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雙強
摘要:情感教育是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加強對培養學生閱讀情感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一定的情感因素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到教材文中,讓學生不僅學到深刻的文化知識,而且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通過文字傳遞的情感,豐富初中生的情感認知。筆者在本文提出了三點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對策。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具體應用對策
大部分語文教師依舊采取死板專制的教學模式,僅重視學生的成績、忽略學生的學習態度、心靈和情感,阻礙了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以及精神領域的豐富。因此,為了改變上述現狀,教師應該嚴格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受到優秀文章的熏陶,逐漸培養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其他道德品質,從而升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一、創新導入方式制造情境,渲染課堂氣氛引起興趣
課堂導入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好的導入能夠充分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好奇與學習欲望,在正式授課之前設計有趣的導入可以吸引初中生的全部注意力,有利于的大道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使學生初步形成與課文內容相呼應的情感,為教師下一步的課文講解做好鋪墊。在導入時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給學生制造真實的、富有情感的情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渲染語文課堂的學習氣氛,從而有效地引起學生對課文的探究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蘇州園林》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請先欣賞投影中關于蘇州園林的圖片。”教師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制造豐富的情境,有利于實現學生情感體驗的還原,學生們看得應接不暇,紛紛表達贊嘆。生一:“蘇州園林好美呀,不愧是人間的‘天堂’。”生二:“原來蘇州園林不止一處,難怪人們都說蘇州就是一座‘園林城市’呢!”……師:“請大家帶著對蘇州園林的憧憬來體驗葉圣陶筆下的蘇州園林吧!”教師通過創設直觀的情境,將教學內容《蘇州園林》變成具體的、可供學生之間感受的圖畫,渲染了課堂的學習氣氛,有效地吸引住學生,引發學生對蘇州園林的贊嘆和向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興趣。
二、運用朗讀喚起學生情感,品味言語激起情感共鳴
在情感教育活動中,教師不能過分重視課文知識的傳授或是語文技能的機械訓練,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最簡單、最直接的朗讀方式感知文章的情感,避免造成學生形成空白的情感體驗,通過對文本的朗讀喚起學生心中的情感。因此,教師要認真了解語文教材,準確地掌握教材文本與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靈活地、細致地朗讀,使學生受到語文和文字的感染,并通過文章中的描寫來挖掘言語背后所隱藏的深厚情感。
例如,教師在教學《安塞腰鼓》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這篇散文具有較強的詩意美,請大家認真朗讀,體會其優美的言語。并說一說你們朗讀后有什么感想?”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這篇散文的情感。生一:“我從這鏗鏘有力的語句中讀出來生機勃發的生命激情!”生二:“我從富有詩意的言語中感受到了高原生命有多么熱烈!”……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文中淋漓盡致的情感,讓學生體會言語的節奏美和氣勢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注重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增強效果豐富情感體驗
情感教育的滲透一定要回歸初中生的實際生活,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對待生活,讓學生接受優秀作品的情感熏陶,并引起他們自身的一些列思考,從而占據學生的思想領域,幫助初中生擺脫其他負面情緒的困擾,讓學生對人生有一個重新的思考和定義,并對生活產生敬畏的態度,充分地挖掘了課文的情感教育意義,使學生對生活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增強情感教育的實際效果,從而培養他們形成優秀的品質。
例如,教師在教學《背影》時,設計以下課堂活動。師:“同學們,這篇文章是描寫誰的?”生:“父親。”師:“那么你所能想到的父親形象有哪些呢?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有嚴父,慈父也是有很多的。你們能分享一下真實生活中的慈父嗎?”教師讓文章的情感回歸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中,使學生對于“父親”這兩個字產生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會。生一:“小時候父親是高大、偉岸的,我總是仰視著他的身姿,有一次他騎著電動車接我回家,父親堅挺的背部不知道何時被歲月折彎了。”……回歸真實生活的情感教育更有意義,能夠增強教學的實際效果,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豐富的、優秀的情感和品質。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嚴格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情感發展的需要,不斷探索并創新在語文課堂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給學生營造真實的、富有情感的學習情境,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體驗,教師要適時地加以引導,引領學生學習文本中優秀人物的事跡和獨特的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和審美觀念。
參考文獻
[1]謝天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滲透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08):127-128.
[2]崔靜.挖掘內涵,豐富情感——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