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自昌









宋代把中國陶瓷的發展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升華出柴、汝、官、哥、定、鈞等名窯和眾多青瓷窯區。宋瓷和宋詞成為宋人對世界文化的兩大重要貢獻被載入史冊。
研究宋瓷,探究宋瓷發展的脈絡,葉寘《坦齋筆衡》之“陶器”、顧文薦《負暄雜錄》之“窯器”是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兩則文獻分別出自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陶宗儀編纂的筆記類叢書《南村輟耕錄》和《說郛》卷十八。葉寞和顧文薦均為南宋人,所遺資料為當代人記當代事的文獻,因此被現代宋瓷研究者稱為最具權威的史料。在所見的宋瓷的論文中常引用的“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就出自這兩本書。由于斷句、認知的不同或研究需要等原因,產生諸多各取所需的解釋。
兩書所述內容大同小異,是不是陶宗儀在編輯叢書時誤收或顧文薦、葉寘相互轉抄時增加了自己的認知,有不同看法,這里不作評論。本文僅以《南村輟耕錄》所引用葉寘的《坦齋筆衡》的版本來試解讀,并把顧文薦的《負暄雜錄》原文截圖附上以對照和參考。
一、陶宗儀與《南村輟耕錄》
陶宗儀(1316-?),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巖(今清陶鄉)人。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自幼刻苦攻讀,廣覽群書,因而學識淵博,工詩文,善書畫,成語“積葉成書”講述的便是他的故事。陶宗儀著作有26部近400卷,其中被清代《四庫全書》全文收錄有《南村輟耕錄》30卷、《說郛》120卷、《書史會要》9卷、《古刻叢鈔》1卷、《南村詩集》4卷,共5種164卷。《四庫全書存目》有《國風尊經》1卷、《草莽私乘》1卷、《滄浪擢歌》1卷,共3部3卷。所有著作中,以《南村輟耕錄》和《說郛》學術價值最高,是他窮盡畢生精力的代表著作。
《南村輟耕錄》又叫《輟耕錄》,所記多是歷史瑣聞筆記,以元代為主,宋代為次,少數上溯。有的是陶宗儀所見所聞,有的是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證辨偽,所以《輟耕錄》保存了豐富的史料。《輟耕錄》是陶宗儀于元末客寓松江南村時撰寫,從其好友孫作的序中,可見成書過程。
孫作序曰:余友天臺陶君九成,避兵三吳間,有田一廛,家于松南。作勞之暇,每以筆墨自隨,時時輟耕,休于樹蔭,抱膝而嘆,鼓腹而歌。遇事肯綮,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去則埋于樹根,人莫測焉。為是者十載,遂累盎至十數。一日,盡發其藏,俾門人小子萃而錄之,得凡若干條,合三十卷,題曰南村輟耕錄。上兼六經百家之旨,下及稗官小史之談,昔之所未考,今之所未聞……
《南村輟耕錄》30卷,抄錄的葉寘文在卷29。卷29共記錄了26個方面的內容,涉及多個朝代。首為《紀隆平》,詳細記寫了元末張士誠起義的背景和經過;《降真香》則描述了降真香的制作成分及燃燒的特點;《宋二十一帝》包括趙匡胤上三祖順、宣、僖三帝,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九帝和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恭帝,并端宗、帝昺;《許負》記寫了秦漢時期著名女相師許負的事跡;《李玉溪先生》記的是湖廣一帶的兩個仙人;《稱地為雙》記寫了云南一帶耕地的習俗;《骨咄犀》介紹了別名叫蛇角的藥材:《一門五節》和《一門三節》記寫了奉化和隴西的兩站節婦;《黃龍洞》介紹了今湖州黃龍洞景區;《粘接紙縫法》介紹了一種粘書不壞的技巧:《井珠人》描寫了井珠人與婚姻相關的風俗;《一錢太守廟》描繪了一個廉官的廟宇;《全真教》介紹了金元時期全真教誕生的經過;《馬孝子》記寫了元代山東鄒縣孝子馬伯杰;《楊貞婦》介紹了天臺金沙里孝女王靜安;《陶器》簡述了中國陶器誕生、發展至南宋時期的簡史;《墨》反映了各地名墨:《斫琴名手》介紹了各地制琴高手;《古琴名》介紹了古琴名;《戲語》記述了元末高郵一帶發生的笑話;《日家安命法》描寫了當時流行的算命術;《淮渦神泗州塔下》記寫了泗州塔的傳說;《寄衣》記載了洞庭劉氏的寄衣詩。
從以上20多個信息來看,涉及多個方面,多個至今仍用,也有部分失傳。從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刻意寫某個方面,也不帶任何自己的觀點,在元末文化受到大的破壞和文人受到追殺的情況下,作者只是想把有益的所見所聞所讀和所得到的寶貴史料留于后人,以免文化失傳。表現了中國文人對中國文化保護傳承的良知和責任。
二、葉寞與《垣齋筆衡》之“陶器”原文
1.葉寘其人
