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心

.
摘 ?要:基于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無論是高中物理的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均發生了一定變化。正是因為這一教育背景的存在,所以在學習有關物理知識時,學生應該對自身學習策略與解題思路加以優化。對此,文章將會著眼于高中物理電力知識,對有關學習策略與解題思路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物理電路;學習策略;解題思路
引言:
在新課改背景下,物理知識的學習更傾向于知識的合理綜合運用,能夠熟練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題目。在關于電路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物理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找到有效的學習策略及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解題效率。
一、簡析高中物理電路知識有關學習策略
第一,注重課后分享與總結。對于電路這部分知識而言,不僅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而且抽象性也相對較高,無論是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總結能力,均提出相對較高的要求。所以高中物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后,需尋找合適的時間積極鼓勵并有效指導學生及時總結課堂所學知識。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獨立整理并歸納電路知識,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分析與回顧。這樣能夠使學生全面認識電路所涉及的知識點、原理與規律,在對學生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增強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注重整理與課前預習。正如“凡事預則立”所體現的,對于學生學習整個過程而言預習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物理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預習能力與整理知識的能力加以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可以把預習當作一種切實有效的物理知識學習方法。在教授新課之前,需積極引導學生對電路新知展開及時預習,特別是學生初步學習電路知識的時候,應訓練學生適應課前預習。與此同時,在預習中還要指導學生,一方面針對教材中的公式與定理自行推導與研究;另一方面還要與教材有關實驗與經典例題相結合,自行驗證自己的推導過程是否正確,如果存在問題需要做到及時找出及時糾正。要是存在自己難以解決的物理問題,可以把問題留在課堂,尋求教師的有效指導。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物理課堂學習效率。
第三,重視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其實電路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對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尋找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電路知識與問題,自行展開分析與深入研究。此外,教師還需要正確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到有關知識在實踐操作中加以應用。例如:簡單的家用電器維修、電路連接等。通過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電路知識,而且也能切實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簡析高中物理電路知識相關解題思路
第一,常規性思路。經過一段時間的物理知識學習后,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審題技巧、怎樣切入主題、如何檢查等基本解題思路,在有關電路知識的實際解題中這些解題思路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在解答電路問題時,學生在審題結束后應依據題目所給的內容繪制電路圖,之后在草紙上的電路圖將已知條件進行正確標注。由此能夠使得理解問題更加清晰,也可以理清答題思路,這樣就可以與所涉及的知識點結合正確解答。
第二,理清解題思路與步驟。在實際解答過程中學生需要明確當中的考點及步驟。在解決有關比值問題過程中,可以將其中的某一個量設定為一個字母等方式。也就是說,只要學生找到將合適的解題思路,就可以將問題順利解答。我們以下面一問題為例:如圖1所示,電阻=2Ω,=3Ω,1=1Ω,在與之間接一電源,開關1和2都均打開,試問此時3個電阻消耗的功率之的比值是多少?要是兩個開關均處在閉合狀態,試問三個電阻此時的消耗功率比值是多少?在回答此類電路問題時,學生應理清自己的思路,要是題目中電路圖并不是十分清楚,學生首先要畫出兩種情況的電路圖。這樣學生就能知道電路分別為串聯以及并聯關系,從而使用相關定律解答。兩個開關打開時,電阻為串聯且電流相等,則由=可知,功率之比等于電阻比值為::=1:2:3;當開關閉合時,為并聯且電阻兩端電壓相等,則由=可知,功率之比與電阻成反比;故::=6:3:2。
第三,數形結合。因為在學生審題后會畫出和題目相關的電路圖,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就會使用到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數形結合思想。其實這種思想在解決電路問題時也是十分有效的,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準確度與效率。關于電路知識問題,經常使用到數形結合思想進行解題的,例如:-圖像、功率以及電源電動勢等。在遇到上述類型的電路問題時,學生首先要認真審題知道題目隱藏的真實含義,之后在草紙上畫出相應的電路圖,進而找出便捷高效的解題方法。
結束語:
對于物理教學而言,物理教師不能只是傳授學生物理理論知識,還要對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加以培養,進而指導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與思路。此外,教師還應積極使用實例教學,培養學生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尋找屬于自己的學習策略,使其可以熟練掌握電路知識。
參考文獻:
[1]李之后.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電學實驗的學習方法研究[J].時代教育,2017(10):104.
[2]趙宸宇.高中物理電路知識學習策略及解題思路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1):110—1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