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卓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培育高素質、高技能、高思想的人才,中職院校責無旁貸。
中職思政課面臨困難重重,中職大多數是中考未考上普高,來到中職院校。部分學生自己不愿讀書,父母強制要求來讀書上學。部門學生初中被學校開除、勸退,甚至進入工讀學校讀書。初中教育階段成績落后,基礎差,進入中職階段存在聽不懂,干脆不聽的惡性循環,缺乏學習動力。家庭環境惡劣,留守兒童、離異家庭比重高。初中階段成績落后,受老師區別甚至是歧視對待,造成中職學生厭學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造成“玻璃心”、易怒、難以管教、不服管教,部分學生家長面臨著太難管、管得累、管不住等問題。當前,在中職思政課實際教學當中,學生思政基礎差,道德水平低下,嚼檳榔、抽煙、打架、戀愛等問題嚴重。學生上課極易走神,課堂上學生時常倒下一片在睡覺、玩手機、嬉戲打鬧,老師一人講課。同時還存在著部分學生不服管教,直接與老師發生沖突,使得許多老師感到寒心,備好的課程學生不認真對待。但與此同時,還是有部分學生想學,但受調皮搗蛋學生影響無法專心聽課學習,這就給中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扣好第一粒扣子,上好第一堂課。軍訓是中職生的第一堂課,要抓住好軍訓這個契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習我黨帶領人民軍隊進行英勇抗戰的光輝事跡,了解新中國成立70年各項重大成就,觀摩大閱兵視頻,普及武器裝備知識。例如我國的新型航母、新式飛機、東風系列導彈,結合音頻、影像等資料培養一大批“小軍迷”,培育立志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精神,把自己的人生規劃與國家相連,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開學第一個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早起早睡、尊師重道,軍事教官和指導員需相互配合,從言行舉止、品德、思想嚴加管教,改掉惡習,做到防微杜漸。
思想政治培養在日常。教師、學校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德育為先,德育樹人。避免死板灌輸給學生,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致使學生學習興趣受到嚴重影響。要做到不僅思政課講思政,并且堂堂課都要有思政。每堂課除了要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外,還要有思政目標,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尊敬師長、孝順父母、感恩社會、報效祖國。將思政課運用在日常的實踐當中,學生犯錯時抓住問題。有些中職學生性格剛烈,常會出現打架、吸煙、戀愛、厭學、棄學等問題。應及時勸阻,言傳身教,運用科學方法及時傳授思政知識,糾正錯誤。
當前全社會在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職學生部分畢業后將直接進入工作崗位成為技術性人才,因此對工匠精神的鍛造,從中職開始需要重點培養,要讓工匠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成長。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一絲不茍地對待教學,使學生耳濡目染地受到感染,同時要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工匠精神。一般認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
思政課要讓學生提高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做情緒的主人,控制情緒,改掉惡習,成為一名積極向上的有為青年。
中職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部分中職學生品德、素質涵養水平不高,厭學心理較強,開展難度較大,教師應樹立良好心態,夯實理論功底,創新教學,涵養高尚師德、良好的專業形象,才能做到親其師,授其道。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語言技能使人愉悅,也能撫平傷痕。馬可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與伴隨著報紙長大的60后、70后,伴隨著電視長大的80后、90后不同,00后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對于網絡用語,短視頻、網絡直播他們更感興趣。思政課要敢于利用充滿正能量、有利于中職生學習的網絡資源,讓更富有藝術性、趣味性的內容走進思政課。打破傳統思政課枯燥、乏味、無趣的問題,讓思政課更接地氣。
運用典型案例教學,學習人民公仆焦裕祿同志,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用“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無畏精神,干出了感天動地的事業;學習雷鋒同志,不為一己私利,干一行愛一行,為了人民無私奉獻;學習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心系百姓,解決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溫飽問題,心系國家,將專利無私奉獻給國家。將模范人物作為學生的榜樣,通過模范人物、典型事例讓學生從其中認識、理解、感悟榜樣的力量,從而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自身品行修養。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在課外讓家長做學生的思政課導師,讓家長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家長也需要轉變觀念,改變教育非打即罵的模式,以鼓勵教育為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藝全面發展。
思政教學應抓好第一堂課、每一堂課,結合中職學生行為性格特點展開教學。教師應提高自身政治理論水平與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教學水平,使中職學生愛上思政,讓思政課有內涵、有趣味、有靈魂,讓其真正走入中職學生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