《宋人傳記數據索引》葉寘小傳:葉寘,字子真,號坦齋,池州青陽人,隱居九華山,以著書自娛。宋末監司論薦,補迪功郎、本州簽判。李春風先生《不知葉寘,何論“本朝”》考證,葉寘約生于宋光宗紹熙(1190 -1194)末至宋寧宗慶元(1195-1200)年間,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南宋國子監太學、宗學、武學“三學”學生發動了抗金反義和的學生運動,29歲的葉寘撰寫《三學義舉頌》給予支持。朝廷答應了學生的要求,但其處理結果令人失望。葉寘便隱居九華山,以著書自娛,至宋度宗咸淳三年( 1267年),七十高齡的葉寘才由“監司論薦,補迪功郎、本州簽判”。《不知葉寘,何論“本朝”》還引用了南陽一學者的考證:葉寘曾高祖乃北宋京西北路汝州葉縣人。宋世南渡,高祖徙卜婺州東陽郡(浙江金華)。又徙池州青陽,其祖輩從事制瓷業。
誠如南陽學者所考,葉寘祖籍葉縣,祖上又從事瓷業,唐宋時期屬汝州的葉縣應與汝瓷有一定的關系,或許南遷之后家族中仍然有從事瓷業的行當。葉寞對“陶器”的記錄于研究宋瓷就更有權威性了。
2.《垣齋筆衡》之“陶器”原文
宋葉寘《垣齋筆衡》云:陶器,自舜時便有,三代迄于秦漢,所謂甓器之也。今土中得者,其質渾厚,不務色澤。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遂有秘色窯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錢氏。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今浙江省龍泉市),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制,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余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從文中看出,作者全盤引用南宋葉寘的原文,未附加任何觀點。
三、葉寘《垣齋筆衡》之“陶器”試譯
古人行文惜字如金,多省字略詞,閱讀時需前后查照,把省略的字詞在文中完善其意。本人試按此法將原文翻澤如下。
宋代葉寞在《垣齋筆衡》中寫道:陶器,從舜時期已經有了,三代(夏、商、周)至秦、漢時期,人們把陶器叫作甓器。現在出土的古陶器,胎厚釉糙,不注重器面的顏色和光澤。五代的時候社會風俗崇尚奢華,不以金器玉器為貴,反而去追求銅器、瓷器為時尚,于是就產生了秘色瓷器。相傳錢镠為吳越國王時,越州窯廠燒制用來進貢的瓷器,一般臣子和百姓不得使用,所以稱作秘色。唐代詩人陸龜蒙作詩《秘色越器》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從這首詩可以看出,秘色瓷唐代已經有,并非創始于錢氏。
本朝,因(宮中使用的)定窯白色瓷器有芒口,不方便使用,就命令汝州制造青色瓷器。因為當時河北(定州、邢州、磁州),河南(汝州、唐州、鄧州)和河西耀州等地均生產青瓷,汝州窯燒造的青瓷器最好。江南處州的龍泉窯也燒造青瓷,但是瓷質比較粗厚(無法與北方的窯器相比)。政和年間,朝廷決定自己建造窯場燒造青瓷,稱其為官窯。
中興(偏安諱稱)渡江,(在臨安建都)邵成章管理后苑事務,稱為邵局。邵成章就參照過去(官窯的管理和制作)的辦法,在修內司建立窯場燒造青瓷器,(這個時候的窯場)叫作內窯。(內窯瓷器)使用的胎土和釉土經過多次澄洗,(器形)極其精制,油(釉)色瑩澈,被世人視為珍寶。后來在郊壇下另建立新窯,(燒造出來的瓷器)與舊(內)窯相比大不同了。其他如烏泥窯、余杭窯、續窯,均不能和官家的窯場相比。以前所說的越窯秘色瓷器,已看不見了。
四、葉寘《垣齋筆衡》之“陶器”試解
葉寘論“陶器”雖然不足300字,卻是至今發現最早論述宋代以前中國陶瓷主要是宋瓷的“專論”。第一段開始至“非始于錢氏”,簡述陶瓷的起源、發展到唐和五代秘色瓷的出現,而秘色瓷為民間禁用瓷,較為詳細論述竇為后論宋代宮廷用瓷作鋪墊。第二段“本朝”至“名曰官窯”,詳細講述了宮廷“棄定用汝”的原因,北宋時期青瓷在北方普遍燒造的盛況,宮廷對青瓷的青睞而命汝州造青瓷貢品,徽宗即位后自置窯燒造青瓷器,便有了官窯的名諱。之后為第三段,詳細敘述了南宋政府先后在修內司和郊壇下設置官窯的過程,感嘆南宋陶瓷發展的退步和沒落。
“陶器”是按時間順序展開論述的,有很強的邏輯性,為后人研究中國陶瓷的發展特別是宋瓷的輝煌提供了諸多信息。
其一,宋代相傳的“秘色窯器”始于唐代。文中第一段簡述了五代之前窯器的發展,重點提及五代吳越國窯器的進步,且考越州窯于唐代已有,并引唐代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作證。同時指出“秘色窯器”的含義是因其“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而非釉色所指。
由于越窯秘器“不得臣庶用”增加了神秘感,其釉色使官民間多有猜測和爭議。而越窯秘器產于五代時期的越國是被廣泛認可的。宋人周輝《清波雜志》、趙令畤《侯鯖錄》、曾慥《高齋漫錄》三書中均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均沒有說明秘器唐代就已經有了。
