵功能。
三、提問語要“精準”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聽到老師問學生“是不是呀?”“想不想呀?”這樣的提問,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顯得零碎啰嗦,占用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問題設置要有針對性、準確性,提問語言更應該精準。
《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學時,我問學生:“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學生答:“看見它就害怕。”我笑著追問:“人看見柳樹就害怕嗎?望而生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認真閱讀課文找出作者這樣說的原因。這樣的問題有明確的指向性,老師的語言精準,任務布置明確。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課文,感悟到這株柳樹的頑強不屈,體會出“望而生畏”的真正含義是“令人敬畏”。精準地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評價語言要“真誠、多變”,彰顯智慧
常聽到這樣的評價:“你真棒!”“你真厲害!”除此之外別無他詞。真的棒嗎?真的厲害嗎?有很多是言過其實的,或者說評價是不準確的。因此我們的評價語言就要“真誠、多變”,要彰顯教師的智慧。
我在試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樹》時,我問學生,什么叫“望而生畏?”一位學生說,“望而生畏”就是看見就害怕。我笑著說:“你很會通過字面理解詞語。一株柳樹真的能讓你一看見就害怕嗎?是什么原因讓這株柳樹令人望而生畏呢?咱們學完課文再來理解它。”這樣的評價,就是告訴學生,不能停留在字面,還要深入領悟。學完課文,我又問那位學生:“現在你怎樣理解望而生畏?”他說:“它的意思是這株柳樹令人敬畏。”我說:“是呀,你通過對全文的品讀,準確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你是有方法的。”學生聽了露出滿意的笑容,其他同學也報以熱烈的掌聲。老師通過評價教給學生知識,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五、結束語要設置懸念
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聽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講的評書《楊家將》和《岳飛傳》。她每次講到緊要關頭總是戛然而止,讓我很是擔心人物的命運或者事情的結果,心里也總是盼望第二天評書時刻早點到來,有時候甚至寢食難安。其實這就是設置懸念的效果。
因此,我們在授課時,合理地設置一些能夠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結束語,就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后繼續進行探究。
如我和同學們一塊學完了《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后,我總結說:“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抓住林沖和洪教頭語言、動作的描寫,認識了林沖的謙虛忍讓、武藝高強和洪教頭的傲慢無禮。這是《水滸傳》的一大特色。課后請同學們閱讀《水滸傳》,試著抓住一個人物的語言、動作,去分析這個人的品質,寫成文章,我們下節課來開個英雄辯論會。”孩子們課后認真閱讀了《水滸傳》,在辯論會上介紹的有根有據、有聲有色。我想這樣的總結,既對課文的寫作特點進行了概括,也為學生進一步閱讀《水滸傳》提供了方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結束語不僅要設置懸念,也應該簡潔概括文章的意思,起到言簡意賅之效。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語言應該有一定的區別。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凝煉課堂教學語言,為學生開啟愉快的學習旅程,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簡介:
王慶江,男(1970.1.10,漢族,安徽省滁州市鳳陽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