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摘 要:重慶小面是重慶四大特色之一,歸屬于重慶面的一類,是一款發源于重慶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重慶小面是作為重慶市民普遍接受的傳統面食,因其獨特口感,以辣聞名,重慶小面作為重慶的一張美食名片聞名于全國。學齡段的孩子由于牙齒原因,對面食有著一種偏愛。經常聽見孩子們討論自己家里的番茄雞蛋面、香菇雞面、蔬菜面有多么的可口,于是我們開展了自主探究課程《嘿!小面》。
關鍵詞:探究課程;特色;重慶小面
一、活動過程及內容實錄
今天孩子們挑戰的任務是把面粉變成面團。小小面師傅第一次和面,剛開始大家干勁兒十足,過了10分鐘只有一個小朋友成功。有的孩子再看看其他孩子的盆里,有的面很稀,不成型;有的面很干,全是顆粒。時間又過去了10分鐘,挑戰成功的孩子只有10個左右成功。程煜涵開始唉聲嘆氣,已經開始不想做了。張雅茹直接放棄了。哎,這是為什么呢?請孩子們說出自己遇到的情況。“我的太干了。”“我的太稀了。”“我的手上全是面粉糊。”為什么會遇到這些情況呢?我們請成功變成面團的小朋友幫助他們找到了原因:要么是水加多了,要么就是加少了。可是到底多少水多少面才是合適的呢?請孩子回家去嘗試。
第二次我們又開始來和面。不過為了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引導,我們放在了區域活動。區域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今天看誰能夠最快地解決上次面團不成功的問題,看看水和面粉的比例到底多少最合適。我默默地坐在旁邊看著他們,開始只有面粉和水。“老師,我們用什么舀水?”“上一次你們用的碗,這一次我給小朋友提供了勺子,請你們每一次不管是面粉還是水都用滿滿的一勺。”孩子們按著要求進行著,很快王子予(手工能力很強,經常和媽媽在家烤餅干)成功了。原來三勺面粉一勺水就能成功了。到底是不是呢?我請角色區的其他小朋友都試試,最后的孩子們都成功了。在區域總結的時候,角色區的孩子很興奮,因為每一個人都能把面粉變成面團。
面團有了,接下來就是我們開始搟皮了。對于我們南方的孩子來說,搟面用的工具都是很新鮮的。搟面杖一般家里都很少用到,在孩子沒有經驗的基礎上我們初次嘗試搟面皮,真是有趣。有的面皮搟破了,有的面皮很小,有的很厚,有的面皮粘在了桌子上,有的甚至用搟面杖圓頭的截面敲打。怎樣才能做出完整的面條呢?皮不能有洞,為什么面皮會破呢?力氣太大了,應該輕輕地搟。為什么面皮很小?搟的時候沒有用勁兒,就很小。搟的時候向外面搟嗎,這樣就可以變大了。為什么會粘在桌子上呢?搟面要撒干粉,不然就會粘得到處都是。
經過前面的討論,第二次搟面,孩子們嘗試了之前討論出來的方法,真的很有用。他們已經可以搟出大一點的面皮了,而且都沒有破。李致賢更是想到了在搟面杖上抹上干面粉的辦法。
面皮做好了,當然該做面條了。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切刀了,可是切出來的面卻又小又短,這是為什么呀?我們又進行了討論。怎樣切出來的面條寬寬的?切的距離遠點。怎樣可以細細的?切的距離近點。
在孩子們已經能夠熟練地和面、搟面、切面的時候,我就問孩子們,你們見過或者吃過最長的面條有多長?孩子用手在桌子上比劃著,討論很是興奮:“應該能有手臂這么長。”“應該能有我自己這么高。”“怎么可能?這么長碗都放不進去了。”“真的有這么長的面條,我們怎么吃呢?”然后我利用班級家長資源,了解到可以定制長長的手工面。當長長的面條掛在教室的時候,孩子那種不可思議的眼神讓我很有滿足感。這么長的面條能挑戰成功?“應該沒有人可以吧。”“我的媽媽可以。”“黃老師,你可以嗎?”我告訴孩子,我沒有試過,我們可以一起來試試,至少比賽一下看誰做出的面條最長就可以了。這時候孩子開始切了,之后用手拉,像做拉面一樣。長的面條成功了,我又開始告知這樣的速度太慢了,做一根面條都要很長的時間,我們買面的客人都等不及了,能不能試試用其他的方式?試了很久,孩子們還是只能用拉的方式。考慮到孩子們經驗少,我就直接給孩子們示范,把面皮搟得很大然后疊起來,幾刀下去,都有很多根長長的面條。這樣孩子們又學會了一項技能。
做好的面條怎樣可以變成干面?“放在外面曬。”“怎樣曬?”“就放在地上,像曬鞋子一樣曬。”“就像我們晾衣服一樣掛在外面欄桿就可以。”地上這么臟,那這樣的面我們還能吃嗎?于是孩子們想到了像燒烤一樣用火烤,像烤面包一樣用烤箱烤,像吹頭發一樣用電吹風吹,像晾衣服一樣晾干、太陽曬。
二、活動特點及價值
孩子在課程中要經過很多次失敗,這些失敗是孩子在每次探究中失敗的成品。當然每一次失敗他們都會獲得新的經驗,會有新的猜想。在新經驗的啟示下,他們又不停驗證猜想結果,各種探索。
孩子們主動探索尋找答案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有效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促進幼兒學習方式的轉變,發展了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石. 揭密《嘿,小面》背后的故事一碗讓全國人嘴饞的小面[J]. 城市地理(1):58-63.
[2]李紅霞. 《早期教育》——我最好的教具[J]. 早期教育:教師版,1999(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