周、趙、曾三氏均為宋“中興渡江”后影響較大的人物。周輝(1126-1198),字昭禮,周邦彥之子,錢塘人。紹興年間曾應試博學鴻詞科,曾出使金國,晚年隱居錢塘清波門。著有《清波雜志》12卷,《清波別志》3卷,其中《清波雜志》記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也是研究汝瓷的珍貴史料。趙令畤( 1061-1134),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孫,蘇軾好友,后坐元祜黨籍。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所著《侯鯖錄》系軼事小說。曾慥(? -1155),宋道教學者,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孫。官至尚書郎,值寶文閣。晚年隱居銀峰,潛心修道。《高齋漫錄》為文言軼事、瑣談小說,記錄宋代的朝野雜事。三人均認為秘色瓷為五代吳越錢氏始燒,代表宋代的學術定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沿襲近千年,頗為談瓷者當成“經典”引用。198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史》,因受宋人論說影響,對秘瓷的燒造年代指出“越窯瓷器在五代時被稱為‘秘色瓷’”。
1987年法門寺塔基秘瓷的面世,解開了關于秘瓷燒造年代的歷史之謎。但隨之又引發秘色瓷產地之爭,其中耀州說占有很大市場,到1995年上海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才把法門寺秘色瓷納入了浙江越窯的軌道,對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點明秘色瓷的燒造年代也給予了肯定:“秘色瓷的絕對燒造上限至晚應是唐咸通十三年亦即公元872年。”(《法門寺秘色瓷發現的重要意義》)
千年后的今天,現代科技和考古發現證明,葉寞在當時“不識時務”的觀點是正確的,是中國宋代真正的陶瓷大家。
其二,葉寞在“陶器”中為什么沒有提到柴瓷。唐代秘色瓷、五代柴瓷和宋代汝瓷是中國青瓷的優秀代表,是中國青瓷史繞不開的節點。作為后世稱之為五大名瓷之首的柴窯,對宋瓷發展影響是巨大的。“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的柴瓷,上承“千峰翠色”的越窯秘色,下啟“汝窯為魁”的天青,為宋瓷巔峰的基石。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成稿于神宗熙寧四年的《歸田集》中談及“汝窯花觚”時云:“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作為“陶器專家”的葉寞不可能不知道柴瓷,也不能不讀《歸田集》。顯然作者在回避“陳橋兵變”這個在當時的敏感話題。
關于柴窯瓷的產地,清《南窯筆記》記得非常清楚:“柴窯,周武德年間,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一處,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明代營昭在《格古要論》中去“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乾隆《詠汝窯瓷枕》云“汝州建青窯,珍學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說明柴窯瓷和汝窯瓷是同根同祖同產地。
其三,有國之初為什么用“不堪用”的定窯白瓷。“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這句話,沒有說清是前朝宮廷用的是白瓷,本朝才改為青瓷,還是本朝初宮廷用的是定窯白瓷,在用的過程中發現白瓷“有芒”,就決定改用沒有“芒”的青瓷。顯然這里不應該是前朝,因為前朝用的是柴窯青瓷,只能是有國之初。葉寞在這里沒把其說清楚不是不知,而是故意為之。
顯德六年,周世宗柴榮去世,7歲兒子柴宗訓即位,僅兩個月后,也就是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了皇位。這就是趙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得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的短處。趙匡胤良心上愧對有知遇之恩的柴榮,故不愿目睹恩人用過的器物,同時也不愿讓大臣用著柴姓的東西聽著他趙姓的號令。
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后,銷毀前朝一切歷史痕跡,是歷代統治者的一貫做法。況且趙匡胤又有負恩忘義之愧,故此極有可能是趙匡胤把與柴姓有關的東西,包括柴窯、柴瓷一同徹底銷毀。
趙宋王朝初期放棄柴窯器物是合情理的,但放棄的就應有替代的,與柴窯風格相異的定窯自然就成了首選。
作者沒有提到本朝初用定窯,同沒有提到柴瓷一樣,主要是回避一個實事:陳橋兵變。
其四,本朝為什么命汝州造青窯器。宋初宮廷改用定窯白瓷,青瓷在民間的發展就少了禁忌,在經濟文化快速恢復和發展的宋代,京畿諸州政治文化中心的優勢條件,無疑是天下技術人才施展才華的向往之地。汝州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通衢之地的區位優勢,輔州之首的政治條件,很快成為北方的青瓷燒造中心。在不同層次需求的市場大環境中,陶瓷藝術家把智慧發揮到極致,柴窯美麗的天青色無疑會成為窯工追求的最高境界。
