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延坤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來到北京市海淀區圖強第二小學12載,伴隨著學校一次次的攀升發展,我也由一名青澀的大學畢業生成長為海淀區英語學科骨干教師。對我來說,在圖強二小的日子里,寫滿我的成長與收獲。
初出茅廬,在摸索中求適應
2007年夏天,從象牙塔走向三尺講臺時,我的人生就開始了嶄新的篇章。可是我還沒有來得及感受由學生轉變為教師的興奮心情,就為一下子承擔3個班級英語教學的繁重工作而焦頭爛額。全新的教材,陌生的學生,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開學才一個月,又迎來了學校的“圖強杯”評優課。時間緊迫,經驗不足,我感覺有些茫然無措,甚至連什么是“試講”都不知道,就“狼狽”地上完了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公開課。
事后,我認真地做了反思:感到自己面臨太多需要學習和摸索的東西,理論和實際尚不能有效結合,很多時候即使自己非常努力地備課,可是最終課堂的呈現與預期的效果還是相差很多。
起初,我很困惑,也很沮喪。但是一想到我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我的學生們負責,我就鼓起了勇氣。在學校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我以自己的實際教學為基點,閱讀各種各樣的書。在讀書過程中,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學的底氣。我虛心向組內的教師請教學習,認真鉆研新課標,積極開拓教學思路,詳細備課,并把一些大學和培訓課上學到的先進教學理論及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
努力鉆研,在學習中見成長
像我們這樣的新老師,只有多聽課,才能夠逐漸積累經驗,所以我對每一次聽課的機會都十分珍惜。起初是從同組教師們的課中學習課堂的掌控技巧。之后隨著學校“圖強杯”評優課和“世紀杯”評優課的相繼開展,我的眼界拓寬了,無論在教學理念方面,還是在教學設計方面,我都收獲良多。聽完課之后,對照聽課記錄,我把自己的備課教案進行修改,將他們的優點和長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不僅如此,學校在培養青年教師和鼓勵教師進修學習方面大力投資,我抓住學校提供的校際交流學習機會,打破了以往教學的固定模式,學習到了新穎的教學方法,明白了怎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學校鼓勵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的影響下,我漸漸養成了上完一節課馬上就寫反思的好習慣,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在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充實自我、優化教學。與此同時,我還把教學反思撰寫成案例,積極參與論文投稿,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
抓住機遇,在實踐中促提升
每一次上公開課,都是鞭策自己成長的有效途徑。學校給予了我展示學習成果的實踐機會。通過反復備課、試講、修改教案、反思等一系列活動,我不斷進步著。從起初“圖強杯”時的無從下手,到海淀區研究課上教研員的肯定與認可,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與教研員探討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讓我眼前一亮。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教學設計中也可以這么用、這么問。我的課越上越有勁,學生們也越來越愛聽。
得力于學校“雙培養”計劃和自己平時的不懈努力,我連續三屆被評為海淀區英語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同時也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教師,獲得了“青年教師崗位能手”“優秀共產黨員”“學生喜愛的教師”等榮譽稱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為更多的青年教師樹立榜樣。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圖強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