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智貴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問題意識,是數學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求。在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包括點、線、面,基本的平面圖形的認識及計算、測量、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等。它們來源于生活,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通過“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而且在直觀具體的“圖形與幾何”學習中,更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基于這一點,2018年9月,我對所教學的六年級二班35名學生開展了“圖形與幾何”“數學問題意識”方面的一些調查。
一、調研的方式、內容及目的
(一)調研的方式、內容:這次調查采取“書面問卷”的方式,開展了“學習習慣與態度中對數學問題的發現、提出與闡述方面的調查”及“該年段對學習‘圖形與幾何’內容的學前學習情況調查”兩個方面的調查。
(二)調研的目的:通過對學生兩個方面的問卷調查與分析,有利于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提出針對性的學前調查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收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習素材,聯系學習經驗與生活實際,能否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并提出有效而關鍵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圖形與幾何”中問題意識的培養及訓練。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二、學生問卷調查情況分析及建議
(一)在學習習慣與態度中對數學問題的發現、提出與闡述方面的情況分析及建議:
調研內容及情況分析:
1.在生活中,你能發現與“圖形與幾何”有關的數學信息嗎?
2.在學習生活中,你能發現老師講解中、學生發言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嗎?
有71.4%的學生能發現生活中與“圖形與幾何”相關的數學信息,有80%的學生能發現老師、學生發言中存在的數學問題,說明在“發現問題”方面多數學生在生活中還是善于觀察和思考的,能從生活中發現有用的數學信息,并聯系生活與課堂,產生聯想與疑惑,生成一些數學問題,為“問題意識”的培養打下基礎。
3.在學習“圖形與幾何”中,你能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嗎?
4.在“圖形與幾何”學習中,你能根據學習材料主動提出數學問題嗎?
5.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你敢于提問嗎?
6.在課堂上,對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你能主動、積極思考嗎?
聯系生活實際,有77%的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需要出發提出與“圖形與幾何”相關的數學問題;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有62.9%的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主動提出數學問題;有51.3%的學生在學習有困難時偶爾敢提問。說明在“提出問題”方面,多數學生可以提出數學問題,但離開課堂、老師后的主動性不強,存在不善于提問、不敢提問的心理負擔,也缺少主動思考問題的動力和習慣。
7.在學習中,你怕提出數學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8.你提出的數學問題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了嗎?
9.你提出的數學問題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有42.9%學生怕同學嘲笑而不敢提問;有54.3%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偶爾得到認同。74.3%的同學提出的數學問題表述不清;有2.9%的學生面對問題不加思考,隨意回答。說明有部分學生面對提問存在一定的心理負擔,怕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欠缺,缺少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導致提出的數學問題缺少條理性,不是有效而關鍵的數學問題,這對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也有較大的影響。
(二)對學生在學習習慣與態度中對數學問題的發現、提出與闡述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收集與“圖形與幾何”相關的學習素材,只有通過眾多的感性素材,才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有用的數學信息,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內心需要”而產生數學問題。
2.教師要善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激勵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提煉有效的數學信息并發現數學問題,并能提出有效、重點關鍵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3.老師要營造平等而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只有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克服心理負擔,不怕得不到老師和同學認同。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4.引導并鼓勵學生清楚地表達數學問題,敢于質疑老師同學提出的數學問題,參與問題的討論,深入思考數學問題,并能清楚闡述自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只有不斷地參與思考與討論,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問題意識。
三、該學段對“圖形與幾何”開展學前調查情況分析及建議
(一)調查內容及情況分析:
1.經過以前的學習,你已經知道或者掌握“平面圖形”哪些方面的知識?你能把你知道的寫出來嗎?
關于學生對以前平面幾何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是較好的,只有部分學生對平面幾何中的“周長、面積、體積”還是遺忘較多,說明在學習中還需要進行彌補。
2.在學習與探索“圖形與幾何”相關知識時,你知道或掌握了那些探索的方法,能介紹給同學們嗎?
對于學生掌握的學習與探索的方法方面,還是有部分學生除掌握觀察、量一量、折一折、以及“轉化思想”外,確實有較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其探索與學習的方法,多數學生不懂就只有問老師、同學,說明學生的動手能力與探究能力十分欠缺,學生只想知道知識的結果,不想知道“為什么”產生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十分低下。
(二)對“圖形與幾何”開展學前調查情況的建議:
1.在新課教學前要安排學生多去觀察、收集相關的學習素材,積累足夠的感性材料,為新課教學作好充分的準備。要以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從中能不能想到一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并把想到的問題進行一定的整理。
2.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準備好有針對性的學習素材,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好讓學生在其情境中觀察、體會、思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觸動問題意識;同時老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有一個良好的心境參與學習、思考、交流,大膽質疑,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充滿信心。
3.老師要作好課后的總結分析,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什么沒有數學問題產生;有的學生為什么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有的學生為什么不能把自己想的數學問題與同學老師分享與交流。老師要多想為什么,只有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吸取教訓,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注意情境與各環節的設計,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總之,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最重要的。“圖形與幾何”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最緊密,要讓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內需”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有問題要解決就要在生活需要中產生問題,而“問題意識”是“產生問題”的源泉。故在學習“圖形與幾何”中,學生要在“學前”收集學習素材,預習中產生有效而關鍵的“數學問題”,為探究新知產生興趣與愿景;而教師的教學設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才能更好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