青瓷與白瓷的優劣,早在唐代就有分曉。陸羽在《茶經》中說:“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宋初朝廷放棄優于越窯的柴窯青瓷而用定窯白瓷,原本就是開歷史的倒車。但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不得不這樣去做。時間久了,趙宋皇帝自然淡化先祖“得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的愧疚,而心安理得地坐享真龍天子的天下。傳承著越窯、柴窯之美的青瓷一定會被朝堂關注。于是就找了個“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的借口,發生“遂命汝州造青窯器”的改變。
其五,本朝命汝州造青窯器的時間。關于“汝窯”燒造時間,陳萬里先生經分析得出,下限從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往上推到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燒造時間定為20年。根據是宋人徐競成書于宣和五年的《奉使高麗圖經》里有“汝州新窯器”一語。這一推斷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但也有專家根據葉真的“陶器”一文認為“汝州新窯器”就是“京師自置”的官窯。有新窯器就有舊窯器,“汝州舊窯器”則是命汝州造的青窯器。筆者認同后者。推斷命汝州造青窯器的時間為仁宗主政時期。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寧,經濟發展,文化科技昌盛,被史學家稱為仁宗盛世。乾隆皇帝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理由有三:一是時間接點合理。仁宗趙禎為宋代第四位皇帝,公元1010年5月12日出生,13歲登基,在位42年(1022年3月至1063年4月),是宋代主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主政時距宋建國已62年,符合遠離陳橋兵變和忘卻先祖“得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之愧疚的時間概念。二是經濟空前繁榮。宋仁宗在位42年間是宋朝最為繁榮的時期,國庫收入接近一億,是唐朝的10倍。這些收入大多來自商業,農業稅與商業稅的比重是3:7,據說仁宗朝中國的GDP高達2000億美元以上,占全球總量的50%以上。仁宗時期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據說是因為貿易量太大,銀兩和銅錢不夠用,市場催生出來的產物。仁宗朝手工業空前發達,制瓷、紡織、印刷、造船、礦冶達到了全新的高度。作為與大眾最為密切的瓷業,自然會走在百業之前,精美的瓷器超越前代具備了各種條件,宮廷改用青窯器成為可能。三是文化昌盛,科技發達。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這里“造極”的“趙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時期。“唐宋八大家”,其中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六位就出現在宋仁宗朝。此外,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的牛人名單可以拉得很長:范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張方平、趙抃、范鎮、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范純仁、柳永、晏殊、宋庠、宋祁、梅堯臣、蘇舜欽、蔡襄、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沈括、蘇頌……這些名動一時的名人有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等等。難怪蘇軾說:“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有這么多文人雅士的引領和助推,宮廷改用青窯器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科技方面,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出現于仁宗時代。這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稱其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其六,“汝窯為魁”。在命汝州造青窯器之前,宮廷改白器用青器是件大事,一經確定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所以在選擇上一定慎之又慎,下詔命全國生產青瓷的各州選送最好的產品到京城參加評選是不可少的程序。宮廷確定使用何地生產的青瓷對產地產品知名度的提高是無法估量的,在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宋代,各個青瓷產地在選送產品時是不會有保留的。宮廷組成的專家評審團通過對各州選送的青瓷器評比,認為汝州選送的青窯器最好,就決定用汝州生產的青瓷作為宮廷專用瓷。“汝窯為魁”應為宋代第三位皇帝真宗晚期和仁宗主政早期。
