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燁
摘 ?要:現在的教育,總有一些父母和教師性子過急,他們把目光集中于孩子們的一些顯性比較,讓孩子們無形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一些父母心則比較“大”,只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卻等著孩子自己“改變”“學習”和“成長”。更有家長因自己的生活質量或生活結構發生變化,無意或無力幫助孩子變化,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困惑及掙扎。
教育學、心理學的規律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明確教學目的是關鍵,是起點。要實現教學目的,就要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教師若能在孩子發生如此問題的情況下,解決好這些問題,對解決初中學生學習、生活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關鍵詞:特殊問題;家庭教育;愛
隨著社會發展,教師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一些特殊家庭影響的特殊學生。有的是父母在外面工作,子女由長輩負責撫養;有的是家庭破碎或重組,孩子長期處于迷茫的壓抑之中;有的則是單親或留守兒童,放任自由,我行我素。加之現實社會環境的復雜,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孩子受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劇,導致特殊問題學生的出現,且這種情況亦有加劇現象。
當然,很多小孩就是在各種紛繁的矛盾中開始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人格,最終結果更多的是變得盲從和不自信。這個問題,也是在時代發展中多數家庭遇到的困境,也很難給出答案。
進入中學,孩子的生活、學習環境改變,心智發展加快,在學習、生活中對父母及教師的要求更高。此時處于特殊家庭的特殊學生的特殊心理則無形中開始顯現,從而引發孩子的學習、成長習慣發生變化。
或許,家長離異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雖然由父親或母親撫養,但因家庭生計所迫,沒時間照顧孩子,給孩子一種被拋棄,沒人要的感覺,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或許,家長再婚,因為內心的愧疚,對孩子過分溺愛,沒有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學習放任自流,造成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任性驕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或許,孩子因為自身的原因,受到社會上不良現象的影響和誘惑。由于缺少必要的保護機制,不能切斷這種誘惑,所以,孩子會慢慢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又或許,家庭教育出現不一致,也必將造成孩子的矛盾心理、雙重人格,進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而這種家庭教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越早,持續時間越長,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嚴重。
故而,家長應及時與學校進行溝通,分析孩子身上現象產生的原因,明確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尋找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及時改善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給孩子生活上思想上的關心和愛護,加強親子和諧。
做好孩子行蹤監管及引導,切斷社會上不良社會現象對孩子的誘惑。規范作息時間,明確學習、生活目標,引導孩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
更重要的則是處理好家庭教育的內部矛盾,協調好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個人認為,家庭成員間因孩子教育發生分歧屬于正常情況,但如何處理分析則需要家長們進行思考了。但總的來說,一是不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有分歧可事前或事后協調。二是適時讓孩子參與進來。當家庭教育主體間發生分歧且不嚴重時,可以將孩子帶進問題進行協商,尊重孩子的選擇,畢竟都為的是孩子能健康成長。三是家長應該在問題發生前先解決分歧,再與孩子協商,自重更要尊重孩子。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比較強烈的自卑感,做事缺乏信心,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
教師要時刻注意這些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問題,給予他們方法上的指導,平日多找這些孩子談話,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思想動態,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的決心和勇氣。對于這些學生的任何進步,我們都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要及時給予肯定,讓這些學生受到鼓舞,充滿自信,不斷進取,不斷進步。
教師要注重家校聯合教育的重要性。對于特殊家庭的特殊學生務必加強孩子家庭的了解,尤其是特殊孩子的特殊心理、行為,更應尋找問題來源。而這些工作無一能離開家庭個體完成。與孩子家庭的接觸,既能了解孩子的問題,也能消除孩子的戒心,更能準確把握問題的源頭,制定精準的教育思想。同時也可適時指導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
無論是家長、老師教導,還是孩子的轉變,無一例外都得通過大量的愛所堆砌。在教育中,愛是孩子們最寶貴的營養,是孩子們心的期待。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只有愛護、寬容、賞識孩子,使學生真正感到來自身邊的溫暖和呵護,不忘教育的初心,教育才富有實效。對于那些在學習、思想、行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孩子,在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走進孩子的內心,抓住教育契機,幫助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守護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往往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