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摘要:作為教師,我們會經常面對學生的問題行為,行為本身可能是錯誤的,但是行為背后的動機也許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想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就要從了解并接受他的行為動機開始,緊接著再引導對方尋找更優的方法來實現本質動機。想要達到目標,溝通能力必不可少,而覺察力更是提高溝通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覺察力;行為背景;正面動機
有人說教師是保姆,教師是警察,教師是管理員,教師是學者,無論教師的職責是什么,我們都無可否認教師從事著復雜的工作,面對著復雜的對象,尤其要經常面對不同學生的各種情緒。如果教師以情緒解決情緒,無疑會使問題更加嚴重。因此,一位高水平的教師一定要學會敏銳感知、察覺學生情緒下的真正渴望,了解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然后用合理的方式滿足學生的的渴望。當學生的渴望得到滿足,他就會自愿做出行為的改變。
那么我們怎樣成為一個有覺察力的教師呢?
一、覺察自我,關照自己的內心狀態
“心中有什么,就會看到有什么”,這就是投射原理。當教師遇到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會非常直接地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投射到客體上,這些令人討厭的東西使教師的情緒也充滿厭惡、瞧不起,不認可等等,從而影響到學生在教師眼中的真實性,誤導了我們對學生的判斷。這個時候我們要用“自我對話”及時終止自己的錯誤判斷。當我們無法忍受學生的某些缺點時,告訴自己:我無法忍受的正是自己的隱性缺點,我應該正式并積極改正,而不是一味的大發雷霆。當我們嚴厲批評學生時,告訴自己:他(她)就是我。我的感受如何?真的那么難以被原諒嗎?當我們對學生生氣時,反復告訴自己:我在為自己的什么事感到生氣?選擇其他方式表達是否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反復練習自我溝通能幫助教師從每一個生活狀態去檢視自己,察覺自己的內心狀態,不會錯用自己的情緒判斷學生行為,錯過學生內心的渴望,從而錯失絕佳的教育機會。
二、覺察學生的言行細節
身體語言更能體現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身體語言相對更復雜,分為很多種,例如五官動作、面部微表情、軀干姿態,解讀起來也更困難。當我們進行解讀時,要重點把握三個原則:連貫地理解動作之間的關聯性、尋找肢體動作間的一致性、結合動作發生的語境進行解讀[1]。除掉任何一個原則,教師們的解讀都可能是孤立的、片面的、易錯的。相對于成年人來說,年輕孩子的肢體更易被人解讀,與教師們朝夕相處的孩子們也理所當然成為易解讀的群體。
當教師與犯錯的學生進行談話時,學生眼神飄忽,不與你直視,不經意地摩擦嘴唇,摳動手指,迅速而心虛地回答“我錯了”或“下次不敢了”,這是典型的應付老師的語氣與心理。從學生內心而言,他自己也并相信自己說的話,并且也不會去實現承諾。此時教師捕捉到細節后應立即尋找其他的具體方法,避免在無謂的談話上繼續浪費時間。相反,學生面色凝重,思考良久,語氣低沉,重重點頭答應老師一定改正錯誤,此時的學生應該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準備進行積極地改正,教師應該充分給予肯定并幫助他積極改正。
三、覺察學生的行為背景
不同背景下產生的不同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在評判學生的行為時,需要先放下主觀判斷,耐心地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前因——行為前事,不隨意給學生貼標簽。我的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學生: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尊敬師長,但唯獨不喜回答問題。每每課堂上,我總是尋找機會讓他表現,雖然羞澀,但也能回答出一兩點。有一次我用同樣的方式邀請他回答問題,但他卻低著頭、雙唇緊閉,絲毫沒有想要回應老師的意思。我再次鼓勵他,令人意外的是他卻出言頂撞。如果此時我就給他貼上“擾亂課堂,侮辱師長”的標簽,那么他很可能就變成這樣。我察覺到他的反常,于是課后與他談心,了解到他在前一天晚上因為誤會與父母大吵一架,心情郁悶。事后我與他的家長溝通,順利解決了此時。
通過這件事告訴我們,當遇到學生的不正常行為時,老師要做的不是批評指責,而是“蹲下身”,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
四、覺察學生言行的正面動機
忍耐有時很疼,但結果很甜蜜;懂得聆聽,才會了解真相;愛有時需要等待,因為愛心在路上。因此有時教師需要靜下心來,細心察覺學生背后的正面動機。
有一次,一位學生在老師再三強調書寫要工整的情況下將課堂作業快速但極其潦草地完成了,老師大發雷霆將學生完成的三課作業全部撕掉,前提是這位學生平時在班級里表現突出、成績優異。在看到老師把作業全部撕掉之后,學生先是震驚,緊接著是隱忍的憤怒,再接著是一連串的委屈,于是輕輕哭泣起來。這位老師在看到學生的一連串的反應之后,猛然意識到自己沖動的行為已經嚴重傷害了學生,不僅毀壞了學生的勞動成果,還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于老師的尊嚴,這位教師沒有正向做出反饋,而是讓學生先補作業。此時學生的情緒徹底爆發了,委屈的哭出聲來,憤怒地看向老師,重重翻開書本,整個人充滿了敵意。老師在課堂上未做出任何回應。
課后老師與該生聊天,了解到該生想盡快想要完成課堂作業,接著完成家庭作業,放學后趕回家看望生病的爺爺。于是老師轉變思路,肯定了學生積極完成作業、有孝心的正面動機,然后對他就“如何高質量完成作業”進行了正面引導。
上文中這位教師如果沒有及時遏止自己的壞情緒,一直將“好學生怎么能犯這種錯誤”的理念投射到學生身上,不對背后的原因和正面動機進行了解,那么這位優秀的學生很有可能從此以后對這門學科厭惡、對這位老師厭惡,甚至會厭惡學習。孩子都是單純的,當他感覺被接納時,他就會用正確的方式調整錯誤行為,做出積極改變。
李進成老師曾說:“觀、聽、問、說、配是有效溝通的五大法寶。”[1]會觀成為有效溝通的第一步,覺察力的培養則是促成有效溝通的關鍵。通過覺察自我、察覺學生的言行細節、了解學生行為背景、讀懂學生言行正面動機四個步驟,教師朋友們更能見微知著,從微表情、語氣、行為動作等讀懂學生,走進學生內心,為順利開展教育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班主任有效溝通的藝術和技巧,李進成著,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12.