其七,汝州為宮廷造青窯器的時長和分期。葉寞在論述命汝州造青窯器沒有說清“命造”起始時間,但較為準確地論述了官窯設置的時間。但官窯設置時間是不是汝窯停燒的時間呢?當然也有不同的見解。
按上文分析,若命汝州造青窯器的時間為仁宗時期,仁宗在位42年。仁宗之后為宋英宗趙曙,1063年即位,為帝4年。英宗之后為神宗趙頊,1067年正月登基,在位18年。神宗死后其子哲宗趙煦即位,1085年至1100年執政15年。之后為徽宗趙佶。從仁宗到徽宗四代皇帝,執政近80年。80年來宮廷用瓷有無變化,汝瓷是如何發展和提升的,“專論”留下的是空白,給后人研究宋瓷造成了很大困難,雖然也有諸多記錄汝窯瓷的資料,但均不系統,讓學術界爭論不休。國家也動用了大量人力、財力對汝州境內的宋代窯址進行考古研究,試圖解開其留下的“謎團”。
本人猜想,命汝州造青瓷的時間應分前后兩個階段,前期為“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階段,源自周輝《清波雜志》第五章。或叫“官搭民窯”階段,或稱專為宮廷燒造的“貢窯”階段。這一階段較長,應為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仁宗節儉是宋代皇帝中出名的,“宮中揀退”高價出售符合這位“小氣”皇帝的作風。英宗則在位時間不長,還不具備改“祖法”的條件。神宗則一生追求變法求強,幾乎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根本沒有心思改變這些生活中的小事。
后期為“汝州新窯器”對應的“汝州舊窯器”時期,也就是不少學者所說的“汝官窯”或“官汝窯”階段,這個階段的汝瓷代表文博界所稱的宋瓷的巔峰期,具體時間應為哲宗在位的15年和徽宗即位初期的5年。神宗死后,年僅9歲的哲宗繼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為宰相,“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盡量與民生息。高太后主政后,因反對變法被調地方任職的大批文人比如蘇軾兄弟調中央任職。她治下的9年,史稱“元祜之治”,被認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樂的時代,堪比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社會安寧必促進文化繁榮,文化繁榮必提升人們對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的標準,當然包括宮廷用器的質量和標準。提高宮廷用器的質量和標準,必會讓更多國家頂尖的專家學者參與器物的研究、設計和制作,把某一特別的釉色指定為宮廷特用色而禁止民間使用也在情理之中。宮廷壟斷的汝窯器在形狀、尺寸、用料、工藝等方面會逐漸形成特別的標準,從而成為價值超過金銀的“名器”,“名器”定形和量產后,宮廷會將原有的器物換掉,以昭顯皇家的尊貴。
馮小琦在《汝瓷精品賞析》中稱:僅在北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約20年間燒造瓷器,產品少而精有關系。陳萬里在《汝窯的我見》中說:汝州燒制宮廷用瓷的時間是在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的20年之間。
這個時期生產的汝瓷,應由汝州地方政府派官員管理,或選擇安全的地方比如州衙附近“自置”窯場,從汝州各個窯口調集最優秀的工匠生產。也或將汝州最優秀的窯口購買整體搬遷到安全的地方成為官辦窯場。宮廷選派的各類頂尖專家接受地方窯務官的管理。人們稱這個窯場為汝官窯也是有道理的。
蘇轍于哲宗親政后的紹圣元年四月被貶至汝州任職。蘇轍在汝州任職不到三個月,被以“盜竊名器”等罪名貶至條件差的袁州任職。顯然這里的名器應為朝廷壟斷后的汝官窯制品,是不可以買到的。如果是“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蘇轍完全可以從揀退中選較好的購買,而不必冒那么大風險去“盜”。蘇轍汝州任職的時間正好是專家分析的汝窯器生產的“精品”期內。
