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華
摘? 要:本文以開展幼兒晨間活動的價值入手,反思當前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應該注意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舉措,以期為幼兒園組織晨間活動提供有效參考路徑。
關鍵詞:幼兒園;晨間活動;實踐與反思
引言:
幼兒園是幼兒除了家庭之外,第一次系統性地接觸外界,他們在這里學習和運動,與他人和社會逐漸產生聯系。晨間活動致力于增強幼兒身心健康,促進其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與協調性。在幼兒園教學中普遍開展,對幼兒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值得不斷反思與探索新的發展形式。
一、開展幼兒晨間活動的重要意義
幼兒時期是孩子身體和骨骼發育的重要階段,適當的戶外鍛煉能夠促進其骨骼生長和協調發展。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幼兒第一次接觸家庭之外的外部世界,對人群和環境有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需要在不斷與外界產生聯系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適應性。綜合以上兩點原因,開展幼兒晨間活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通過晨間體育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幼兒培養和建立起熱愛運動的好習慣,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身體免疫力,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同時促進身心健康協調發展。
二、幼兒晨間活動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要注重安全性
幼兒晨間活動的時候可能存在亂跑亂跳的情況,導致安全問題,因而幼兒教師在組織活動時,重中之重是提高活動的安全性,確保幼兒安全。一方面,活動場所要安全。要遠離馬路、車輛、易燃易爆物品,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的活動環境。另一方面,活動強度要適中。制定活動內容時,充分考慮幼兒身體的接受程度,不能有高強度、危險性的運動,以避免因劇烈運動引發身體不適。再者,活動道具的選取要確保安全性。從材質、尖銳程度、體積等確保道具的安全性。材質要無毒,不能使用尖銳材料,體積不能太小,防止幼兒吞食。
(二)體育與教育相結合
晨間活動有利于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同時也是很好的促進教育開展的環節。在游戲和活動中滲透幼兒教育,相比于課堂內授課更能集中幼兒注意力,教學效果更明顯,效率也更高。因而幼兒教師要注重將體育活動與教育內容相結合。比如,可以小組游戲的方式,教會幼兒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在體育活動中深入挖掘教育意義,實現鍛煉身體的同時,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
(三)策劃要靈活多變
幼兒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同時也缺乏持久性。如果每天重復同樣的活動內容,很快就會喪失興趣。因此,教師在組織晨間體育活動時,不能墨守成規,按照既定的方式每日重復,而是要突破思維局限,善于組織和策劃新穎、富有創意的活動。注重多樣性的同時,還要體現靈活性。以幼兒接受程度和提高其身體素質為基礎,據此進行活動設計。
(四)要富有趣味性
晨間活動如果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是無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提高其參與興趣和動力的。因此晨間運動的設計要結合游戲的原則,讓幼兒在玩耍中完成體育鍛煉。以趣味性、多樣性的游戲活動形式,帶動幼兒投入到鍛煉中,從而完成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目的。堅決避免活動形式的重復單調。
三、優化幼兒晨間活動的有效舉措
(一)靈活變更場地,增強安全性
戶外晨間運動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氣、氣候情況的影響。比如下雨、大風、大雪天氣就不宜在戶外帶領幼兒運動。因而要靈活設置運動場所,除了搭建戶外地點,還要注重打造戶內可替代性運動場所,以便于戶外不方便活動時,及時轉移室內。同時,在開展戶外活動之前,教師應該先對四周的環境進行安全排查,排除安全隱患后在組織小朋友們帶戶外來。同時,老師要具備危險防范意識,在選取活動道具時要確保其安全性,以及活動過程中積極觀察幼兒狀態,發現不妥之處,立刻作出反應,從而保證活動的安全開展。
(二)幼兒是存在體差異的,我們應遵循幼兒發展規律
3-6歲的孩子身體素質各方面不會存在過大的差異,比如有的幼兒體育天賦好一點,有的體力好一點,有的體質差一些。這時候就需要老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分區域、分級別設置活動內容?;顒訌姸茸龀霾町愋浴=M織體質稍差的幼兒在游戲區活動,體質好的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在探索性較強的挑戰區活動。這樣一來,就能根據個體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從而提高體育鍛煉的效率。
(二)設置活動游戲,增強可選擇性
一方面,老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增強活動的游戲性。比如小貓吃魚、老鷹捉小雞等,讓同學們自由選擇喜歡的角色進行扮演,通過創設童話場景,來促使幼兒投入到活動中來。另一方面,老師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注重多樣性,并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讓其自由選擇想玩的游戲和活動。比如有的幼兒喜歡玩毽子,老師可以教他們踢毽子,或者用球拍拍毽子;有的幼兒喜歡玩球,老師就可以教他們踢球或者傳球。總之,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增強晨間活動內容的可選擇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只有具備靈活性,增強安全性,體現個性化,提升可選擇性,才能不斷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美玲.有效開展幼兒園晨間活動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22):22.
[2]王春暉.因地制宜優化幼兒園晨間戶外體育活動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7(2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