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 程雨霏
摘 ?要: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充滿魅力的王朝。本文通過對2014年以來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全國卷、大綱卷和海南卷的客觀選擇題的梳理,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宋朝歷史的必備知識進行初步整理,并提出教學啟示,希望對高中歷史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考歷史試題;宋史;必備知識;教學啟示
宋朝在學術界和大眾認知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內藤湖南倡導的“唐宋變革論”也強調宋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近代西方的相似性。這些學說在中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有人甚至主張:如果沒有蒙元因素,宋朝可能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
高考歷史試題不僅致力于考查中學歷史基礎性的必備知識,同時也關注當代學術熱點,引領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那么,宋朝在高考真題中出現了哪些知識呢?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有哪些啟迪呢?本文通過2014年以來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全國卷、大綱卷和海南卷的選擇題,從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按照高考試題的時間順序對宋朝歷史進行初步整理,并分析對高中歷史教學的啟示。
一、政治方面
政府管理加強。(2016全國2卷26)地方行政機構權力削弱。(2017海南卷4)宰相權力日益下降。(2018全國3卷25)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力。(2019全國3卷26)
宋太祖對史官記載皇帝“誤失”悶悶不樂,反映了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2016年全國1卷26)宋代宰相祖輩多為無官職者,反映出社會階層流動加強。(2018全國3卷25)募兵制,士兵數量眾多且待遇優厚,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2019全國3卷26)
慶歷新政否定官員特權。(2014海南卷5)陳橋兵變前,謠讖“點檢當天子”盛行。(2015海南卷4)青苗法,“青黃不接”(2015海南卷8)斧聲燭影事件中晉王趙光義的行為。(2017全國3卷27)實現了局部統一,沒有解決邊患問題。(2017海南卷4)世家大族影響減弱。(2018全國3卷25)軍隊戰斗力削弱。(2019全國3卷26)
小結:集中考查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加強,但重點不在于具體措施,而在于強調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在程度上的強化,在教學中應注意引領學生理解歷史概念,如“宰相權力日益下降”對應君主專制,“政府管理”“地方行政機構權力”“對地方的控制力”對應中央集權。其次,強調傳統政治智慧,如重視史學的優秀傳統,科舉制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最后,對于具體的政治事件,如陳橋兵變、斧聲燭影多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考查,而慶歷新政、邊患問題、青苗法、科舉制削弱世家大族、軍隊戰斗力弱的積弱問題也是歷史常識,沒必要過多挖掘。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對兩宋軍事提出了要求,在此方面(除了募兵制外)應稍作補充,形成關于宋朝歷史發展的完整的時間線索,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
二、經濟方面
經濟重心南移到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而非四川地區。(2014全國2卷26)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崇拜得到朝廷認可,反映出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2015全國1卷26)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明顯,經濟發展促進文化興盛。(2015全國1卷27)農業技術進步,促進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地區。(2015全國2卷26)黃河流域人口因戰亂大規模南遷,促進江南經濟在南宋時期得到很大發展。(2016海南卷8)北方人口南遷,南方民眾在丘陵山區的坡地開辟梯田,適應了南方深入開發需要。(2018海南卷3)江南文化成為主流。(2019全國1卷26)
土地集中加劇。(2015全國2卷26)少數“主戶”占有全國大部分土地。(2016全國2卷26)土地兼并加劇。(2018海南卷3)土地制度調整。(2019全國1卷27)土地所有權變更極為頻繁。(2019全國3卷27)
