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媛 李巖松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五花八門的手機款式和一應俱全的手機功能,使手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多功能手機的發展與普及改變了通信和信息領域,使人們更容易地接受來自世界的信息。但手機宛如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會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否則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因此,避免孩子在使用手機過程中產生過度沉迷行為,防止手機成癮十分重要。
手機成癮的定義及其影響因素
關于手機成癮,目前學術界還未形成統一的界定,根據以往關于手機成癮的研究,不同的學者采用了不同的術語,如“手機依賴綜合征”“問題性手機使用”“手機焦慮”等等。聊城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韓登亮將手機成癮定義為:由于某種原因過度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不適應的一種病癥。來自馬德里康普斯頓大學的研究者Jose將手機成癮與網絡成癮比較后認為,手機成癮在表現特征上與網絡成癮一致,均表現出缺乏沖動控制和成癮的行為表現。所以手機成癮不能簡單地從使用手機浪費時間來理解,而應該與上癮的概念相聯系。所謂成癮,是指個體不可自制地反復渴求從事某種活動或濫用某種藥物,雖然這樣做會給自己或已經給自己帶來各種不利后果,但自身仍然無法控制。筆者認為,手機成癮是個體對于手機的過度依賴,且自身無法控制這種依賴沖動,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的不適應的病癥。
有研究表明,有些人對自己的手機十分依戀,以至于當手機不在身邊時便會變得十分焦慮。
導致手機成癮的內在因素。一是年齡與性別。伊斯法罕醫學科學大學研究者Mazaheri發現,人們使用手機的總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20歲以下的人使用手機的時間最多,其中主要人群是14歲左右的青少年。未成年人處于身心發展的不成熟階段,自控能力差,容易被外界影響從而導致手機成癮。研究發現,手機成癮在性別上也存在差異,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虛擬世界所吸引。二是性格與自尊。印度某大學心理學教授Bhardwaj及其助理研究員Ashok發現,手機成癮和孤獨感之間存在相關性;手機成癮大多在一些性格較為孤僻、人際關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具有封閉心理以及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現;同時手機成癮也與低自尊存在相關。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者Park研究發現,低自尊與社會焦慮都能導致手機的濫用。三是手機使用者主體意識及目的性的缺失。手機成癮者在使用手機過程中缺乏主體意識以及使用的目的性,盲目地使用手機,最終被手機所牽制,導致無法控制自身的沉溺行為。手機功能眾多,內容豐富,學生在使用手機過程中如果沒有設定學習目標,只是一味追求玩手機帶來的滿足感,很容易導致手機使用不當,最終白白耗費了光陰。
導致手機成癮的外在因素。一是科技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手機功能越來越多元化,手機不僅僅用于通話,還可用于娛樂消遣,時尚與智能兼備的手機充滿了吸引力。兒童時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時期,對許多事物都充滿好奇,且自控能力較弱,更容易被手機所吸引。二是社交模式的改變。當前,各種社交軟件層出不窮,微信、QQ的出現逐漸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模式,匿名交流、遠程溝通既新穎又普遍,大家在用這些社交軟件時,缺乏自控力的人極容易陷入其中,最終導致成癮。現如今許多家長都為自己的孩子配備了手機,因此,周圍的同學都在使用手機時,學生出于從眾心理,也會常常使用手機。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統一進行保管。的確,這樣的措施能夠有效避免中小學生陷入智能手機無法自拔,從而降低形成手機成癮的可能。三是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手機使用行為。相比于其他教養方式,父母對其越寬松、越溺愛的孩子,越容易產生手機成癮的行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手機的濫用和依賴與孩子形成手機成癮之間存在顯著相關。