其八,汝州為宮廷燒制的青瓷工藝整體有大的提升。宮中用器,既有與民間使用的通用器,比如碗、盤、洗等,也有特殊用器,比如祭天祭地用的禮器。特殊用器有嚴格的尺寸,可能藏著一些天數,屬“天機不可泄露”的。不管是通用器還是特殊用器,宮廷使用與民間是有別的。所以命汝州燒造的青窯器,不是汝州工匠獨立所能夠完成的。一般認為,宮廷用器要經過幾個程序:一是中央禮制局、太常寺組織國家頂尖設計師按要求設計圖樣報批。二是將批準的官樣繪制成圖或制成樣品,標明各部分的尺寸,送交窯場技工按樣制作試燒。三是窯場將試制的成品交設計者審定。四是審定通過后開始定量生產。所以命汝州造青窯器后,汝瓷工藝整體得到了提升,因為汝瓷融入了禮制局、太常寺的設計理念,突顯出了宋代高層統治者的審美趨向,體現出了宋代優秀的文化內涵。
其九,宋徽宗創立官窯的時間。徽宗設置官窯沒有準確的時間記錄,民間只能根據出現的實物給予猜測。私以為官窯設置應經歷從秘密到公開的時段。《坦齋筆衡》稱為“政和間”。這里“政和間”的“間”指一定的時間內,應為政和前后這個時間段的概數,包括政和前的大觀和政和后的重和、宣和。
徽宗趙佶(1082-1135),系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1100-1125),共用6個年號:建中靖國,1101年;崇寧,1102年-1106年:大觀: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10月;重和:1118年11月-1119年2月;宣和:1119年2月一1125年。
葉寘所述的時間概數,也有不少資料印證:《大維德所藏中國陶瓷圖錄》收有“大觀元年歲次丁亥三月望日將作少監監設汝州瓷窯務蕭服視合青泑初試火照”。顧文薦在《負暄雜錄》中給出京師自置的“官窯”在“宣政間”,即宣和至政和年間。
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奉命出使高麗,歸國后根據在高麗的見聞編纂《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卷三十二,器皿三,“陶爐”一條記載“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唯以此物最精絕,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說明高麗人也在仿制汝瓷,所稱的翡色與汝州新窯器的釉色差不多。
其十,宣政間京師自置的官窯在哪里。顯然,這里的“京師”指朝廷,指徽宗,不應指京城,因為只有人或官方機關的領導者才能自己置窯。徽宗于何地自置官窯,可以于修內司,可以于國都汴京,也可以于汝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從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和古文中承前省略,京師自置的官窯不在汴京,也不在修內司,而在汝州。根據“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前后邏輯關系,顯然后者省略了造瓷的地點是汝州和瓷的性質青窯器。如果原文是“政和間,于京師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則指京城就無疑問了。如果在修內司設窯,后文“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就應省略“置窯于修內司”一句,或將“置窯于修內司”移至前文:“政和間,置窯于修內司燒造,名曰官窯。”要知道古人行文是惜字如金的。
如果在京城,就無法“襲故京遺制”。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宗翰、宗望的軍隊困扣,京城一切全歸金兵所有,軍馬糧草、金銀財寶、皇后公主后妃宮娥任由金人取用,士族官民任由金人役使。典籍檔案、政府文件、禮樂器具任由金人取拿。畫院不存在了,官窯停燒了,窯務機構也解散了。文人畫家、工匠技師各色人才為金人重點擄搶的對象,他們和宮中的汝瓷官瓷、各種珍玩及宮中之物被作為戰利品與二帝一起押運至五國城。
而官窯在汝州就不一樣了。《宋史·列傳第六·宗室四》云:子櫟,燕懿王后五世孫。登元祜六年進士第。靖康中,為汝州太守。金人再渝盟,破荊湖諸州,獨子櫟能保境土。李綱言于朝,遷寶文閣直學士,尋提舉。
《宋史·列傳第九十六·范鎮從子百祿從孫祖禹》:子祖述,監潁州酒稅,攝獄掾,閱具獄,活兩死囚,州人以為神。知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鑿南山導水入洛,縣無水患,文彥博稱其能。以父墮黨籍,監中岳廟。久之,通判涇州。知臺州,奏罷黃甘、葛蕈之貢。主管西京御史臺。靖康多難,避地至汝州。汝守趙子櫟邀與其守,于是旁郡盡陷,汝獨全。
《宋史》中的兩個傳記,均說明靖康時期,守衛汝州的是太祖六世孫趙子櫟,他任用逃難的退役將軍范祖述為軍事參謀,保衛汝州的安全,在旁郡盡陷的情況下,保證了汝州沒有被金兵攻破。這樣就保證了汝州官窯設施和技術人員的安全,為中興東渡,襲故京舊制,在修內司置官窯提供了條件。
另外,史書記載:政和初,宦官楊戩主后苑作時,在汝州設括田所。宣和初,宦官李彥在汝州設西城所與括田所合并,為徽宗制造法物。
其十一,徽宗為什么置官窯燒青器。設置京師官窯的“政和間”這個時間點,對于我們探究徽宗為什么要在京師設窯燒造青窯器是很重要的。