商人的社會地位未提高。(2014全國2卷26)坊市制度瓦解。(2015全國2卷26)坊市制度崩潰。(2016全國2卷26)坊市制度逐漸被打破。宋代鎮的長官從“只掌防戍守御”到“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2017海南卷4)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不高。(2018全國1卷26)南宋初年,餐飲名店遍布杭州城,著名店主被宋高宗召見,表明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政府弱化了市場管理,商人社會地位未提高。(2018海南卷4)
北宋中期,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它產生于鐵錢流通的弊端,但也造成了民間商業糾紛。(2014全國2卷26)鼓勵海洋開發。(2015全國1卷26)海外貿易拓展。(2015全國2卷26)北宋前中期,四川山谷中的大量竹筒井采用新技術和自由雇工,反映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2018全國1卷26)宋代,主要依賴海路運出的中國物品是瓷器。(2019海南卷3)
宋代經濟未嚴重衰退。(2016全國2卷26)
小結:集中考查經濟重心南移、“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和城市經濟職能增強。在經濟重心南移方面,原因上重視梯田等農業技術、北方人口南遷,內容上強調江南的地理范圍,影響上使南方文化(東南沿海民間崇拜、江南文化)影響力擴大。在“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方面,在性質上屬于土地制度調整,在作用上,加劇土地兼并,進而理解土地兼并造成土地集中、土地所有權變更的本質。在城市經濟職能增強方面,重視坊市制度從唐朝后期瓦解到宋代崩潰的發展歷程。結合宋代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弛雖然政府弱化了市場管理,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地位沒有根本提高。結合鎮、餐飲店的具體事例,引領學生從經濟視角對酒稅、店主被皇帝召見進行理解。同時,關注海上絲路、企業創新和紙幣等彰顯中國自信的先進內容。在政府鼓勵下,宋代海外貿易、海洋開發得到發展。在企業創新上,關注民營手工業在技術和經營方式上的改善。在經濟常識上,認識錢荒、交易憑證、商業糾紛。最后,對宋代經濟要有總體認識,高度繁榮而不是嚴重衰退。
三、文化與社會方面
理學家基于“本善習遠”的人性論,主張“存天理,滅人欲”。(2014全國1卷26)女性地位低下。(2014海南卷3)士人科舉的必讀書目。(2014海南卷7)女性地位下降。(2015全國1卷26)理學影響力不斷擴大。(2015全國1卷27)北宋僧人主張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于治”。這反映了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儒學仍是社會主流思想。(2015海南卷5)孔子著作《論語》成為儒家經典四書之一。(2016全國1卷24)追封忠義勇武的關羽,反映了對關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要求。(2016海南卷7)“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017海南卷2)“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2019全國2卷26)
印刷技術進步促進商業繁榮。(2014海南卷7)傳統文人畫的特點。(2017全國3卷31)傳統文人畫的基本風格。(2019全國3卷31)從適合配樂演唱的角度看,宋詞發展為元曲。(2019海南卷5)文人雅士必備的素養是圍棋,捶丸、蹴鞠興盛。(2019海南卷6)
小結:集中考查宋代理學。在背景上,強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尤其是三教歸于儒的傾向。在內容上,不僅強調天理的本源性,“存天理,滅人性”等歷史常識,也注重《三字經》、朱熹、范仲淹、程顥等名言。在影響上,強調忠義道德觀的塑造,儒家經典、士人科舉必讀書目《四書》的產生等優秀傳統文化,也突出女性社會地位下降的局限性。同時,關注活字印刷術、文人畫、宋詞、圍棋、蹴鞠等優秀傳統文化。在此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適當擴大視野,從社會史觀角度幫助學生了解宋代的社會日常生活,發現生活之美。
綜上所述,高考歷史真題對宋朝歷史的考查,集中關注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傳統政治智慧、經濟重心南移、土地政策、城市商業、宋明理學、傳統藝術等必備知識,不過考查形式多樣,史料細致,要求學生對歷史關鍵概念進行深刻理解,在立意上重視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激揚愛國主義情懷,努力增強學生“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僅使學生掌握和理解歷史基本知識,還要重視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思政課的落實問題,打造有趣、有料、有味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019.1重印)。
[2]于涵.新時代的高考定位與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01)。
[3]徐奉先.恢復高考40年歷史學科考試命題評述[J].中國考試,2017(10)。
[4]教育部考試中心.深化考試內容改革 凸顯學科育人功能——2019年高考歷史試題評析[J].中國考試,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