手機成癮涉及的相關腦區
目前,雖然已有許多研究者開始關注手機成癮的問題,但是關于手機成癮的腦科學研究尚未成熟,因此僅針對手機成癮的腦科學相關的探討更偏向于與網絡成癮相聯系。根據以往文獻發現,人們之所以對手機如此沉迷,是因為手機中的內容對我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可以從行為成癮(網絡成癮)這個角度著手了解手機成癮相關的腦機制。
根據以往研究,我們知道大腦中認知控制相關的區域活動的變化與成癮行為具有相關性。額葉是支配邏輯思維、目標設定、規劃和自我控制的大腦腦區,是人類智慧的最高中樞。研究表明,執行功能與前額葉執行功能密切相關。執行功能是指人類對許多加工過程協同操作的能力,包含多個不同的認知加工過程,如注意和抑制、工作記憶、計劃某一任務、決策和監控之間起著重要作用。另外,額葉皮層也是進行沖動控制的腦區。在神經回路的層面上,網絡成癮導致神經適應以及結構的變化:由于長時間使用網絡,導致內側前額葉受損,所以與正常人相比,網絡成癮者在沖動性控制上表現較差。華中師范大學賀金波副教授研究發現,網絡成癮腦機制最突出的特點是負責沖動控制的額葉扣帶回和功能異于常人,表現在額葉皮層灰質體積較小和白質密度較低,這應該是網絡成癮者無法控制上網沖動的神經病理學基礎。同時成癮者海馬結構和功能也存在弱化現象,表明成癮者的認知加工,尤其是工作記憶明顯低于常人。青春期的學生理性腦區(額葉)尚未發育完善,過度使用網絡,容易造成額葉功能受損。在行為層面上,網絡成癮者在不同領域的認知功能似乎受到限制。
意大利醫學研究者Gianna發現,網絡成癮者在獎懲敏感性相關區域(前后扣帶回、腦島、背外側前額皮質、顳頂葉區域、腦干和尾狀核、腹側紋狀體)激活增加,表現出對獎賞敏感性的增加,而對損失敏感性的降低,這與物質使用障礙觀察到的功能改變類似。也就是說,學生在上網時,相關腦區會被激活,而當學生形成網絡成癮時,相關腦區由于長時處于激活狀態,這些腦區功能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成癮者對于獎賞認知的障礙,正如吸毒會改變大腦功能一樣。
另外,在渴求狀態下,除扣帶回、額葉外,成癮者伏隔核的激活狀態顯著高于非成癮者,且激活程度與其報告的渴求感呈正相關,證明網絡成癮者存在較強的對網絡的渴求。同時,也有研究發現,長期處于網絡游戲狀態,會使右側眶額皮層受損,從而導致視覺功能與聽覺功能的下降。另外,與健康組相比,網絡成癮者胼胝體中纖維連接減少,這表明網癮者大腦半球之間連接功能可能產生了退化。
如何避免學生手機成癮的危機
根據以上關于手機成癮的概述,我們從其形成原因入手,考慮如何避免學生手機成癮的危機。
從社會角度考慮。兒童和青少年正處于心智的發展階段,生理和心理均處于不成熟階段,社會應該樹立較好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學會利用手機的便利,摒棄沉迷于手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例如,當前各大視頻APP在登錄主頁推出青少年模式,該模式會推出青少年教育的相關內容,另外還加入了強制休息等項目。
從學校角度考慮。學校和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引導學生利用手機的便利、快捷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另外,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課外活動、集體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自我封閉的小世界,和周圍的同學交流、體會大自然的美和集體協作的魅力。加強體育鍛煉,用體育鍛煉的方式來釋放學業中的壓力。
從家長角度考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親密的伙伴,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在家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要時時刻刻“機不離手”。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主動與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另外,家長可以對孩子的自我控制行為進行獎勵與贊揚,研究表明給予獎賞是教育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方法,獎賞可以通過影響大腦中獎賞(動機)系統的活動提高個體的動機水平,使個體產生趨近行為,朝向目標而努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
努力為孩子構建健康的成長空間,是每一位成年人對社會的責任。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打開手機,才是避免手機成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