徽宗為什么置官窯燒青器,目前有兩說。一是以朱文立先生為代表的“崇寧黨禁”說。公元1102年,徽宗在即位后的第二年改年號為崇寧,意為“追崇熙寧之道,復行新政”。崇寧時期對元祜黨人進行打擊,將元祜時期參與政治的文武官員司馬光、蘇軾等309人扣上“元祐奸黨”的帽子,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徙。趙佶親書“元祐黨籍碑”豎于德殿門外,上刻309名黨人惡名,昭示全國。貪官蔡京為獨專朝政,勾結宦官將“崇寧黨禁”進一步擴大化。崇寧二年,蔡京親自書寫元祐黨碑,勒令諸州據以刊刻。元祐黨禁在各地官員推波助瀾下進一步擴大,連前朝官用的汝器也廢棄不用。后由于打擊元祜黨人擴大引起民怨,加上宮廷連續出現火災,徽宗認為是上天對他打擊元祐黨人的懲罰,崇寧五年下詔赦天下除黨人一切之禁,立于各州縣的黨人碑石也無一保留。隨之下令恢復汝州青瓷的生產,但由于元祐黨禁擴大化,汝窯工匠受到牽連,或死或逃,汝州官窯場拿不出可人的產品,徽宗只好下令自置窯燒造。
二是以日本伊藤郁太郎為代表的“超越說”。在藝術上追求絕美的宋徽宗不滿汝瓷藝術品位,嘗試動用國家力量對汝瓷進行一次革命性的超越。伊藤先生稱其是宋徽宗的“偉大嘗試”。
徽宗自置官窯原因,不妨從禮儀制度來思考。有宋一代,朝廷對禮儀制度十分重視,到了徽宗一朝,于大觀元年設儀禮局,對前朝所用的各種禮儀進行全面檢討和修訂,編成《大觀新編禮書》236卷,政和二年設禮制局予以實施。政和三年正式頒行《政和五禮新儀》226卷。
徽宗在編制《大觀新編禮書》的同時,還編纂了《宣和博古圖》,由徽宗敕撰,王黼編纂,共30卷。該書著錄了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器的精華。分為鼎、尊、罍、彝、舟、卣、瓶、壺、爵、觶、敦、簋、簠、鬲、鍑及盤、匜、鐘磬、錞于、雜器、鏡鑒等,凡二十類。各種器物均按時代編排。
“政和五禮新儀”的實施,對大量祭祀禮器從形制和質料上重新改制。徽宗準儀禮局奏,將“器以陶匏”從冬至祭吳天上帝和夏至祭皇地祗擴展到正月祀感生帝和孟冬祀神州地祗全部郊祀。這一制度顯然是“政和五禮新儀”貫徹后的落實。
朝廷自設窯燒造祭器,還有一層重要含義,就如不是蘇揚各州不能造作金銅絲織器物,而必要朝廷文思院專作,也不是汝鄧唐耀各窯不能燒制青窯器,而必以朝廷自置窯燒造,這里刻意體現的是“凡營居室必先建宗廟,凡造養器必先修祭器”的祭祀為先觀念。“政和五禮新儀”編制和實施背景,極其符合徽宗的理念和行事風格。
有專家說,北宋官窯生產嚴格按照宋徽宗詔敕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以仿三代青銅器和古玉器為主,以“名古器”為造型依據,使產品件件有典、稟賦深義,成為當年宋徽宗“新成禮器”的一部分。這種仿古復古的藝術追求,其實就是為了“尚其象”以“格神明”。
其十二,汝州城內張公巷一帶發現的窯址是徽宗“自置”的官窯場嗎?張公巷是2000年發現的古代窯址,西北距宋代州衙約800米,至2004年,河南省考古院進行了多次挖探,2004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5月召開的汝州張公巷窯址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上,多數中外陶瓷學者認為該窯址就是尋覓已久的官窯,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不是官窯,學術界仍有爭論。為了探究歷史真相,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16年汝州將張公巷附近的居民進行了搬遷,初步劃定了近3萬平方米的保護范圍,2017年和2018年進行了兩年的邊保護邊挖探的考古,目前考古工作還在進行中。相信考古發現終會還原歷史的真相。但種種發現表明,這里就是京師自置的官窯。一則這里距州衙很近,符合官窯便于官府監管和安全的要求。二則這里出土的匣缽多施釉,符合皇家對器物燒造標準高的要求。三則發現的宋代古井,磚券非常精致。四則發現了堆在一起的60多件青銅器,多為汝瓷仿制的器皿。當然,這個謎有待考古結束后專家們來解。
其十三,命汝州造青器的汝窯和京師自置的官窯燒造的器物均為汝州青瓷,是一個系列。“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對“汝官窯”的釉色介紹得非常清楚,但對京師自置的官窯瓷的釉色沒有直接說明,而讓一些專家對官窯的居地和張公巷窯的性質提出質疑,也溢生出與汝器釉色相去很遠的所謂官窯瓷,其實,葉寘對官窯的釉色是有描述的,只是放在了后面的“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中。不去學習葉寘的全文,只是選取部分對自己有利的一句話就否定官窯的真實窯址,是不負責的表現。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云:“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筆者理解這里的“汝器”是廣義的,是汝州地域所有窯口生產的青瓷,包括民用瓷、貢窯(汝官)瓷和官窯瓷。官窯是汝州眾多生產青瓷的窯口的其中一個,只是窯主的身份不同而已。
