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殿儒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冬去春來,是大自然四季運轉的自然規律,而人為的季節性活動則純屬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產物。它不僅神圣,而且濃郁悠長,已融入天人合一的歷史長河中。
在我的家鄉,還保留著立春時節“迎春”“敬春”“咬春”“打春”和“植春”五件事的人文活動。這五件事活動,也是伴著立春三候進行的。立春第一候“東風解凍”,說是立春前五天,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了,冬天至于尾聲,春天正式登場,整個大地會出現一派溫情。這時候,家鄉人會自覺地各自舉行“迎春”“敬春”“咬春”活動。
春天剛來的時候,在家鄉的大地上不僅凍土會逐漸松軟,而且還有迎春、楊柳、薺菜等一些耐寒爭春的植物率先拱出凍土,張揚一絲絲嫩黃淡綠的點點春光來。這時候家鄉人要做“迎春”“敬春”和“咬春”了。首先鄉親們會采擷一些正在綻放的迎春花兒,做成各樣的迎春花環,在下田或是放牛羊到山野去時戴在頭上抑或是系到腰上,寓意是迎接春天像迎春花一樣的燦然到來。
接著鄉親們會到田野上去探春。探春主要是去田野里采擷柳芽,薺菜、蘢蔥等可食的田野食材,做成柳芽涼拌菜,或薺菜餃子等花樣繁多的春食,再放到家里的小桌上,由家里當家人對著天地念念有聲地“敬春”。他們嘮叨的話大都是一些感謝話,感謝上天恩德,感謝大地寵愛,讓農家開個好頭,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敬完春,接著你會看到一家老小的目光都會盯著桌上的那些“敬菜”。只待當家人一聲令下——“咬春啊……”全家人就會迅速地去搶食那些敬菜了。據母親說,那一天如果誰搶到和吃到“敬春”的菜多,誰就會最有福氣。可是,在我的記憶里,每到搶敬春菜的時候,父母親總是最落后的那個。往往是在我們姊妹們看到父母沒有搶到菜的時候,就會很自覺地把各自碗中的菜分給父母。父母常說,兒女們有了福氣,就是大人們也有了福氣。可是到如今父母都不在了,家鄉的那些敬春規矩越來越被淡忘的時候,我們才忽然感到,兒女們的福氣其實是父母給的,有了他們無私的愛,兒女們才會真的有福氣。
在立春的第二候“蟄蟲始振”時,家鄉人會舉行一種“打春”活動。春天是在一步步驅趕著冬天來到的。到了春的二候天,大地就基本解凍了,整個田園就會松軟濕潤。這也正好是農家人春季耕作的好時候。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農家人,就是在于春天里的那一茬耕作。如果及時耕好了土地,保持了冬春好墑,那么就一定有夏秋兩茬的好收成。因而家鄉人十分重視立春二候的“打春”。“打春”活動其實就是把掛了一冬的犁耙繩索取下來給黃牛套上,人在后邊拿鞭子或是柳條抽打黃牛,讓黃牛進田拉套試耕。但不是真讓黃牛耕田,只是做下表演。這是預示春天被趕著奔來的意思,也是期許一年的開頭,能鞭打出個五谷豐登的好兆頭而已。
待到春光三候“候魚陟負冰”的時候,家鄉的整個大地都迅速攀升到全天候溫暖的程度,這時候家鄉人還要進行一種活動,那就是“植春”。
“二月和暖柳芽開,植春童叟長壽才。”這是家鄉人對植春的一句諺語。說是每到春天來臨,大地回暖,土松墑好的時候,不能忘了栽植一棵春樹。兒童們在春天栽植一棵春樹,就是給自己植下成棟梁的希望;老人如果春種一棵樹,就等于給自己添加一歲壽命。現在家鄉人每年各家都記著利用大好春光植樹,雖然不再提什么“植春”的那個古老活動,其實活動的本質仍是那個古老的優良傳承。
現在,我常常回過頭來想念老家人的那些春事活動,這些活動在老家人那里,并沒著意,而是在履行人文本性里的一種境界自覺,和天人合一的互愛品行。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復蘇的自然會無私地養人,而我們人也該反哺自然,植下一棵樹,補綠一片荒,珍惜一洼水,養護一座山,心里養著春天,那么春天一定會讓我們美好的祈愿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