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梅
摘 ?要: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反過來數學知識又使現實生活更合理更科學,所以說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稊祵W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币虼?,數學教學要求選材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教學,為學生精心創設學習數學知識的情境,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數學,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關鍵詞:生活 數學 聯系
一、利用常見物體,引出數學問題。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生活經驗引出數學問題,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的學習、探索之中。
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先讓學生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看見過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學生舉出多種實物,如臉盆、水杯、水桶、下水道洞口的蓋子、車的輪子等等,然后我緊接著問:為什么要把它們設計成圓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這些司空見慣的物體蘊含的科學道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接著我水到渠成引出學習的內容:“這些好處其實都與圓的特點有關,等學了圓的知識之后,大家就會明白它的設計道理。”
通過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開頭,不僅使兒童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而且使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二、創設生活情境,提升學習動力。
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
例如,教學“按比例分配”時,上課一開始,我帶進教室一捆書,問學生:“你們分過東西嗎?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批科普讀物,想分給同學們課余時間看,你覺得應怎么分?”同學們紛紛談了自己的想法,歸納出分東西要思考“有多少?分給誰?怎么分?”接著告訴學生:“這批書一共200本,我們班共有5個小組,怎么分?”學生說:“平均分,列式為200÷5=40(本),每個小組40本?!边@時我又提出新的問題:“我們班5個小組人數不等,第一小組8人,第二小組9人,第三小組11人。第四小組和第五小組都是6人,你認為按上面的分法合理嗎?”學生紛紛提出:“按小組分不合理,必須按各小組人數的多少分?!庇谑菍W生提出了許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總本數除以總人數,再分別乘各組的人數;有的說可以先算每組人數各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再用總本數乘幾分之幾,等等。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建議,指出這種按每份數大小分配的實際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然后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求出各組應分多少本。
像這樣,從學生身邊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問題,讓學生與數學問題親密接觸,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就會學得主動,從而喜愛數學,愿意學數學。
三、聯系生活實際,滲透思想德育。
我在教學中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態度和價值觀,在問題情境創設中盡可能自然地滲透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關系的價值引導。
如在上《買花》這節課時,就在混合運算的教學中穿插了在“三八”婦女節即將到來之時,孩子們選購鮮花作為禮物送給媽媽這樣的生活情景。相比之下,有些人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孝不孝敬父母不重要,甚至還有很多家長也是這樣來與老師交流的,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與我們的德育是沒有多大關系的。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尊敬,又怎能期待他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對社會、對他人、對國家有多大的責任、有多大的作為呢?課后有家長十分感動地打電話對我說:“張老師,真沒想到咱們家里的小皇帝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今天放學回家,竟然主動地提出讓媽媽休息,自己打掃衛生,收拾屋子,說是要把這作為三八婦女節的禮物送給媽媽。”她非常感謝老師對小孩子的正確教育引導。有的家長喜出望外地拿著孩子用零花錢買的禮物,別提有多開心,連聲夸獎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感謝老師在教會孩子知識的同時,教會了孩子做人。
在百以內加減法練習課時,我出示了2018亞運會獎牌數的調查回顧,在一個個莊嚴的獎牌頒發儀式中,將一個個百以內的加減法的認識提煉出來,孩子們通過課前調查與課堂交流,了解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與亞運會有關的知識與信息,甚至在班里還掀起了一股體育鍛煉的熱潮,一個個想拼搏奪冠,為祖國爭光添彩。
立德樹人,不僅是品德課、班主任的事,在數學課教學中也要精心設計,將新課程的人文情懷、環保意識、行為規范、倫理道德,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
四、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應用能力。
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利用數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則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理解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數學教材中有一些應用題,有些情境設計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學生沒有親眼看見過,沒有親身經歷過,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不能很好地訓練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善于處理教材,聯系生活實際,把社會生活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學習的大課堂中去。
例如我在教學“百分率”時,發現課本上的習題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求百分率的含義。我于是就列舉了一些學生熟悉的、貼近他們生活的數學問題來取代。例如(1)本班數學期中考試有40人參考,35人及格,其中25人優秀,求這次考試的及格率和優秀率。(2)本校有學生280人,昨天因病請假5人,求昨天全校的出勤率。(3)體育課上,小明和小亮進行投籃比賽,小明投20個,中15個,小亮投18個,中14個。求誰的投中率高?
通過改編和自編習題,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應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身邊的問題,這樣,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總之,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請進課堂,課堂上數學知識就會學得好,記得牢。下課后,畢業后,學生習得的數學知識就不會還給老師,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地運用數學知識。
只有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才能讓學生感到數學很親切,才能感到生活中處處皆數學。這樣學生才能在一種熟悉環境中,想學數學,樂學數學,進而學好數學,用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