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摘要:電子信息專業人才是國內社會發展和建設所需的重要人才之一。 它們在促進信息技術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促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受教學改革概念的影響,高校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專業教學目標,做好教學改革。
關鍵詞: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
引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高校在培養電子信息專業人才過程中,要結合協作創新的理念,抓好教學改革,以培養高素質,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按照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改革與創新課程體系、構建理論課程教學體系與實踐課程教學體系、改革與創新教學方法,建立了培養學生在電子信息專業實踐與創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經驗豐富的、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1 高校要和對口企業進行合作
1.1 展開產學研合作與科技創新活動
高校應與對口企業合作,做好校園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同時,必須選擇優秀的師生來參觀公司的技術研發過程和生產線。完成訪問后,專業教師應結合新的內容和學生的反饋意見,建議改進教育改革計劃。此外,大學必須調整上課時間以實現教學。雙向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的目標。一般來說,大學的相關專業均為四年制。此時,大學應通過三年學習和一年實習,調整教學模式,實現“ 3 + 1”教學新模式,提高學生對電子信息專業知識的理解。以及應用水平。在指導學生中,必須實行校企聯合指導制,對成績突出的學生予以獎勵。對于實現自我創業和創新的學生,除了給予認可外,高校還應協助學生進行產品推廣,從而調動學生的創業積極性。[1]
1.2 校企協同制定方案計劃
大學領導者應邀請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與學校的專業教師合作,以設計和開發人才計劃和課程資源。 同時,電子信息專業教師應邀請企業進入學校指導教學工作,并共同研究課程教材的編制,使大學的教學內容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
1.3 校企協同建設實訓基地
大學應積極與對口企業進行談判,簽訂平等協議,然后在大學內部引入企業資源,并根據企業需求開發和設計培訓基地和實用項目。 這不僅會提高電子信息專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技能的水平,而且還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 此外,大學還可以根據企業定位的需要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人才,從而為學生畢業后的工作提供保證。
1.4 質量評估體系需要大學與企業系統構建
大學和企業必須為公司和畢業生提供兩種選擇之間的機會,以確保他們的權利和要求得到滿足。同時,應向企業管理人員介紹對學生課程培訓和畢業設計的評估和監督。為了建立網絡化的在線教學平臺,大學應通過慕課教學等手段實現電子信息專業知識的分散化。 同時,它應該根據每個學生在每個學習后的反饋信息進行及時的評估。 企業參與者和教師應根據反饋信息調整質量評價體系,以提高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監督,達到對學生進行公正客觀評價的目的。
2 建立專業的團隊橋梁以整合所有資源
大學在資源共享方面存在缺陷,各專業之間缺乏溝通,影響了人才的有效培養。受協作創新概念的影響,電子信息行業必須解決資源共享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專業團隊,實現課程資源的整合管理,使各個專業和學科可以共享高質量的課程資源。同時,建立專業團隊不僅可以科學地開設課程,而且可以改善大學資源的整合。
通過對企業每個崗位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和要求的分析,發現專業團隊應該建立在“崗位+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因此,電子信息專業課程應定位于核心,并合理地整合到物聯網項目中。
在分析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發展前景的基礎上,基礎崗位和職業能力發展課程構成了專業群體“崗位+能力擴展”的課程體系。學習基本課程內容的學生將在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方面取得突破。當學習擴展課程知識的專業能力時,它有助于提高知識開發和物聯網應用的水平。
同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大學和企業建設的實踐培訓基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項目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取得良好的成績。這將為學生提供培訓空間,并為學生發展工程實踐技能。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業需要獨立選擇公司定制的人才培訓計劃,然后選擇在學校和企業共同創建的實踐基地接受培訓,以培養自己的定位技術和能力。
3 基于協同創新理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3.1 改革教學思想
由于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時間緊張,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課堂教學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被動地獲得知識,嚴重阻礙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發展。因此,針對不同課程的特點,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的重要課題。大學應結合企業需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效果,科學調整電子信息工程實踐課程。同時,有必要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和學校開放式實踐基地的實踐,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訓練和實踐訓練平臺。
3.2 激發學生參賽積極性
鼓勵學生參加電子信息競賽可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并幫助他們發展學生的實踐技能。 因此,大學應結合電子信息的特點進行設計競賽,同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物質和精神體驗,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3.3 為學生培養創新意識
當代大學生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培養創新興趣。 興趣是人類精神對特定對象或事物的熱愛和傾向。人們在探索和理解某些物體的活動中會產生一種樂趣。這種樂趣可以使人們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提高人們的注意力和注意力。大學院校也可以利用學校閑置的教室來建立創客中心,組織創客活動,邀請電子和信息類學生參加科技創新研討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實現制定學生創新的教學目標。
3.4 引入信息技術,打造開放式課堂
大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時間。因此,大學應在電子信息教學中引入慕課教學模式,建立在線學習平臺,利用在線平臺與學生分享知識,鼓勵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實現師生在線互動教學目標。盡管學生可以使用在線平臺來完成在線學習和評估,但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來優化教學改革計劃并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和企業可以通過該平臺的公共號碼來推送關鍵知識點,企業信息,行業咨詢和問卷。建立一個“學校-學校”和“學校-企業”之間互動的平臺,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2]
3.5 打造雙師型培養體制
大學必須掌握協作創新的核心,并為教師提供學習,培訓和實踐的機會。當前,大學應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實現綜合評價體系的建設。在發展中,大學應培養專業教師的協作與科研精神,從而為教學改革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大學應與企業積極合作,為教師提供實踐學習的平臺,使教師能夠掌握企業的需求,并在生產、研發等實際工作的參與下完成教學改革方案的調整。
3.6 調整傳統的考試模式
傳統的期末筆試模式相對單一,不可能全面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有必要改進檢查模式 例如,大學應通過理論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問題的考核,筆試以及口語和口語相結合的方式共同確定考試成績;該試行將取代基于文學,物理設計和制作以及企業特殊能力評估的筆試。 通過校企合作評估的方法,提高了考試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電子信息專業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中,要堅持以學生的專業能力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充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也必須積極團結相關企業進行協同創新,共同探索改革人才培養計劃,教學方法和課程的方式方法,以提高電子信息專業的教學改革效果。
參考文獻
[1]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類專業科教融合探索與實踐[J].安鵬.計算機教育.2016(05).
[2]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施方案研究[J].羅海軍.教育教學論壇.2017(09).
[3]基于協同創新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林愿,周細鳳.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