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躍勇
摘要:在新時代,“走班制” “分層教學” “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形態的出現是對學校傳統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前形勢下,只有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有效促進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率的不斷提高,才能抓住機遇、適應改革的需要。教師批改作業、試卷謄分、統分等重復的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時間,教師沒有更多的精力進行教學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對比分析。同時沒有了教學數據的存儲和積累,就無法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資源庫。
關鍵詞:大數據;精準教研;個性化學習
一、建設理念
鑒于作業/考試常態化存在的剛需,信息技術應用必須解決教學全場景動態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問題,實現考試、教學、評價、學習、管理教學環節的融會貫通。
在不改變教師傳統教學習慣的前提下,符合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把日常作業/考試與質量分析模塊關聯,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針對性地安排教學進度和內容,并能夠根據每個學生情況發布個性化作業。解決作業有效性的同時,對題庫中試題參數進行回歸處理,試題質量更符合學校實際教學需求。學生的個性化錯題庫自動建設,學生可根據錯題庫的積累尋找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學案、教案、微課等資源的學習進行自適應學習與提升。
大數據教研中心通過對教育活動中點滴微觀行為的捕捉,為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最直接、客觀、準確的教育結果評價。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轉變教學模式,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軟件建設標準
大數據采集系統
將日常的作業、周練、考試、作文等過程性與結果性數據進行伴隨式的采集,針對不同的教學場景,采用手閱數據采集和網閱數據采集相結合的數據采集方案。不改變學校傳統的教學習慣,滿足學校常態化應用的需求,從而完成涵蓋多模塊數據的生成、備份,動態更新到學校基礎教育質量數據庫,實現發展性、常態化教學評價,同時完成校本特色資源建設。
精準教學系統(基礎版)
通過大數據分析將采集的教學數據與質量分析模塊關聯,教師清楚地掌握班級的整體情況和學生個體行為,并能夠利用題庫、精準講評、個性化輔導、微課制作、輔助教研等教學工具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針對數學、物理、化學學科,智能教學系統切入教學主流程,收集教育大數據,提供精準數據分析,實現精準評測和精準推薦。系統根據學生真實作答數據智能診斷出每個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測評出薄弱環節,并基于人機結合的推薦引擎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助力教師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查缺補漏,系統化改進學校教與學形態,全面提升學校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教學服務水平。
三、應用情況
1.網閱數據采集平臺常態化使用
南昌三中從2015年2月開始使用智學網閱數據采集平臺,截止至2018年12月,累計考試應用超過3000次,實現了常態化的使用。考務安排由教務處統一組織和管理,同時為了保證閱卷流程規范化,教務處制定了教師閱卷操作要求細則,智學網閱數據采集平臺成為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部分。2015年1月開始,學校將大數據智教智學平臺引入高中教學管理,2016年9月開始采用“網閱+手閱”,目前已在高中三個年級常態化運用。2017年9月—2018年6月: 考試(網閱)30次,閱卷近108000份,作業、周測(手閱)1799次,近90000份。2018年7月—2019年1月: 考試(網閱)24次,批改近86400份作業、周測(手閱)705次,批改近40000份。
學校的大數據應用經歷了三個階段:①提高效率:效率低下→方便快捷;②找準問題:關注比較→關注診斷;③解決問題:關注診斷→關注干預。
學校教學管理是一項復雜、系統、持續的工程,需要管理者、執行者始終保持一份堅守,堅守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保持一份執著,過程管理求精細;同時又要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創新管理方法,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促進教學與學習方式的優化。
(1)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完善相關制度流程,引導教師重視教學數據采集分析,充分發揮大數據分析在教與學過程中的發現、指引和激勵作用。
要求:①數據采集常態化 ②教學研究精準化
③學情分析個性化 ④輔導作業層次化
(2)動態分析,引領教師精準教研教學。
(3)精準出題,告別低效“題海戰術”。
學校成立試題研究中心,聘請業務精湛、德高望重的教研組長、名師骨干擔任試卷命制和審核工作;
制定雙向細目表,要求命題教師對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及能力要求,試卷的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提前做出預設。
考試后,教務部門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很快地對試卷命制質量做出評價。
有效提高了作業、試題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實現“量體裁衣”,也保證了教學數據采集的客觀有效。
(4)個性指導,促進學生自主高效學習。
2.高一、高二年級手閱數據采集平臺常態化使用
通過與學科組長建立的良好關系,以及教師的好評,打消了教務主任的顧慮,并協調了組織高一、高二年級學科組長的使用培訓工作。按照學校的周測安排,高一、高二年級全面使用了手閱數據采集平臺。
3.建立大數據教研中心及應用匯報
前期通過向教務主任和分管校長匯報應用情況,建立了大數據教研中心。但對于教育信息化重點項目必須得到校長的認可和支持,為此企業方向校長、副校長在大數據教研中心進行了學情大數據專題匯報。
4.高三年級手閱數據采集平臺使用
大數據教研中心建成后,各學科經常開展教研活動,恰逢高三年級召開教研會議,年級組長劉老師看到了手閱作業數據采集過程和數據分析報告,主動要求高三使用,并召集高三各學科的代表教師學習使用方法。
目前高三年級教師實現了周頻的自主使用和掃描。劉主任實際應用后更覺得教學效率提高,他積極學習操作方法,有時也會幫老教師掃描。
5.智能教學系統使用
高三年級教學任務重,一輪是夯實基礎階段,數據分析尤為重要,為二輪專項訓練,掃除盲點提供數據支撐。高三的物理教師考察回來后,主動提出希望能夠發現學生共性問題同時,能夠跟蹤個體學生的學情推送個性化習題需求,自此學校的應用進入新的臺階,開始使用智能教學系統。
6.全校分教研組進行培訓,全面推進
南昌三中大數據教研中心經過短短一個多月的自主使用就獲得了教師的認可,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注。校領導強調大數據精準教學的重要性,教師要學會使用方法,更要深入應用,及時掌握班級整體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去教學。
五、教師應用評價
為了做好大數據教研工作,每個學科教研組利用集體備課時間開展大數據下的精準教研活動,讓教研更有針對性,用數據說話。
南昌市2017年教育信息化應用推進會在南昌市第三中學舉行,高三物理教師大數據閱卷課堂展示榮獲一等獎。南昌三中學情大數據應用系統作為一個亮點在南昌市進行推廣展示。2019年1月,南昌市“學業大數據”項目經驗交流會在南昌三中舉行,分管校長做了《深度挖掘大數據》的專題報告,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贊揚。近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專家多次來到南昌三中調研信息化工作,均對南昌三中大數據精準教研和個性化學習項目高度評價。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南昌三中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實現了教師精準教和學生個性化學,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華松.大數據助力精準教學[J].《教育家》,2018(47):23.
[2]祝智庭,彭紅超.信息技術支持的高效知識教學:激發精準教學的活力[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7-25.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