其十四,宋京師自置的“官窯”有三處窯址,即徽宗朝的自置窯,南宋的內窯和新窯。“中興東渡”后不管是初設的修內司內窯,還是“后郊壇下別立新窯”,均是“襲故京遺制”,按“澄泥為范”的標準制造青瓷。也就是說掌握核心技術的窯工是原來的或原師培養的,制程也是原來的標準。所以后世稱的“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官窯”,應包括南宋的“內窯”和“新窯”。
其十五,官窯與內窯是一脈相承的,新窯與舊窯雖然有相承關系,但相比“大不侔矣”。內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是南宋宮廷“襲故京遺制”(顧文薦:“襲徽宗遺制”)在修內司建造的。因襲用遺制中的“澄泥為范”等技術,所以“極其精致,釉色瑩徹”。內窯位于杭州市鳳凰山北麓萬松嶺附近老虎洞,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墻不足百米,1996年發現,1998年和1999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內窯也稱老虎洞官窯,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窯”在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郊壇為宋代祭祀在皇城南郊所筑的土壇,杭州市烏龜山頂現仍有郊壇遺址。《咸淳臨安志》載有“青窯器在雄武營山上、圓壇左右”的內容,說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時,仍在燒制青瓷。20世紀初,發現了郊壇下官窯遺址。該窯址三面環山,距皇城2公里,西面緊鄰八卦田。1956年對窯址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1985-1986年,南宋臨安城考古隊又對窯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發現大量實物資料。1990年中國第一座在古窯址基礎上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落成。2006年與“老虎洞官窯址”被同時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虎洞窯址的發現和出土的精致器物,特別是帶有“修內司官窯置庚子年”銘文的“蕩箍”,證明葉寘“陶器”論述的正確性,也打消了部分專家學者對京師自置窯存在的質疑。
“張公巷窯就是北宋官窯”這一結論于鄭州會議作出后,2004年5月27日下午,南宋官窯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張振常一行6人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張公巷窯址考古發掘隊隊長郭木森帶領下到汝州,參觀了張公巷窯發掘現場,詳細觀看了出土的瓷片標本。張振常還拿出南宋郊壇下官窯瓷片標本、老虎洞官窯瓷片標本及北宋越窯瓷片標本與張公巷窯出土瓷片標本對比,發現北宋越窯瓷片標本釉色青中閃黃、器形厚重;南宋郊壇下官窯瓷片標本呈茶末釉,做工較粗糙,器形底部支釘較大;老虎洞官窯瓷片標本釉色天青,胎釉較厚,胎質較疏松并呈偏黑色,做工相對來說較為考究;而張公巷窯出土瓷片標本90%以上屬于天青釉,胎薄而釉更薄,造型奇特,這是南宋官窯所不及的。經過仔細觀察比較,大家一致認為,南宋老虎洞官窯瓷片標本同寶豐清涼寺御用汝窯瓷片標本同出一轍,汝州市張公巷窯出土的瓷片標本綜合質地較之更精細。這就印證了一個宋代官瓷發展鏈條:汝窯(寶豐清涼寺)——北宋官窯(張公巷)——南宋官窯(郊壇下、老虎洞)。
其十六,南宋時期江南的青瓷燒造逐漸沒落。官窯南遷之初,借中興之勢,官窯一度“極其精制,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再遷新窯時,已“比舊窯大不侔矣”。其他如烏泥窯、余杭窯、續窯質量更差,“皆非官窯比”。傳說中的越窯秘色瓷根本見不到了。
其十七,葉寘沒有詳細介紹非宮廷用瓷的窯口,說明本文論述的重點是官窯。在命汝州造青窯器的原因部分,僅將汝窯同期產青瓷的州進行列舉和對比后確認汝窯為魁,為唐州、登州、耀州和河北諸州研究宋瓷的窯口留下遺憾。在介紹“中興渡江”所設的“舊窯”“新窯”時,同樣列舉了南方幾個非官窯窯口的名稱后以“皆非官窯比”一筆帶過,后人關注的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則一字沒提,讓人們對“烏泥窯”“余杭窯”“續窯”進行了諸多猜想,試圖找到與哥窯的關系。
考古發現證明,葉寞“陶器”和顧文薦“窯器”均為宋人記述宋代宮廷用瓷的權威論著,是研究宋代陶瓷發展脈絡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是宋代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我們在研究宋瓷時對這些資料所列舉的史實可以提出疑問,但不要去否認其真實性,要站在宋代歷史大背景和全文的大語景中去系統地研究和尋找發現,切不可斷章取義。
畢竟,宋人記錄的宋瓷最接近宋代的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